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认识“蝴蝶结症” | TSC患者在黑暗中前行,协和MDT探索更多可能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综合医院之一,其专业程度、病种丰富程度、病例数量都是首屈一指。协和医院的罕见病、疑难病会诊机制更是医院专业程度的高度凝练。院内有这样一支队伍,关注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TSC)群体,并在2007年组建了国内首个TSC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在长达13年的团队发展中,权威专家定期齐聚一堂,建言献策,更新研究进展,分享临床经验,极大地提高了TSC群体的预后及生存质量。作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近日有幸旁听了一次团队常规的会议讨论,并在会后采访了团队的核心成员。在感受到协和医院专业程度之高以外,更多的是被每位教授身负的责任感所打动。他们将患者的病痛视为自己的病痛,将患者遇到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不计代价、不计报酬也要去解决问题。也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大医铸就了协和的口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采访篇

MDT 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时代

张玉石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副主任

徐凯峰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问题1、希望您谈谈当初召集组建TSC MDT 团队的初衷,以及目前团队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

     张玉石教授:通常临床科室按照疾病累及的器官或者系统分类,随着医学知识及技术的发展,许多专科又被分成了不同的亚组,以骨科为例,就有脊柱组、膝关节组、髋关节组等等。说明我们对人体的认识更加深刻,可以说,这是医学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临床中相当一部分疾病单凭专科诊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是临床MDT模式出现的驱动力。通过一个疾病受累的几个系统,联合影像、病理、检验等辅助科室,优化就诊流程,实现多科综合诊治,提高诊疗水平,但最终目的还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提高预后。大众比较熟知的MDT模式多基于一些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发病率高,临床医生重视的程度也较高。但是一些少见的、罕见的多器官受累疾病,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就诊的患者可能都知之甚少。对于这部分摸黑走路的患者来说,MDT模式可以成为指路的明灯。而这就是协和TSC MDT团队成立的初衷。13年来,团队专注于TSC患者的诊治、TSC的宣教、相关科研。切实改善了中国TSC患者的就诊条件和生存质量,挽救了很多珍贵的生命。也让更多医务工作者了解到了这部分群体的存在,提高他们对TSC的诊治意识。使TSC的诊治整体进入良性循环。

     问题2、希望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TSC的历史及患者的诊疗方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目前TSC患者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

     徐凯峰教授:TSC概念的形成及发展从最初很简单的临床观察到病理学研究,再到致病基因的发现以及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再认识,至今历时已经超过180年。最开始不熟悉TSC多系统受累的本质,临床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效果不佳。近30年来,关于TSC的研究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从基因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层面,对疾病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TSC作为罕见疾病,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者对它都不太熟悉。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周转很多不同的门诊,甚至医院,耗时、耗力、耗财、且症状难以得到缓解。虽然疾病本身多为良性病变,但是由于诊断延误,极大地影响了预后。目前在协和TSC MDT团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关注到了TSC,加上靶向药物的应用,目前TS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问题3、您作为泌尿外科的专家,对TSC-AML患者的关注会更多一些。您也在2017年主编了《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病变诊治手册》,对临床医生指导意义重大。希望您谈谈在当下靶向药物引领的精准治疗背景下,TSC-AML患者面临着怎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张玉石教授: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TSC患者常见的肾脏病变,超过80%的TSC患者伴有AML。肾脏肿瘤负荷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TSC-AML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因治疗的靶向药物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TSC-AML患者群体的生存质量并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从机制上来说,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可直接抑制mTOR靶点,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而达到缩小肿瘤体积的目的,是根本性对因治疗。目前也成为全球和中国唯一获批治疗TSC-AML的靶向药物。

虽然mTOR抑制剂的对因治疗使相当多的TSC-AML患者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大约15%的TSC患者是没有基因突变的。另外依维莫司停药后可出现复发,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这就需要我们在发病机制、复发机制、信号传导通路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团队专家语录篇

木桶理论|缺一不可,齐头并进

张伟宏教授-影像科:

影像作为寻找病变准确位置的可靠手段,在TSC的诊治及随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协和TSC MDT团队中,通过收集较多的病例,完成了一些临床研究,在国际上也陆续获得了认可。TSC由于病例稀少,且多分散在不同的科室,MDT模式可以集中这些病人,通过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实现对疾病的进一步探索,意义非凡。

肖雨教授-病理科:

病理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TSC MDT团队中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病变可累及脑、肺、肾、骨、皮肤等多个系统,且不同科室对TSC的认识程度不一,如果送来的标本没有TSC相关的指向性,那么就对病理科医师的火眼金睛要求更高。通过MDT模式,使相关科室医生对TSC认知水平提高,也会缓解一部分病理科医生的压力。互相促进,提高TSC的诊断水平。

王涛教授-皮肤科:

TSC的诊治对皮肤科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TSC“11+6”的诊断标准里,皮肤科的症状占到4条主要诊断标准和1条次要诊断标准,在所有专科里占比最高,而且大约90%的TSC患者会出现皮肤的病理改变。提示皮肤科医生要对TSC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在日常工作中遗漏这部分病人,延误诊断,影响预后。

卢强教授-神经科:

TSC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要的临床表现不同,幼年时容易累及神经系统。若治疗不当,患者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的概率较大,尤其是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神经科医生若能及时在门诊分辨出这部分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

张枝桥教授-眼科:

作为协和TSC MDT团队的一员,通过一次又一次参加今天这种学术交流活动,收获非常大,切实地提高了自己对TSC患者的诊治水平。也在努力让更多医务工作者及患者了解TSC,希望更多人可以将目光投向TSC罕见病群体。

张洁教授-口腔科:

TSC患者的口腔颌面部的病理改变相对其他系统病变来说更加少见,导致口腔科医生对TSC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加入协和TSC MDT团队之后,贡献自己微薄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去学习和宣教,受益匪浅。

结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玉石教授在采访最后动情地说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短短八个字,寄托了张教授从医几十年来不变的初心以及对TSC MDT团队的希望!希望以协和医院TSC MDT团队这把火为引,使更多的医疗工作者、患者知道罕见病TSC、了解TSC ,并且吸引更多的专科医生加入MDT团队之中,从而激发更多的临床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有实实在在科研产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TSC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疾病罕见,爱不罕见。

关于TSC

TSC俗称“蝴蝶结症”。由于患者脸上以鼻子为中心,向鼻翼两侧以蝴蝶形状长出结节点,因此得名“蝴蝶结症”。TSC是一种以全身多器官错构瘤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发病率约1/6000。在我国2018公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里,就收录了TSC。研究证实,TSC致病基因为tsc1tsc2,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两种蛋白的二聚体可以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 信号传导通路起到抑制作用。当tsc1tsc2基因发生突变时,两种蛋白二聚体的形成受阻,mTOR信号传导通路被抑制的程度降低,引起细胞异常的增殖、分化以及血管生成,是TSC的关键发病机制。但是由于该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疾病表现多样化,且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少,因此临床诊治困难。

MCC号AFI20093731有效期2021-09-29,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