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内讧:里根与欧洲盟友在苏联政策上的分裂与最终弥合
“当里根情绪激动地向与会者提出他的反苏贸易请求时,德国总理施密特却肆无忌惮地盯着窗外,这是明目张胆地对里根的请求不予理会……撒切尔与密特朗告诉本国的公司,不要在意美国的限制法令,只管与苏联做生意即可”罗纳德·里根在1982年6月访问欧洲时遭到欧洲盟国的抵制
《马基雅维利看冷战:1979-1991》系列1、《黑暗森林的序言:冷战没有善恶》2、《冷战的迷雾:美国的衰败假象与基辛格的缓和政策》3、《冷战的误判:苏联优势的假面》4、《冷战的重围: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成就与新挑战》5、《冷战的杀手:罗纳德·里根的马基雅维利人格与他对苏联弱点的理解》6、《1979-1991冷战的历史价值:从波兰到香港,从阿富汗到阿富汗》7、《冷战的利剑:一个情报天才的反苏策略》8、《冷战的血口:苏联迈向阿富汗的灾难之路》9、《冷战的“正义”:卡特政府对阿富汗战争的最初反应和抵制》10、《冷战的诅咒:美国扶植波兰工人运动绞杀苏联》11、《冷战的锐眼:比尔凯西对苏联经济弱点的洞察与利用》12、《冷战的匕首:对苏联科技输液管的追踪、打击与切断》13、《冷战的黎塞留:构建碾碎苏联帝国的大同盟》14、《冷战的信仰:自由“灯塔”与伊斯兰旧君的污秽联合》15、《冷战的铁壁:英美与巴基斯坦军政府的联合圣战》16、《冷战的中国:一柄顶向苏联后背的利剑》17、《冷战的“神圣同盟”:里根与教宗组建反苏十字军》里根上台前后美欧对于苏联政策的分歧1981年1月,里根成为美国新总统,作为一个旨在消灭苏联的白宫主人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整合西方世界的力量,以形成针对苏联的压倒性优势。然而,恰恰是与欧洲盟国的合作问题上,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下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推动对苏联的缓和政策以来,至少对当时的西欧各国来看,这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在此之前,每隔数年,英美苏军队就会在西柏林地区发生大规模军事对峙(第一、第二、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危机几乎濒临战争局面,整个欧洲生活在核武战争的阴云之下,真是令人窒息;而且,从经济上看,东欧各国包括苏联大片的商机,也因为冷战的危险对抗而面临各种限制,对于欧洲各国试图就近做生意的企业来说,也是极为不满。因此,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美苏逐渐缓和,最有利于美国欧洲盟友的利益。美国欧洲盟友尤其是法、德等国一方面解除了战争的恐惧,另一方面趁机与华约阵营推进贸易,出售技术商品的同时获得苏联廉价的能源,从中大获其利,双方相互依赖甚深。[ 注:“一位美国银行家回忆道,他曾经在1980年与当时的西德经济部长兰布斯多夫举行过一次秘密回忆,兰布斯多夫向一个与会者承认,德国对苏联的天然气依赖已经达到60%,而不是公开的30%的最高限度,'但也不必担心’拉布斯多夫说,'德国公众将不会获悉真实的数据’”引自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的下跪,本质上是美国缓和政策下德国转向缓和的体现,德国以此缓解东西方的矛盾,并为本国企业创造商机然而,随着1979年底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国抛弃对苏联的缓和政策走向强硬反苏,美国的欧洲盟友就面临着自身政策惯性与美国政策改变的严重冲突,这种分歧使得美欧之间在1980年1月-1982年10月关于如何处置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诸多矛盾。这里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美国带头抵制,但经过多方磋商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德国、加拿大、日本勉强响应,相比之下,沙特领头的伊斯兰世界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则几乎带动了相当多的伊斯兰国家响应。这让当时的卡特政府极为羞惭,以至于美国前国家情报总监罗伯特盖茨在他的回忆录里对其欧洲盟友猛烈抨击,称欧洲各国对原则敷衍了事,无视美国。
1980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国家,西欧各国响应美国者寥寥无几里根反苏政策遭到盟友的抵制与苏联决策层高估美欧的分裂程度里根上台后,面对这种情况,实际上他刚开始也毫无办法。1981年夏,里根的国防部长在白宫授意下派遣理查德柏尔秘密访问欧洲各个盟友,试图游说各国限制向苏联阵营出售技术,但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冷漠相待。到了1981年底苏联胁迫波共镇压波兰团结工会后,激发了西方舆论相当大的不满,里根乃将这视为整合欧洲盟友与美协调的重要机会,乃积极游说各个盟国支持美国的对苏立场。然而,令美国失望的是,在1982年1月中旬,美国与欧洲盟国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巴黎统筹会议,一次是北大西洋公约会议)讨论对苏联的经济制裁,但都遭到了欧洲盟国的激烈抵制和部分抵制。