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科学哲学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1920年罗素访华是科学哲学传入中国的分界点。至今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正好一百年。在百年的历史中,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到发展缓慢阶段到如今的繁荣兴盛阶段。由刚开始对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到现在追踪具体科学哲学的热点问题,由刚开始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应变到现在的自觉反思和主动融入。如今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本土化色彩已然成为科学哲学界共识,梳理文献分析归纳出科学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具体路径:首先是营造学术氛围,加强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其次是进一步培育科学哲学研究主体;最后立足于中国土壤,实现自主研究,从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

关键词:罗素访华;西方科学哲学;科学哲学中国化

西方科学哲学是20世纪初由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为标志,后经历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自然主义、新经验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授西方实用的科学技术,明末清初严复、梁启超等先进人士开始主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积极翻译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些都可以看作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开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传入中国是1920年罗素访华做的系列报告所产生的影响。1920年罗素应邀开始长达八个多月的访华活动,自此期间陆续发表了五大系列学说,强调逻辑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影响了张申府、金岳霖等一大批中国学者,从此中国学者开始研究科学哲学,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罗素访华至此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百年来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的对话融合阶段;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1979年发展缓慢阶段;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的繁荣盛兴阶段。通过梳理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分析研究科学哲学的现状,总结科学哲学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

一、第一阶段:1920—1949年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先进人士迫切希望有先进思想制度来指导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例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来,并且产生深远地影响。1920年罗素受蔡元培先生邀请来华讲学,在此期间大大小小做了18次演讲,这些演讲内容主要采用数学逻辑分析方法去解决社会基本问题,对中国学者研究科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30、40年代里洪谦、金岳霖为其代表,他们对于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基于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翻译西方科学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侧重于西方科学哲学的理性思想,并结合中国哲学的基础进行评价,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使得科学批判、逻辑分析的思想引入国内,形成新的科学观。

(一)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引进

此阶段洪谦刚好回国不久,主要任务就是对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传播发展。在此期间国内学者对于该学派的思想是较为陌生,虽然张氏兄弟有过短暂地介绍,但是接触面较窄。洪谦则是不遗余力地将整个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传入中国,主要包括该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以及在科学哲学中说产生的地位。在此期间,洪谦所做的工作是庞大复杂的。首先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精确地翻译成中文,其次将其转化成大众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最后对其深入研究挖掘出崭新的观点。可以看出,洪谦是真正的研究学者,秉持的兢兢业业的学术态度,非常赞同逻辑分析方法的使用,注重批判分析的能力,这一方法在侧面也促进了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金岳霖对逻辑分析方法的研究

金岳霖被看作是国内系统研究逻辑学的第一人,其哲学特色是将西方哲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讨论研究,他深受罗素分析哲学的影响,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深入研究逻辑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学体系。在此阶段金岳霖已经形成完备的逻辑学知识体系,相继发表《逻辑学》、《论道》等书籍,在这些书中金岳霖对逻辑的产生与发展有详细地解读,并提出传统逻辑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丰富自己的逻辑学思想。金岳霖中西结合的做法给中国哲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扩宽了中国哲学的研究视角。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量引进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不乏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这一时期是中西科学哲学相互对话、相互融合的时期,对于西方科学哲学传入中国起重要奠基作用。这一时期科学哲学传入中国的主要影响在于,使得科学哲学的研究在中国起到从无到有的过程,其批判分析的精神利于开民智、树新风,在此期间发生的科玄之战,对于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第二阶段:1949—1979年发展缓慢时期

在此阶段,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外交上倾向于前苏联,采取“一边倒”政策,日丹诺夫的《关于西方哲学史座谈会上的发言》成为国内学者以及学生学习研究的唯一教材;在学术方面简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阵营,西方科学哲学视为唯心主义,这种二元对立的划分阻碍了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仍以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通过洪谦先生系统全面翻译西方科学哲学著作的主要思想,以及评价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的核心观点来进行研究。1957年洪谦与教研室工作者一起编写《哲学史简明》,该书对中西马哲学史作了简明扼要地分析,主要强调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这在当时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流传的通俗读物。此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洪谦在60年代编写了《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以及《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这两本书籍大部分都是原著材料,是第一手资料,在当时成为国内学者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参考资料,对于国内学者专研西方科学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科学哲学融入自然辩证法之中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就,但由于意识形态浓厚,科学哲学的独立性发展较弱,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56年“自然辩证法”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将自己研究的科学领域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结合起来,形成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1960年发表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有33篇论文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这就为科学哲学在我国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框架。此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学开始邀请自然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讨论自然学科与哲学相结合的问题,许多期刊也将学者展开讨论的内容发表,在社会上引起自然辩证法的讨论。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科学哲学以“自然辩证法”为旗号的研究开始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挂着自然辩证法的旗号开始批判西方科学哲学,导致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受阻。总之,在此30年间,科学哲学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哲学,属于唯心主义阵营,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科学哲学基础性较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本得不到发展。此期间取得的一些成就主要是在批判的名义下进行的翻译工作,主要翻译西方科学哲学的著作以及核心流派的主要思想,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一些资料上的准备。同时科学哲学通过以自然辩证法为主将自然学科的研究与哲学结合起来,此做法丰富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构、评价等基本问题打下了基础,处于一个酝酿阶段。

