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运腕是正统,捻管就是歪门邪道?

文︳王呈祥

之前,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展出了自己用坏的200支毛笔,随即她践行的“捻管之法”遭到质疑——之所以短时间用坏这么多支毛笔,皆因书写时捻管所致。一时间,捻管乃歪门邪道,运腕才是正统的话题在网上议论了起来。

孙晓云女士

那么,在创作书法时,“运腕”和“捻管”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并没有错与对,二者是共存的,因为只有共存书写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我记得上学时,村里总有人找我写春联,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运腕和捻管,毛笔用了一天,第二天再用,我发现笔毫向一边倒,写完三天毛笔就不能用了。直到开始系统学书法时,才知道是咋回事——单纯依靠运腕或运肘,只能用到笔毫的一个面,因而笔毫才向一边倾倒。怎么办呢?运腕和捻管同时进行,方可达到笔用八面。

写春联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捻管不是一直不停捻,而是根据运笔的需要,或在笔画中,或在空中,通过捻管达到“正锋”的状态,也就是将笔毫转到中锋上去。

在书写时,运腕是一个大动作,是控制毛笔的上下左右,而捻管是一个小动作,是控制笔毫的中侧。假设我们写一横,笔毫入纸通常是侧锋,需要调整笔毫才能进行书写,若通过运腕调整必然动作太大,因为调锋动作很小,这时仅需轻轻捻动笔管笔毫便进入中锋,然后运腕完成横画。

横画

如果单纯运腕则会因动作过大致使笔毫偏离,单纯捻管则会因动作太小致使无法完成笔画。因此,我认为二者共存,而整个书写过程运腕为主,捻管为辅。

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古代没有录像,我们无法看到具体的书写过程,只有从历代书论中找到些许记载。我们都知道,宋代苏轼与黄庭坚是师徒,不过二人的书法风格却迥异,一个“石压蛤蟆”,一个“枯树挂蛇”——两种风格皆因书写方式的不同所致。

陈师道《后山先生集》记载:“子瞻作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说苏轼写字时,用手抵在桌案上,手腕是不动的。那么问题来了:手腕不动怎么运笔呢?难道只依靠捻管?我认为陈师道说的“不动”并非是不动,而是动的幅度小,所谓“使不动”则是说愈加控制。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字左秀右枯,戈画几乎都不带钩,这就源于他的用笔。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而黄庭坚则不同,他使用的是悬肘回腕,和现在人写大字一样,以肘为轴。这种书写方式小臂和腕部都要动起来。那么用不用捻管呢?用!我们看他作品中笔画出现上下或左右波动的地方,就是在捻管,幅度很小且频率不高,绝大部分都是由运腕来完成的。

可见,苏黄都使用运腕和捻管,只是二人使用的比例不同——苏捻管较多运腕较少,而黄运腕较多捻管较少。因此,“捻管乃歪门邪道,运腕才是正统”一说,我认为也不能成立。

孙晓云书法

作者感想: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背景不同、学习书法的出发点也不同,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但回到书法的本源,书法就是把汉字艺术性的表现在纸上,所以只要能写好,就达到了目标,写出好的作品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