当时,在巴黎统筹会议即将召开的前几天,里根邀请德国总理施密特访问美国,试图说服德国支持自己,美国国务卿专门到德国总理下榻的布莱尔旅馆游说对方,但双方说得非常糟糕,美国国务卿抨击德国总理在波兰问题上没有谴责苏联,德国总理则反讽美国在对苏问题上自行其是,不考虑盟友的安全和贸易利益,两个人吵得整个餐厅都能听到。[ 注:1981年波兰政府在苏联支持下镇压团结工会,事后,德国总理施密特为了维持德国在苏联和东方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了避免与苏联交恶,乃拒绝批评苏联和波兰政府,他说“如果发生了暴乱,那么波兰政府施行《军事管制法》就是合理的。” ]德国这种态度使得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对苏联问题的立场上一开始就遭遇了挫折。在几天后召开的巴黎统筹会议上,美国试图限制西方国家向苏联的技术出口,却未获得法国和英国的支持,而德国更是坚决反对美国的立场,这一态势使得美国的努力未能成功;在接下来的北约会议上,里根的国务卿设法说服各国在对苏联贸易的问题上采取一个折中的立场:即他们可以不支持美国对苏联的制裁,但不能破坏美国对苏联的制裁——实质上就是,如果美国公司因为美国制裁退出与苏联集团的贸易项目,那么欧洲盟友的企业不得接手。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纸面协议,其中缺乏对实质问题的具体规定。里根在与欧洲协调上的初期挫败,瞒不过苏联情报机构的耳目。克格勃法国情报站对于当时美欧两次会议的评价就是:“美欧的分裂,证明了里根所谓的反苏主张一开始就是异想天开。”这一判断获得了苏联高层的认同[ 注: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回忆录《In Confidence: Moscow's Ambassador to Six Cold War Presidents》]
1982年1月,德国总理施密特访问美国的影像,里根试图借机协调两国对苏联的政策,尽管双方看上去其乐融融,但实际上当时两国在对苏联政策尤其是波兰问题上分歧极为严重,里根的努力也一败涂地围绕着乌连戈伊天然气项目制裁的美欧严重冲突里根政府在欧洲盟友与苏联贸易中最大的担心,乃是贯通中欧和西伯利亚北部的乌连戈伊-6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从西伯利亚北部通往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联接到西欧的天然气网上,每年向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输送1.37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最初配置是双线,预计可以为苏联政府每年带来320亿美元的硬通货收入,这对苏联政府的财政具有重大意义。苏共中央委员会前高级官员叶甫根尼诺维科夫回忆道,“对于莫斯科来说,这条管道对他们的财政具有近乎关键的作用,他们对这条管道寄予了多大期望,则很难估计”,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弗雷德伊克尔则感叹,“这可真是苏联人的摇钱树,我们欧洲盟友送他们的”——苏联人缺乏修建这条管道的技术和资金,是美国欧洲盟友以低息提供贷款,同时以西方技术帮助苏联修建,原因是苏联人愿意就此提供西欧25年的廉价天然气。正是因为这条管道的重要财政意义,使得美国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和国防部长温伯格心神不宁。温伯格在他的回忆录《为和平而战》中写道,“我确实感觉到我们必须停滞这个项目,最起码也应该使之延期,这个项目送给苏联人一大笔钱和巨大的战略优势,这是我和凯西所不能容忍的。”在比尔凯西和温伯格的压力下,1981年5月,里根政府派遣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迈尔拉希什访问欧洲盟国,试图说服他们用美国的能源来替代,但遭到欧洲盟友的不屑。5月底,白宫就此专门召开会议,温伯格和比尔凯西要求里根以强硬立场制裁参与帮助苏联人修建这个项目的欧洲企业,但国务卿黑格则认为太晚了,因为欧洲人已经投入了太多钱,制裁会激怒他们,加剧西方内部的分裂。里根当时对此不置可否,两天后,他表示不会向欧盟盟友公开发起制裁威胁,但会在私下表达美国的立场。到了1982年1月中旬,随着美欧双方在北大西洋公约会议上就制裁问题相互妥协(如上节),达成了一个表面共识,即:在包括乌连伊戈-6号管道项目的制裁问题上,欧盟可以不支持美国对苏联的制裁,但不能破坏美国对苏联的制裁——实质上就是,如果一个美国公司因为美国制裁退出与苏联集团的贸易项目,那么欧洲盟友的企业将不得接手,以避免破坏制裁。然而,双方对于这个共识的定义和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欧洲各国对此只是为了表面迎合里根的呼吁,但里根则试图借此约束欧洲盟友。恰恰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何谓美国企业的苏联贸易项目”的模糊概念,使得美欧双方接下来发生了新的冲突。