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标榜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着众多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于世。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2004年6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大女儿梁再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伦敦的一年,她立志要学建筑。她认定了这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就是她所要的事业。

父亲的朋友徐志摩,打开了林徽因生活的另一片天地。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儿……志摩以一个导师的角色引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徽因以16岁的浪漫情怀,进入与志摩的文学关系。

她爱慕他、景仰他;他打开了她的视界,唤起她的新感情和新向往。而徐志摩也被徽因的美貌所吸引。她当然对他也充满了感激。徐志摩与妻子离婚,并向徽因求婚。在伦敦住了一年多后,徽因跟随父亲回到中国。

徽因虽然依然敬爱着徐志摩,但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徐志摩的求婚。母亲的婚姻给徽因以警醒,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在一旁,自己却要取而代之,母亲的命运使她不能想象自己也要走进这样的人生关系。林长民和梁启超两家是世交,门第相当,她与思成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下培养起来的情趣及气质上的情投意合,她选择了梁思成。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选择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学习。思成一向热爱绘画,并模糊地感觉自己可以当一个艺术家,建筑正合他的心意,徽因轻易地引导思成走上了同一条路。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仍然主修建筑系的课程。至此开始,她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个当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事业。

在美国同学的眼里,徽因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而且活泼机灵,英语流利,天生善于交际。对于学业,她满脑子都是创意,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数,但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好成绩挂在嘴边。

1927年,徽因、思成双双从宾大毕业。1928年,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随即到欧洲度蜜月。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去了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过的东西都看遍。

回国后,在梁启超的斡旋之下,两人先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以后,由于局势的骤变,林徽因的大女儿再冰出生,徽因又被诊断出有肺病,1930年回到北京疗养。梁思成在一年后也回到北京,加入由朱启钤创建的私人小型机构'中国建筑研究会',其正式的名称为'中国营造学社'。他们从建筑实物调查入手,研究中国的古建筑。

梁家的客厅因为徽因的魅力而成为精英会聚的场所,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李济、陶孟和、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还有一些著名诗人和作家。

受朋友的影响和鼓励,徽因开始写诗、写小说,发掘自己的文学天赋。古今中外,诗歌戏剧,文学艺术,林徽因的健谈使人叹服,她的谈话如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睿智的忠告到独特的见解。爱慕者或因为仰慕林徽因的作品而来,或着迷于她本人的魅力,无论抱着何种目的,而最后总是被她天马行空的灵感所倾倒。

徐志摩带来了金岳霖,这个高大魁梧的逻辑学家对徽因一见钟情,后来他成为梁家的一分子。他爱徽因,但他看到梁思成对她的爱,他选择了做他们的朋友,终身守候在徽因身边。

说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段故事同样感动了很多人,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有一天,梁思成出差回来,妻子林徽因推心置腹地坦白: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两个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另外一个,便是毗邻而居的哲学家金岳霖。

梁思成自然是爱林徽因的,那时,又有哪个男子不倾慕于她呢?梁思成辗转反侧了一夜,犹豫挣扎了一夜,第二天带着黑眼圈给予妻子珍贵回应: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

如此慷慨,着实为之震惊。不管现实还是影视,我们都看惯听惯了自私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就一定要拥有你、占领你,自己得不到,他人也休想。私欲这般强盛,究竟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

第二天,林徽因将丈夫的话学给金岳霖听,他的回复相比于梁思成,更让人动容,几欲落泪:看来,梁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这般胸襟,还能言语几何?王小波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他们之间情义的最佳注脚—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

读一遍,心酸的幸福,落寞的自由。

金岳霖爱林徽因,便是爱到了不自私的地步,爱到了愿意“拱手相让”的地步。

因为爱的谨慎,所以恒久。

因为爱的真诚,所以尊重。

因为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所以让你自由让你飞。

自由之爱,民国才子梁思成做到了,绅士金岳霖更是将这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金岳霖在专业之外,一直惜墨如金。林徽因去世,他写下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在西方,四月天代表艳阳日,丰硕,富饶。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多他对林徽因的赞誉。难道是身为哥大与宾大高材生、之后又担任过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他,缺乏表达能力么?No!No!No!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便是,对林徽因,极赞欲何词啊!

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谈论她的情感,那么这个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从1932年到1945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社的同仁们,深入190个偏远地区、县,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共2738处,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他们去野外调查生活异常艰苦,乘坐的是木轮马车,或者骑马、骑驴、步行,住大车店,时常与蚊蝇壁虱为伍,用林徽因的话说: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我们为艺术和人文景色的美和色彩所倾倒,却更多地为我们必须赖以食宿之处的肮脏和臭气弄得毛骨悚然、心灰意懒。

然而,林徽因看上去是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她爬梁上柱,大凡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能上得去。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担任修缮北京天坛祈年殿的顾问,一同爬上大殿的屋顶,林徽因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人。1937年初夏,他们在五台山发现了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这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辗转长沙到昆明避难。从湘西到贵州的路上,林徽因病倒发高烧,全家人历尽艰险,花了6个星期才从长沙走到昆明。

战争、通货膨胀、拮据的生活使林徽因病倒了,梁思成也得了脊椎关节炎,但他们仍然在油灯的微光下,在简陋生活的磨砺下,坚持进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他们没有浪费时间,但他们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置之度外,完全服从于事业。

费正清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抗战期间,他们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然而,不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在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一道探访并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构,并且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因而有能力把它们介绍给世界,并做出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这部分也是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外国建筑。在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写信邀请梁思成到美国去访问讲学,费正清夫妇也力劝他们去美国工作和治病,而梁思成拒绝了邀请。 他回信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样做是以牺牲林徽因的健康为代价的。去美国意味着林徽因能够得到及时和优越的治病条件。梁思成在后来曾经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

林徽因在病榻上读了大量的书。在物质极端匮乏时,他们的精神却极其富有。

抗日战争结束后,梁家又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负责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在战前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6年底,他去了美国。林徽因虽然家务缠身,且大半时间都需要卧床休养,但她仍然是清华建筑系成立和运转的重要成员。她早年随梁思成开创东北大学建筑系,因此她的建议显得很有分量。梁思成在第二年归来,林徽因的健康状况却发生恶化。一个肾严重感染,呼吸异常困难,终日发低烧。由于林徽因的身体情况太差,手术拖到1947年12月才进行。

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迁往台湾,作为中央研究院人文学部艺术史院士的梁思成,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体院士会议,研究院将迁往台湾,但梁思成没有动身的意思。他们在那样困苦的抗战环境下都没有离开祖国,他们深信,他们的事业在北京,他们要继续研究和保护中国的古建筑,要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建筑师。

1949年以后,林徽因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拖着病体与梁思成一起,为保护自己热爱的古建筑尽一切努力。他们顶着批斗、折磨和羞辱,用自己专业和科学的观点,全力抗争。

然而,在1955年寒冷的北京,林徽因来不及看到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的轰然倒塌,就被折磨她多年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年仅51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在她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其中代表作为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既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