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六)
被拒收的知青(六)
刘炳星社长慷慨陈词,讲了半个多小时,全场一直鸦雀无声;公社社长还是第一次到叶家村来开会和讲话。
事后,大部分社员讲到刘社长时,都竖大拇指,“有水平!那真是大领导呀!”
第二天,生产队又派一辆马车,将刘社长送回八棵树公社。
我们青年点加上我,一共有八名学生,其中六名男生,两名女生。男同学有赵雨祥、李维新、窦昌民、张滨甲、于志刚(已故)、蒋英臣;女同学是于志新、徐丽(已故)。
其中于志刚和蒋英臣是沈阳铁中六.六届的初一学生,剩下四男二女,都是沈阳铁路中学六.六届初三.四班的同学,于志刚是女同学于志新的弟弟。
由于没有地方住,小队把我们八个人安排在小队部正房食宿;男同学六人住在东屋,南炕四人,北炕二人。
两名女同学住在西屋,和饲养员老董头一起住在北炕。老董头住炕头,两名女同学离老董头两米远住腰炕。
我们每天的三顿饭,在东屋的两个灶坑做,西屋的灶坑由老董头使用。我们的粮食暂时是由八棵树公社粮站按月供应,买粮的钱由知青的安置费按月支付。烧柴有生产队供应,买柴火的钱也由知青的安置费按月扣除。我们的安置费,按规定是由生产队保管,生产队会计和现金另立账户。
由于我们下乡第一年吃供应粮,青年点三天两头儿就做一顿细粮。有时是大米饭,有时是白面馒头,这在叶家村是很了不得的伙食。用生产队长刘文彩的话讲:“看看人家知识青年,隔三差五就换一副白肚囊(大米或白面);哪像我们这些土老庄,一年到头都是红(高粱米)肚囊、黄(玉米面)肚囊!”
小队长刘文彩四十岁刚出头,和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同名同姓。我们刚下乡时还以为他们是亲戚呢,其实,他们一点边也不沾。
叶家村社员主要是两大户组成,一户姓刘,一户姓李。小队里除了一个饲养员老董头、一个小队会计包奎武还有王殿忱、王木匠、王乃纯外,剩下的不是姓李就是姓刘。
刘文彩这一代,按家谱排,名字中要有一个“彩”字。例如:刘殿彩、刘玉彩、刘华彩等等。刘文彩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生人,起名时,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红军还没有开始长征,共产党的军队那时还叫工农红军;所以小队长刘文彩的名字和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名字虽然相同,但只是一种巧合而已。
小队长刘文彩饱经世故,人很圆滑,从来不得罪人,讲话先留七分,看对方的表情再考虑下一句怎样讲。人虽然圆滑,但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
2008年,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叶家村的老乡,当年,他也就七.八岁,在车上我根本不可能认出他。他主动和我搭话,并叫出我的名字,一谈才知道他叫刘兴华,父亲叫刘华彩,和刘文彩是一个爷爷。据刘兴华讲,刘文彩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健在,祝刘文彩老人健康长寿!长命百年!
我参加小队劳动的第一天,就是打场。整个场院四周垛满了收回的庄稼,有高粱垛、黄豆垛、谷子垛……等等。两米多高长方形的垛身和像房脊一样尖尖的垛顶;远远望去,就象在场院四周盖了一圈新房。
场院的占地,就是生产队大院东侧,道路东边的一块菜地。场院靠西边的路旁,有一个半间房子的永久打更房。场院夏天种菜,因为土质特好,靠队部近,黑油油的土地含小石子特别少,所以,每年秋天队里都把这块地作为场院。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30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又及: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战友董茂荣同学提供,当年刘社长的名字叫:刘炳星!在此谢谢茂荣兄的提示! 2019年11月9日。
1、这张照片拍摄于1969年3月;下乡半年后,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部分战友在沈阳太原街新中国照相馆留影!
前排左起:蒋亚军、曹艳丽、张巧巧、胡淑媛。
中排左起:顾丽萍、康玉玲、季玉科、汪海。
后排左起:王连贵(已故)、王刚、赵雨祥(作者本人)、赵永春。
2、这张照片是2016年9月,当年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部分战友来铁岭我家做客!这张照片是我爱人拍摄的。(注意这次是九月份)
照片左起:赵雨祥、赵淑芬、顾丽萍、胡淑媛、张巧巧、王连贵(已故)。
3、这张照片是2016年7月,当年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部分战友来铁岭我家做客!(注意这次是七月份)
照片左起:赵淑芬、顾丽萍、曹艳丽、赵雨祥、王连贵(已故)、我爱人。
这张照片是张巧巧拍摄的,所以张巧巧没在画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