就这样,美国的制裁使得苏联人给予厚望的乌连伊戈天然气管道项目陷入停顿,为了获得相应的技术,苏联人开始抛开西方大企业,寻求与西方的制造分包商合作,大多数努力都获得了成功,但在一个地方苏联人一度陷入了困境,乌连伊戈天然气管道在3300英里管线上41个压缩泵中用于驱动气体的涡轮压缩机转轴和叶片,这些部件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里根政府禁止该公司将这些产品卖给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政府指派了一个技术团体在欧洲各国寻找替代的分包商,最终从法国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阿尔斯通-大西洋公司获得了品类相同的产品——该公司是通用电气之外唯一能够生产这一产品的企业,而且获得了通用电气的技术授权。就这样,苏联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替代品,继续推进乌连伊戈天然气管道项目。美国的欧洲盟友对此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在北大西洋公约会议上达成的所谓欧洲企业不得接手美国企业因制裁而退出的项目,只存在于主承包商中,一旦美国企业仅仅只是分承包商,则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法国政府给阿尔斯通公司开了绿灯,允许其向苏联出售这项技术。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对此回忆道,“欧洲盟友在破坏我们在波兰问题上的制裁,我们当时认为必须有所反应才行[ 注:温伯格《为和平而战》 ]”实际上,法国对苏联天然气项目的技术支持只是开头,在苏联的外交争取下,英德等国随后跟进,欧洲盟友的企业纷纷以分包商的形式投入到苏联乌连伊戈的项目建设中去了,这实际上代表着里根制裁的无效化。1982年5月,里根派遣舒尔茨(后来接替黑格担任里根的国务卿)出访欧洲,试图说服欧洲盟友不要支持苏联的项目,但舒尔茨的回复无疑是让里根沮丧的,舒尔茨告诉里根,“欧洲盟友并不为自己实际上支持了苏联财政而辩护,但他们认为这个项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意义的能源保障,他们不太可能减少资助。”[ 注: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回忆录《混乱与胜利》 ]到了1982年6月4日的G7会议,里根被迫向盟友让步,称“如果乌连伊戈管道能够缩小规模,仅建造单线而非双线,而且盟国支持美国限制对苏联技术出口的共同政策”,那么美国将同意欧洲盟国在乌连伊戈管道上的立场,里根显然试图说服欧洲盟国领导人。于是,在此次G7会议结束的公报上,出现了“优先阻止协定”这样反对管道的说辞。然而,令里根恼火尴尬的是,德国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就像公众澄清,宣称,法国和德国在与苏联天然气管道项目问题上的立场从未改变。随后,西方主要国家在德国波恩再次召开会议,这一次,里根情绪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试图说服盟友减少对苏联乌连伊戈管道项目的支持,限制对这个项目的信贷补贴,他大声疾呼地批评欧洲盟友与苏联的“照常营业”,但据温伯格的回忆,里根的慷慨激昂在欧洲盟国眼里无异于对牛弹琴。这导致了严重的冲突。里根的顾问沙里鲁滨逊回忆道,“当里根激动地向与会者提出请求时,施密特毫不在意地却注视着窗外,这是明目张胆地对里根的不予理睬……他这是在故意冷落总统,里根刚一回到华盛顿,就感受到了巨大的羞辱感,他认为在欧洲领导人眼里他被视为一个不能真正理解与东方阵营经济关系的新手,总统因此气得七窍生烟。”这种情绪导致里根在6月18日召开的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上宣布对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所有获得美国技术授权而参与苏联乌连伊戈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公司发起制裁,这是一种相当严厉的手段,且严重触犯了欧洲盟国的利益,必然激起欧洲盟友的强烈反对。这最终导致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欧洲盟友坚决反对美国的政策,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随即发表声明,“他们将绝不服从美国的制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明确警告里根“你们的法律不能在英国应用”,法国总统密特朗则告知法国企业,“你们只管行动,让美国人干嚷嚷吧。”至此,美欧之间的矛盾顿时不可收拾,这代表着里根与欧洲盟友协调的外交几乎走向破产。里根的妥协与美欧达成对苏政策一致里根的政策在西方内部造成了巨大的分裂,使得里根不得不陷入困境,“要么放弃制裁,要么让大西洋内部出现严重撕裂”。在新任国务卿舒尔茨的帮助下,里根为了解决僵局,乃做出了两个举动,一方面,里根宣布美国将继续对那些以美国技术参与苏联乌连伊戈项目的欧洲企业进行制裁;另一方面,里根命令舒尔茨私下与欧洲盟国秘密谈判,解决彼此的分歧。1982年7月初,在英国外交大臣弗朗西斯皮姆的协调下,美国与欧洲盟国外长尝试就此问题进行接触,在10月初的加拿大拉萨皮耶尔会议上,美欧各国取得了一定的谅解,到了11月初,在舒尔茨的劝说下,里根采取了折衷的态度,在获取欧洲盟友同意对苏联进行技术限制承诺的条件下,里根宣布取消了对欧洲企业的制裁,11月13日,里根宣布,“美欧将就针对苏联的联合经济政策进行磋商”,美欧达成针对苏联的技术、贸易和金融政策基本共识。