第四节 叩诊

腹部叩诊能了解某些脏器的大小和叩痛、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包块等。腹部叩诊多采用间接叩诊法。

一、腹部叩诊音
   腹部叩诊一般可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叩至右下腹,再至脐部。正常情况下,除肝、脾、增大的膀胱和子宫、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其余腹部的叩诊音均为鼓音。胃肠道穿孔导致气腹或胃肠高度胀气时,腹部鼓音区范围明显增大。肝、脾或其他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或大量腹水时,腹部鼓音范围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

二、移动性浊音
   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时,叩诊时呈现能随体位变化而变化的浊音称移动性浊音。嘱被检者取仰卧位,医师自腹中部脐水平开始向被检者左侧叩诊,叩出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被检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浊音变成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法自脐水平叩向右侧,叩出浊音后再嘱被检者左侧卧,以确定浊音是否移动。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游离液体超过1000ml卵巢巨大囊肿亦可使腹部出现大面积浊音,但浊音不随体位而改变。鉴别方法:由于肠管被卵巢囊肿挤压至两侧腹部故卵巢囊肿所致浊音仰卧位常在腹中部,鼓音区在腹部两侧。尺压试验亦可鉴别,当被检者仰卧时,医师用一硬尺压放于腹壁上,两手持尺子两端下压,若感觉到与动脉搏动一致的搏动即为卵巢囊肿,系腹主动脉搏动经囊肿传导至硬尺所致;若为腹水,硬尺无此种搏动。

三、胃泡鼓音区

又称特劳博区,在左胸前下部,呈半圆形,为胃底穹隆含气而形成,叩诊呈鼓音。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叩诊时,在左锁骨中线前胸下部,自上而下间接叩诊,由肺区清音变为鼓音,即为胃泡鼓音区上界,再做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由鼓音变浊音)叩诊鼓音区大小,分别做标记,即为胃泡鼓音区左右界。此区大小受胃泡含气量的多少和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的影响,此区明显缩小或消失可见于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等。在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时,此区明显缩小

四、腹内脏器叩诊
   1.肝脏及胆囊叩诊肝脏叩诊主要叩出肝脏的大小,确定肝上界及下界。叩诊肝上界时,一般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此处的肝不再为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叩诊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匀称体型者的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上界为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二者之间距离为肝上下径,即9~11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矮胖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1个肋间,瘦长体型者则可低1个肋间。
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和多囊肝等可导致肝浊音界扩大。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由于肝表面覆有气体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但也可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人工气腹后、全内脏转位等。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及气腹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肝区出现叩击痛见于肝炎、肝脓肿。胆囊位置较深,叩诊不能叩出其大小,但出现胆囊叩击痛,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2.脾脏叩诊脾脏叩诊时,让被检者取右侧卧位或坐位,在左腋中线上进行轻叩。正常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长4~7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脾肿大。脾浊音区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肠胀气等。
   3.肋脊角叩击痛正常人肋脊角无叩击痛。在肾炎、肾孟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症时可出现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适当强度叩击左手背。

(0)

相关推荐

  • 论一个执业医师的职业素养

    医生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一个医院知名度来源于全体医务人员的鼎力协作,同时,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以及为人处世,这样职业素养是医生必备的看家本领,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个人观点: ...

  •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叩诊

    重点难点掌握肝上界叩诊方法: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和临床意义: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叩诊的鉴别:膀胱叩诊的方法.熟悉正常叩诊音的分布位置:胆囊叩击痛意义.了解肝下界位置:肝浊音界扩大和缩小的意义:胃泡鼓音区的 ...

  • 肝上界和肺下界如何叩诊?

    肝上界和肺下界如何叩诊? 概述 肝上界与膈穹的位置一致,约在右第5肋间(相当于叩诊的相对浊音界),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右端圆钝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肝下界一般不超出肋 ...

  • 第四节 听诊

    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听诊方法 听诊可分为直接听诊和间接听诊两种方法.   1.直接听诊法医师将耳直接贴附于被检查者的体壁上进行听诊,这种方法所 ...

  • 足诊第四节

    为什么大部分老年人会出现关节疼痛? 绝大多数的中老年人都被关节疼痛所困扰,这也是他们想要通过各种办法解决的一种难题.       关节就是两根骨头之间相连接的部位,但又不是直接连接,还有软骨.关节液等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十二章手诊 第四节 望掌色与疾病

    望色,主要通过对手部颜色变化的观察,作出相应脏腑器官所患病症的判断.因手部的一定区域,可以通过相应变化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所以在临床诊察中根据手诊图(见图12-15)所示内脏相应区域的色泽变化,来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十一章背俞穴诊 第四节 俞穴诊断与主病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十一章背俞穴诊 第四节 俞穴诊断与主病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十章脐诊 第四节 脐形态与脐位主病

    正常人脐位于人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肉厚实,脐深,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说明身体健康无病.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提示人体内脏可能发生疾病.因此,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四节 腹部全息诊

    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八章耳诊 第四节 耳穴视诊法

    耳穴视诊是通过对耳廓及耳穴区皮肤进行细微观察,以其病理形态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视诊的准备 耳穴视诊时要求诊室采光充足,室温适宜,环境安静,并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诊前注意不要用力擦洗耳廓,以免引起血管扩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七章眼诊 第四节 黑睛诊法

    中医学所讲的黑睛,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虹膜.角膜部分.黑睛诊法,实际上也就是虹膜诊法.它是一种借助检查虹膜结构.颜色等变化来确定存在人体其它部位器官的病变.损伤及其位置和机能紊乱的方法.由于黑睛(虹膜.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六章舌诊 第四节 舌质主病

    舌分为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是指舌的本体,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检查舌质主要是看舌尖和舌两边的颜色,因为上面没有舌苔覆盖,较易看清舌质的本色.正常舌质呈淡红色,不深不浅,生气盎然.患病时,血液的成分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