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为了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相继举行封禅或祭祀大典。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 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等都曾封祀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掌故与文化遗迹。这一历史现象,正是泰山“政治山” 特点的体现。
(一)秦始皇封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秦始皇登泰山,禅梁父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盘接受了“五德始终”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大秦王朝受命的理论依据。而与此有密切关联的“封禅说”也受到秦始皇的高度重视。正如史家所论:“五德终始为秦始皇认识和了解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子,也为泰山封禅说打开了通向秦国的大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沿着驰道东巡,登临泰山,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封禅大典。
(秦始皇)
《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与《封禅书》,记载了秦始皇封禅活动的大致经过:始皇即帝位后三年(前 219),东巡郡县,先至峄山, 召集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会集泰山,讨论封禅事宜。诸儒有的建议:“古者封禅为蒲车(蒲草裹轮之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始皇认为所议乖异,难以实施,遂废绌儒生,自出心裁。他命开辟车道,从泰山之阳登上山巅,立石表封,行封礼;再从山阴下山,禅于梁父山。其礼多采秦国太祝祭祀雍城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秦始皇由泰山东御道上山)
秦始皇的泰山封禅,除了祭祀天地,还有三项重要举措:其一,立泰山刻石。始皇登临山顶后,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纪功德,这就是著名的《秦泰山刻石》。其刻辞文 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计一百四十四字。其后秦二世元年(前 209),皇帝胡亥东巡登泰山, 又于刻石上加刻秦二世诏书,今尚残存十字。
(秦刻石)
其二,封“五大夫松”。《史 记 ·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登泰山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所谓“五大夫”者,系秦二十爵中之第九等,为大夫阶中之最尊者。始皇有意利用登山遇雨,借题发挥,声称松树有蔽护帝驾之功,其事直与疆场御敌救驾事功无二,援“圣人以功授官予爵”之旨,特郑重颁旨加封,借此向世人昭示大秦奖励军功、尚功轻仁的施政理念。
(五大夫松—王延民 摄)
其三,竖立“秦阙”。据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载:“东北百余步乃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阙在先秦文化中具有独特之寓意,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新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高筑冀阙,以此体现其加强君权的政治观念。到了秦始皇时代,更将尊君理论推向极致,代表着君权的阙,在其居位期间不断兴造。而始皇封禅除了彰扬其功业,实具有用秦文化改造东方文化之用心,即《泰山刻石》中所谓“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因此他在封天告成之后,将代表着秦文化的“阙”立于泰山之巅、封坛之下,用以播阐秦化,宣扬君权。
秦始皇的封禅典礼,除了立石纪功,此外便是行“祭天封藏”之礼。祭天系借用秦国雍城祭祀上帝之礼,而封藏则是指封埋祭祀天地之文 书——玉牒、玉册等物。对此恰如研究者所论:“由此之后,立石、封藏遂成为泰山封禅的基本仪式。”大秦帝国的封禅,将远古简朴的祭 天礼仪演绎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大典,从而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其神圣性,同时也开创了后世帝王屡次封禅泰山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