这代表着美欧在经历了长达近乎三年的艰难磋商后,克服了巨大的分歧,终于达成了对苏联政策立场上的实质协调。这是当时苏联决策层原本恰恰忽略的。一个月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了。克格勃出身的原领导人安德罗波夫接任苏联领袖,此时他明显觉察到西方联合的威胁即将开始显现,乃用“过度扩张”(perekhitrit)警告党内的同事[ 注:1992年9月8日著名冷战历史学家Odd Aene Westad对前苏联外长副外长米哈伊尔卡皮察的访谈 ] 1983年的G7会议,当时美、英、日、法、德、意、加等西方国家已经达成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协调美欧协调对苏联的后果美欧的协调,对苏联意味着一场技术、经济和安全上的重大灾难。从技术上讲,美欧的协调,使得流入苏联的美国先进技术急剧变少:1975年,美国流向苏联的全部产品中,高科技产品占到了32.7%,到了1983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4%,苏联获取西方技术的输液管基本被切断了,她不得不设法自己支付巨大的财政代价尝试艰难的科研突破。[ 注: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这对苏联当时的科技发展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从财政来看,根据美欧达成的协议,欧洲盟国将不能使自己对苏联能源的进口超过30%,或者需要持续降低对苏联进口的依赖,这使得苏联石油出口受到严重限制,外汇来源迅速减少,从事后来看,这一趋势对苏联的财政安全无异于一场灾难。这实际上是美国对苏联石油战另一个往往被忽略的重要部分。从安全上看,美欧协调,使得美国在欧洲大规模部署瞄准苏联的中程导弹成为可能,仅仅在美欧对苏联经济战略达成一致的两个月后,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即开始推动欧洲各盟国达成针对苏联的中程导弹部署战略。在经历了艰苦的谈判之后,1983年11月4日,第一批瞄准苏联的中程导弹抵达英国;11月16日,意大利同意在自己的国土上部署瞄准苏联的中程导弹;12月22日,德国国会和挪威国会也同意在本国土地上部署瞄准苏联的中程导弹。至此,苏联的安全环境急剧恶化了,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在东欧单方面部署中程导弹建立的针对西方战略优势被彻底抵消,考虑到西方大同盟强大的生产力和技术能力,苏联不可能弥补这种劣势。自此,苏联的退缩只是时间问题了。历史上美欧矛盾及协调与美国为何能够说服盟友与苏联相比,美国盟友在政治上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尤其是欧洲盟友,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美欧之间就发生过多次严厉的冲突:1、20世纪50年代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英美矛盾,与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的美法矛盾;2、20世纪60年代法国因不满美国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立场采取的反美政策,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指挥机构,驱逐境内的非法北约军队;3、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与英法德在乌连伊戈问题上的严重冲突;4、2003年,美国与法德两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严重冲突;5、2018年,美国与英法德在伊核协议上的严重冲突;在这些冲突中,美国总能与盟国最终实现协调,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与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乃是建立在长期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尽管政府之间常常交恶,但民间感情颇为深厚,最终政府之间的矛盾无法变成整体的断裂。以1966年戴高乐反抗美国为例,如果发生在北约阵营,则只是一个盟国之间的外交事故,但若是发生在苏联阵营,如果苏联政府不能镇压,则极易催生波兰团结工会式的整个阵营分崩离析。这就是美国及其盟国体系牢固性最容易被其对手忽略却最值得把握的地方。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资治通鉴》《推荐节目: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推荐节目:王陶陶讲法国大革命系列》《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述俄国革命》《推荐节目:现实政治的基准》《推荐节目:世界各国的长期地缘风险》《推荐节目:历史成败的具体教训》《推荐节目:现代政治的技巧》《推荐节目:王陶陶千聊会员》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