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戏台的民俗

有一年我是冬天到周庄去的,看水乡古镇并不是的合适时间。游人寥寥,一街的空空荡荡。

便把观景的注意力,转到店铺里刻意展示的各种民俗样式上来。

那时周庄的商业气息浓已经开始出了名,遭非议也甚多。

我们对商业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民俗之所以能够成为工艺,它最初的形成就是靠了商业化的助力。我们今日所见留存下来的一切民俗样式,无不是市场淬炼与选择的结果。

工匠与艺人要靠手艺讨生活,必须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也恰恰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初期的机器化,打败了传统手工艺,这同样是市场淬炼与选择的结果。

即以今日的状貌去看,商业本身出于对游客心理的迎合,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掘,也同时给水乡复制了许多早已经接近失传了的民俗风情。

这也是文化市场的再次选择。

古旧的家庭织布机,色彩暗淡的老的织物,它们早在一百多年前纺织业机器化、大工业化的商业浪潮中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当现代化、机械自动化成为一种常态,时代又经历了另一个轮回,人们忽然又怀念起手工作品来。那些更笨拙却格外亲切的东西,人手的一针一线,那吱吱作响的纺织机,都让我们又重新审视人味足、人情重的时代。

所谓“后工业化”的概念,就是经历浪潮一般机器、技术、自动化、效率效能最大化追求的时代裹挟之后的反思与平衡。

技术将人变成了工具,手工艺把人还原为人。

象这些一针一线细致缝制出来的小制品,它们就躺在小街深巷里,光光彩彩的,真是招人欢喜的宝贝小玩意。

你明知道现在的周庄人自个儿也不穿这个,它们纯粹就是一摆设,一玩意,你还是要忍不住要喜欢。

南方人的精致与细腻,那些我们已经失去了的家庭作坊时代造就了的生活情趣,你都可以通过小鞋、小制品感受得到。

能够在日常用品上勾勒出喜好和情绪,让它富有地方风情,这就是很雅致的民俗了。

铁匠作坊、篾匠铺……

一串一串的风情,琳琅满目。

有些东西摸在手里,就觉得它可能仅仅是在摆给你看的时候手工在做,实则陈列出的产品大多还是机器的产物。

欢喜了一阵之后,便觉惆怅。

民俗来源于百姓生活趣味的累积、沉淀,依赖于生活气息的滋养。机器制造出的伪手工,便是与本源的剥离,抛弃了手工的那一份亲切,它就沦为了样子。变成了再无世俗支撑的伪民俗。

如今,经政府推动的非遗支持,很多保留下来的项目,不少却在吃力的挣脱它的本源性,试图由俗转雅,有的甚至因此变成恶俗。

狭隘的展示性的主导,也代替了生活实境中的生动活泼。

转过身来去看小戏台,周庄人把它修整得过于显摆,那些勾引我们遐想的浓烈乡情、乡音,却不见了踪迹。

传统失去了内容性,变成给人看、表演的形式化的东西。

站着,走着,看着,感觉稍疲乏后拐进临桥的小茶桌,茗一口清新,闲闲散散的望着来来去去的游人,于五光十色的河沿店铺里感受着乡情。

去体会一下旧时私塾先生的情境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群小娃娃不知为不知的摇头晃脑的背诵着,让你回到祖辈读书的情形。

天色渐晚,上灯了。

此刻的周庄不再是那个民俗装扮的古老,彩灯装饰的水面、人家、小桥,给你的是俏丽的现代味道。

进小酒馆吧,喝庄户人家自酿的女儿红,味厚,香醇,去想象,那个原汁原味的周庄里的曾经的故事。

作者相关文章

看着水乡醒来

卸了妆的同里

乌镇勾画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