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梦做的 |「诗意的人」
寻找那些诗意的古人,为今人采集样本
本期诗意的人 : 陈与义
惊讶,对于诗歌的创作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对周遭的一切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然而如果你严肃地对待生活,必然对一切重大的事情保有惊讶的状态。你无须经历靖康之变,也会像陈与义一样,“此身虽在堪惊。”
常玉 [中国]
? 点击收听 ?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演播:卫东
供稿:「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
人生如梦。人生就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说的,“构成我们的料子,也就是那梦幻的料子;我们短暂的一生,前后都环绕在酣睡之中。”
因为心性不同,经历不同,有些人很早就体会到了,有些人甚至一辈子也无法领悟。而作为诗人的陈与义,是在46岁时才感受到的。他说:“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20多年前,他经历过一次酒局。这是他人生中难忘的一次酒局。那个夜晚,他和朋友们喝酒,吹笛,赏月,畅谈理想,一醉到天明。
他写了一首后来广为流传的《临江仙》,回忆这段往昔: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国家承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极高的王朝,经济发达,人民富裕。20多岁的陈与义考中了进士。作为朝廷官员,他正怀着报国兴邦的伟大梦想,打算投身这伟大的时代。
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在历史上也大名鼎鼎,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为人清廉、刚直不阿。他所到之处,贪官污吏都洗心革面。就连苏轼这样平生不愿为人作墓志的大才子,也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在陈希亮死后,担心他的事迹失传于后世,破例为他作传。
家风如此。到陈与义这一代,也深受影响。陈与义从小聪颖卓越,同辈都钦佩他,难以望其项背。《宋史》里记载:作为朝廷官员的陈与义,容貌庄严敬肃,不苟言笑,平常待人接物儒雅谦恭,然内性刚强,不可冒犯。陈与义的低调也被世人称道,他多次向朝廷举荐优秀的士人,但从不表白自己的举荐之功。
陈与义出生在洛阳。
在北宋时期,洛阳虽然不是首都,但作为西京,仍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的私家花园都汇于此,最高学府国子监、许多名家大儒也都在洛阳,朝中重臣也多在此养老休憩。欧阳修在这里写就了《新唐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资治通鉴》。这些前辈先贤的事迹,也激励着年轻的陈与义。而他平时所交往的,也多是有着远大抱负的英雄俊杰。
所以,他才会说: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午桥在哪呢?它的来历,也不简单。它坐落在洛阳东南的伊水之上,是一座著名的石桥。午桥碧草,是“洛阳八景”之一。唐代宰相裴度觉得这里山水皆美,于是因山就水,建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别墅,内植花木万株,起名“绿野堂”。每当闲暇,裴度便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在此酣宴终日,畅谈理想。
到了北宋,名相张齐贤也在此建湖园,种植牡丹珍品。此后,常有名士来此凭吊游赏。如今,洛阳诗人陈与义也来了。
他和朋友们在这里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他们许下的梦想,彼此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午桥下静静流过的伊河水可以作证。
然而,这竟成绝响。
公元1127年,金朝挥师南下,如破竹之势,攻下北宋首都开封,掳走徽、钦二帝。一同被掳走的,还有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3000多人,开封城中的公私积蓄被扫荡一空,北宋灭亡。
陈与义跟着流民逃往南方。他以前很喜欢杜甫的诗,但直到此时,才深深理解了杜甫。和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一样,陈与义也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然而,天不亡宋。赵宋王室还留一个康王赵构。他建立了流亡政府,是为宋高宗。最初几年,流亡政府如惊弓之鸟,先后流转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绍兴,甚至一度漂泊海上,最后定都杭州。
等到宋高宗缓过神来,他才发现,自己的跟随已寥寥无几,于是决定起用旧臣,陈与义也在被征召之列。
一开始,宋高宗还挺欣赏他。陈与义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后还升任副宰相等职。在此期间,陈与义也尽心竭力,为南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努力。陈与义更希望的是,有朝一日,皇帝能挥师北伐,一雪靖康之耻。
但时间久了,陈与义发现,宋高宗一天都没想过要打回开封,收复山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确是好地方,但陈与义最想的,还是故国。
高宗无意北伐,使陈与义深感失望。他以病托辞,从中央退到地方,去湖州做太守,最后索性成了一个闲人。他寓居在湖州青墩无住庵,据说《临江仙》就是庵中所写。
陈与义不能忘怀洛阳的牡丹。南宋时,由于大批北方河洛移民的迁入,南方很多地方都开始种植牡丹,甚至有些牡丹的品种,与当年洛阳的所差无几了。
但陈与义,总觉得有哪里不一样。他写下《咏牡丹》一诗: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10年。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陈与义独自观赏。他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陈与义写这首诗的时间与写《临江仙》的时间相近。两年后,陈与义病逝,享年49岁。从此,他和他的长沟流月、杏花疏影永留彼岸。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著有《简斋集》。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留言:什么让你“此身虽在堪惊”
﹀
﹀
﹀
杏花是春天最早到来的花,十二花神之“二月花”。
杏花开得热闹,它们是最先跑到春光里的孩子。
所以宋祁会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杨柳如烟,寒意渐渐退去,无数杏花在枝头开放,春天来了。
杏花调皮。每当读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时,我总想象一个孩子在爬墙。他好奇、冲动,憧憬外面的世界,也渴望被人知道。
杏花的颜色总是在变,像小孩子的心情捉摸不透。含苞待放时,它是艳红;花瓣张开后,就由浓转淡;花落时,它呈雪白之色。诗人杨万里因此说:“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看一朵杏花如此,了解一个孩子也如此。心心相印,方能了悟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相比桃花,杏花总显得平淡、朴素。它不事雕琢,淡然自得,仿佛有某种领悟。也许如此,孔子才会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而老年的陈与义回望自己的青春时代,才会选择杏花疏影相伴。
如今,陈与义老了,他有口难言,有志难酬。于是“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杏花不是杏花,是热血,青春,幻灭和故国的乡愁。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对 | 西格玛
光辉岁月 BEYOND - 命运派对
▎新栏目「诗意的人」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