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传胶东,一枝独秀
七星螳螂拳大师李占元
螳螂拳创立以来的三百多年中,逐步由莱阳及莱海交界而胶东,由胶东而全国,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武术的一枝奇葩,享誉中外。
螳螂拳在烟台及胶东各县的传播螳螂拳广泛传播始于梁学香。他打破单传陈规,开设武馆大量授徒,使螳螂拳首先在莱阳、海阳、栖霞等胶东各县迅速传播开来。
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梁学香到福山南涂于家以螳螂拳换得六合棍,螳螂拳由此传人烟台。清嘉庆年间,游走江湖的魏德林定居招远川林家,创六合螳螂并传给林世春。从此,六合螳螂拳在招远、黄县、蓬莱和掖县等地广泛传播。
1877年,姜化龙开始随梁学香游走于芝罘、福山等地传拳,螳螂拳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1885年,宋子德与姜化龙到烟台各拳房教拳,螳螂拳开始在烟台大规模传播。
1895年,梁学香的徒弟郝宏在烟台创立了郝家拳房,成为梅花螳螂拳在烟台的主要一脉,梅花螳螂拳在牟平、福山、芝罘等地迅速发展。1892年前后,王永春创出七星螳螂拳,后成为胶东螳螂拳的重要流派。
1918年到1935年,崔寿山两度赴烟台传授螳螂拳,徒弟100余人,螳螂拳在烟台武林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从道光年间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数代螳螂拳师的传播推广,螳螂拳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成为烟台市的主要拳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极、梅花、七星等螳螂拳支派的大师们继续在烟台进行传拳活动;各支派名师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武术比赛或观摩活动,频频获奖。文革时期,烟台螳螂拳传播活动处于沉寂状态,各支派传播活动零星有之。
文革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的螳螂拳传播逐步活跃,莱阳的一些螳螂拳名师奔赴烟台,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李飞林、孙德、于永波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李飞林发起成立莱阳三山螳螂拳研究中心和烟台市国际螳螂拳研究会,担任烟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发起成立烟台王郎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东方武馆,二人授徒甚众。于永波则在开馆授徒的同时,走进学校和少年宫,向少年儿童传播螳螂拳文化。
崔寿山外孙石民琦开设烟台市崔寿山螳螂拳文化博物馆,致力于螳螂拳文化的交流传承。同时,烟台的郝家梅花螳螂拳传人和七星螳螂拳传人也纷纷开设武馆,教授徒弟。
各家螳螂拳传人共同努力,促成了烟台螳螂拳新的兴盛局面。
螳螂拳在青岛的传播20世纪20年代后期,宋子德到青岛传拳,并居住于青岛,螳螂拳开始传人青岛。1929年,王玉山受青岛国术馆第十练习所邀请,前去担任教练;1940年,王玉山重返青岛,在省立中学、中纺公司等处任国术教师,弟子众多,形成了太极螳螂“青岛派”。
1929年,七星螳螂拳大师李占元自大连迁居青岛,传授七星螳螂拳。1937年,胡永福从大连回到山东开始在青岛等地传播七星螳螂拳,弟子众多。1948年青岛解放后,李占元设拳坊传授螳螂拳。青岛也成为螳螂拳的“拳窝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极螳螂门的王玉山、徐凤岐,七星螳螂门的李占元、胡永福等名师在青岛传拳十分活跃。
文革开始后,青岛螳螂拳传播处于沉寂状态,零星进行,薪火未断。
文革结束后,青岛螳螂拳活动迅速恢复,走向兴旺阶段。王玉山的四子王元乾、孙子王晓、王宏、王勇以“太极螳螂拳青岛派”为旗帜,倾心螳螂拳的传播活动。1985年,王元乾创办了琴岛武术社,大量授徒,参加或组织各类螳螂拳比赛,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武术交流联谊活动,成为青岛市武术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星螳螂拳大师李占元老当益壮,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播,并参加各类武术表演,受到广泛称赞。1979年,太极螳螂拳大师张炳斗参加全国首届传统武术大赛,荣获螳螂拳全国第一名,之后参加多部电影电视拍摄,蜚声海内外。1985年,张炳斗面向全国举办了螳螂拳函授教学,其学员3000余人;1992年,他创办青岛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引起了中外武术界的关注。螳螂拳成为青岛市的主要武术拳种,影响巨大。
(整理:赵松枝 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