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别名】将军 川军 锦纹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

1、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

大黄苦寒沉降,有较好的泻下作用,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因其苦寒泄热,故热结便秘尤为适宜。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加强攻下作用,即大承气汤;

若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药配伍,如黄龙汤;热结阴伤者,可与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配伍,如增液承气汤;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可与党参、附子、干姜等益气温阳药配伍,如温脾汤。

此外,热痢初起,肠道湿热积滞不化,亦可用大黄通便,去湿热积滞。

2、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症。

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临床上可与黄连、黄芩等泻火药同用,如泻心汤。大黄与枯矾研末涂口腔,可治口疮。

3、用于热毒疮疡及烧伤。

取其清热解毒,并借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如双解贵金丸,治背疽初起、便秘脉实者,以大黄配白芷内服;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以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等同用。本品亦可外用,如外敷痈肿的如意金黄散中即有大黄。治疗烧伤,可单用大黄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

4、用于瘀血证,如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癓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

大黄能活血祛瘀,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无论新瘀、宿瘀,均可应用。单用或与其他活血祛瘀药同用。

如下瘀血汤治产妇腹痛,腹中瘀血着脐者,以本品配桃仁、䗪虫;《医林集要》无极丸治瘀滞经闭,单用一味大黄,分成四份,分别以童便、醇酒、红花、当归等制过研末蜜丸服。又《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瘀血在内,胀满,以大黄与当归研末,酒调服。

此外,本品亦适用于黄疸、淋病等湿热证。因大黄苦寒泄降,能清泄湿热。治黄疸,常配茵陈、梔子,即茵陈蒿汤;治淋病,常配木通、车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

【用量用法】3~12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文献摘要】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明·李时珍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

如积热结久,大便坚实,秘固,难以取下,又借芒硝味咸软坚,两者相须而用。凡内外伤感,郁久皆变为燥,燥甚为热,热极为火,三者属阳邪,销铄肠胃最烈而速,使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诸证蜂起。若用硝黄,如开门放贼,急须驱逐,宜以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以酒,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

——明·贾所学

《本草正》:“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鸠相类。”

——明·张介宾

《神农本草经》认为大黄: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大黄,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驱除瘀血,治疗闭经,消除恶寒发热,破除癥瘕,积聚肿块,消解食物滞留、不消化,荡涤肠胃,促进新陈代谢,通利水谷,调中化食,调和五脏。产于山中的深谷处。

【陈修园曰:】

大黄色正黄而臭香,得土之正气正色,故专主脾胃之病。其气味苦寒,故主下泄。凡血瘀而闭,则为寒热;腹中结块,有形可征曰癥,忽聚忽散日瘕;五脏为积,六腑为聚,以及留饮宿食,得大黄攻下,皆能已之。自“荡涤肠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黄之效。末一句是总结上四句,又大申大黄之奇效也。

意谓人只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抑知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且五脏皆禀气于胃,胃得大黄运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脏亦得安和矣,此《本经》所以有黄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你也可能感兴趣

  • 话说中药配伍的“去性存用”
  • 相反相成的大黄附子,你会用吗?
  • 伤寒智慧点睛:清肠热三方
  • 不适合用大黄、芒硝的便秘者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系列:大黄
  • 大黄可健脾止泻、醒脾开胃
  • 仲景教你用大黄
  • 大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 黄煌: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大黄名列第一
打赏赞分享
(0)

相关推荐

  • 中药古今研究:胡椒

    一.典籍摘要 1.<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2.<本草从新>:"温中下气,快膈消痰.治寒痰食积,肠滑冷痢,阴毒腹痛,胃寒 ...

  •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小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赵永山伤寒讲义•阳明病相关辩证及承气汤相关论治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二零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吐不下",在以往的注解中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讲治法,意思是未经过吐法和下法:一种认为 ...

  • ​十二、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原文249

    [郑论] 按腹胀满,胃家未大实者,可与小承气汤,俾和其胃气,以泄其邪热,乃为合法.若因吐后而中州大伤,以致胀满者,此是胸中胃阳,因吐而伤,宣布失职,浊阴僭乱,堵塞中宫,宜温中健脾,俾胃气宣畅,而胀满自 ...

  • 足三里穴主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

    足三里穴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功效] 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主治] 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 [取 ...

  • 治妊娠气滞,心腹胀满或痛

    [别名]香壳散(<类证治裁>卷八). [处方]香附15克(炒).枳壳12克(炒).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气滞,心腹胀满或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汤送下. [摘录]& ...

  • 小儿脾胃不和,中脘气痞,心腹胀满,全不思食

    [处方]净苍术2两(用生姜2两,切作片子,一同捣烂,炒黄色),厚朴(去粗皮,同前治),小枣儿24个(去核,焙干),白术(去芦)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广术(煨,锉)半两,青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 ...

  •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组成与用法 [方源]<华氏中藏经·卷六>:"大凡男子.妇人 ...

  • 《证治准绳·女科》心腹胀满

    [大]夫妇人心腹胀满者,由脏腑久冷,气血虚损,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入跟中上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 ...

  • 胃腹胀满,食后益甚‖理中汤加味【第793期】

    李某,男性,58岁. 1965年4月6曰初诊. 受凉后腹泻3个月,每日3-4行,大便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昏,舌苔白润,脉细缓. 处方:党参10g,炙甘草6g,炮姜6g,苍术10g, ...

  • 肝郁脾弱,胸腹胀满,试试这个方子!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肝郁脾弱 详细内容请大家收听下方语音讲解: (语音讲解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小孙说医) 升降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配方: 野台参(二钱) ...

  • 中庭穴: 胸腹胀满、噎嗝、呕吐

    [中庭穴名解]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中庭穴穴性] 穴义 ...

  • 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

    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之阴水. 组成与用法 [方源]<世医得药方·大方脉杂医科肿满>:"治阴水先实脾土." [组成]厚朴去皮,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