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76 篇文章

光荣希腊】第 51 篇文章

大家,新年快乐!知识满满,才能牛气冲天哦!

亚里士多德有一部比较烧脑的《形而上学》,很多人看起来很绕。“形而上学”这个词起源于亚里士多德这本书,但很诡异的是,他从来没有将这个词用在作品当中,他自己用过“第一哲学”这个词,其实这两个词也是等价的。

易经中有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也可从中大概感受出来,形而上学所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抽象的概念问题,比如“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存在物为什么会存在”等等。

形而上学又被称为物理学之后,这门学问研究的是超出一般自然对象的,研究的问题包括“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存在物为什么会存在”,“什么是根本的存在”等,很形而上。

有些人可能要心里嘲笑这些研究形而上的哲学家了,请问,这些问题有用吗?它能割韭菜吗?能给我换来大别墅吗?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疑问,诸如一些知识有什么用?文凭有什么用这类的形而上问题。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觉得,这种问题可能对个别人没用,但对整体的人类是有用的,它不能保证让每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住进大别墅,但可以让大别墅成为人类的一种选择,如果将这些问题从人类的基因中剔除掉,可能现在我们所渴望的就不是大别墅了,而是一个更大的山洞。

《形而上》的一开篇,亚里士多德就说道:“所有人依据本性都渴望知识。”

在他看来,求知欲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而哲学就是探讨一些看起来很没用的东西,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起源于惊奇和闲暇。

首先,如果人类没有好奇心,那么就不可能踏出求知的第一步,再者,如果没有大把的闲暇时光,人类也不可能有时间去讨论这些问题,都忙着搬砖去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拥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也就是好奇心,人通过感觉,形成记忆,然后形成针对个别事物的经验,最后形成普遍的知识。

有了好奇心,有了闲暇时光,人就可以慢悠悠地享受这一段时光,去研究太阳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她究竟是爱我的,还是不爱我的,以及,很多问题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当人们还在为下一顿操心的时候,是不可能去研究天为什么会下雨这类的问题。

哲学起源于惊奇和闲暇,这已经成为了目前大部分人的共识。

在《形而上》中,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他著名的四因说,他用四因说给出了万事万物的原因,这四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因可以理解成这个东西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比如桌子是木头,也就是碳原子构成的,水是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余襄子是由帅原子构成的,气得门捷列夫的棺材板都剧烈震动起来,因为他的元素周期表上根本就没有帅元素。

形式因指的是一个物体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一个物体的外形、颜色或者结构。

动力因指的是一个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比如今天我出门摔了一跤,腿摔断了,这也导致了我从一个健康的状态落入了残疾状态,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不要脸的人在我的必经之路上扔了一块香蕉皮。

目的因指的是一个事物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或是一件事情为了什么而发生。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我眼前的这台电脑,是由金属等我不明确清楚的材料构成的,这是它的质料因,它呈现出来的一个形态是土豪金色的,长方体,可以合起来的,这就是它的形式因,而生产这台电脑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就是它的动力因,从一些看起来很丑的材料中制成了这台看上去还算比较帅气的电脑。而它的目的因呢,就是它被制造出来,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比如我就用它来写西方史,用它来敲字,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给敲出来。

另外多说一点,目的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占据了人类的社会,很多人认为这个宇宙的诞生是有目的的,这在后来也就成了“目的宇宙论”,这完全就是一种主观的论调,后来在中世纪之后被牛顿所开创的“机械宇宙论”给代替了。(19世纪中叶,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演化宇宙论”又代替了“机械宇宙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事物的全部四个原因,就是对一个事物做出了充分的解释,而且,这四个原因并不一定是彼此分离的,除了质料因之外,其他三个原因还有可能是重合的。其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亚里士多德讨论最多的,所有的实物,都可以被理解成质料和形式的复合物,也就是形质论,也可以理解成事物的内在目的因。

有了这四因说之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即“作为存在的存在”。他认为,世界上的所有学科,都从“存在整体”中分出了一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世界万物的存在,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存在,而哲学则是研究那个存在的存在。

这就回到了一个让人读起来都感觉头脑在高速旋转的一个问题了,即存在如何存在?

根据亚里士多德之前的范畴理论,我们总共有十种方式来讨论存在,其中一个是“实体”,而另外九个则是性质、数量、关系、位置、时间、空间、主动、被动、拥有。其中,实体是与其他九个截然不同的。

首先,其他九个都是用来描述这个实体的,而实体本身则不能用来描述其他九个。其次,实体是优先于其他九个的,比如说余襄子这个实体,我们不能脱离这个实体而去空谈帅气与智慧,否则这就成了抽象的概念。最后一个尤为重要,实体是针对单个物体的,而其他的九个则是概括性的描述,通俗点说,实体就是“这一个”,也就是个体。

因此,实体就是存在的核心含义,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实体呢?

在《形而上》中,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答案是,形式是第一实体,因为质料除了构成这一个实体之外,还可以构成其他物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最高的实体,他就是神,他是整个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因为他没有质料,所以本身不会运动,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因,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一个精神体,神就是思想之思想。亚里士多德说:“神推动万物的方式就是作为万物向往的目的。”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这个神每天都在干什么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逻辑上来讲,神做任何事,都会损害他本身的完美性,因此他不能做任何事,除了一件事之外,就是思考它本身。

这个世界上,我们凡人需要做的事有很多,工作,赚钱,繁殖,搞哲学,亦或是吹吹牛,开开车,而神呢,他只做一件事,就是思考它本身。从这个逻辑推导下去,一个人若是能做到像神那样去思考,虽然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会大打折扣,但只有这样,他才能更接近神。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一个城邦中的人,最高的目的就是在闲暇的时光去搞哲学,去充分发挥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说:“神不是世界的原因,是理由。”

这句话有点抽象,有点难以理解,简而言之,原因更侧重于时间上先后的关系,而理由则更侧重逻辑先后的关系,原因是“为什么”,而理由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和“为了什么”其中的细微差别,请各位自行品品。

最后再补充一点,亚里士多德的“神”与基督教中的“神”或“上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神”是自然论中的“神”,在创造出这个世界后就不管了,而基督教中的“神”在创世之后还会对世界造成直接的影响,比如教化世人,显灵,末日审判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