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发展繁荣兴盛时期

80-90年代,国内学者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仍以翻译国外著名哲学家及著名流派的主要思想为主。通过研究国外科学哲学大家的基本思想,对于科学哲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有一定地了解,实现主动与中国社会问题相联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不再拘泥于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是转向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体现出国内学者对于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最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一)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与规范化

改革开放后思想得到解放,国内学者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流派的思想,而是紧跟国际哲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的特点。1.研究内容的多样化此阶段,国内学者对于科学哲学主要流派及思想的研究呈现出细致化的特点,不再是笼统地学习,而是对其内容进行细分研究出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同时将其内容丰富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例如通过学习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内容形成语境论哲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领域,而是扩充到认知科学、生态科学、人工智能以及STS等领域中。总体上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仍以传统的数学、物理学为主,数学本体论问题让是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物理学仍以量子力学为主,研究量子力学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广义相对论以及时空问题都是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使得认知科学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使得科学哲学的本土论与认识论开始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角度来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效应,主要用于科学技术造福人间。2.研究内容的规范化随着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与细致化,国内学者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也呈现出规范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术的用语以及学科体系的建立中。翻译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科学哲学的用语越来越严谨,越来越规范。同时在此阶段,科学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有自己的教课书与教师团队,形成自己的培养体系。学科的规范化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学习科学哲学知识的受众群体也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所学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科学哲学中国化

进入21世纪初,国内学者虽然对于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已经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国际研究热点也有一定地见解。但是国内学者对于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多仍以“照着讲”为主,相比国外科学哲学研究者缺少批判分析能力,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派别。因此,发展科学哲学需要加强科学哲学本土化。范岱年与胡新和认为,中国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一个本土化问题,这种本土化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刘大椿也曾表示,科学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和社会发展、政治生活、所在语境结合起来,这就表示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要有本土化色彩。这就说明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化问题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研究的视线。当今世界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是紧密相连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繁荣,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相应的挑战,例如环境问题,资源共享等,这些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需要共同解决,每个国家、地区都应该面对与解决的,这就需要科学哲学家针对这些问题,站在时代高度,利用自己国家的资源与自身条件作出相应地回答。这是中国科学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角度。科学哲学中国化,不是说削弱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研究,也不是说弱化对西方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而是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

四、科学哲学中国化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本土化已经成为国内科学哲学界的共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应当进一步加强中国哲学史研究、培育科学哲学研究主体的科学素养、立足中国本土化的土壤。

(一)加强中国哲学史研究

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简明扼要讲,就是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自身的特点,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一种融合表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应当将中西哲学结合起来,这对西方科学哲学而言是一种传承,对中国哲学而言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科学哲学中国化,必须积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对中国哲学思想有一个整体地掌握,其次就对其进行分类,将其合理的一方用来补充与发展科学哲学。值得注意一点是,将中西不同思想进行融合,是科学哲学中国化的一个基础步骤。同时加强中国哲学史研究,不仅要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思想中,而且应当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结合起来,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与挑战。

(二)培育国内学者的科学素养

国内研究科学哲学的学者对于科学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连接中西哲学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他们承担着实现科学哲学中国化的重任。科学哲学研究者,应当进一步加强科学哲学学术基础、增强知识素养、提高批判分析的能力。1.强化科学哲学学术基础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化的建设,应当加强科学哲学学术基础。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的问题。科学哲学研究主体应当对于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对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轨迹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具体科学哲学发展的情况有熟悉地掌握,对于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并作出自己的见解。科学哲学的研究主体,应当对于科学哲学晦涩难懂的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思想,进一步丰富科学哲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从而加强科学哲学研究的学术基础。2.增强知识素养科学哲学是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本身与科学的发展一脉相连,所以科学哲学研究主体应该对于世界上科学发展有一个自我认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国外科学哲学研究大师一般都是有坚实的理科功底,对数字比较敏感,有较强的科学素养。相比较国内“懂科学”的科学哲学研究者较少,分析能力较弱。应当进一步培育国内科学哲学主体的科学素养,多读国外经典书籍,善于思考,积累经验,养成善于批判分析的精神。另一方面科学哲学要实现中国化,科学哲学研究者理所当然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当代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热点、当前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应当掌握好。唯有建立在中国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哲学,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哲学中国化。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国内学者的文化素养。因为当今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例如人工智能就是要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STS问题就是要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求学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这就要求学者有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伦理规范有正确地认识,要正确引导好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关系。3.提高批判分析能力当前我国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科学哲学的边缘化问题愈发明显。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哲学研究者应当坚持弘扬科学理性,增强批判分析能力。科学哲学的发展应当以科学理性为中心,坚持科学理性,反对科学主义。针对当前信息化的时代,科学哲学研究主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应当吸收加以使用,对于其他方面就应当批判分析加以鉴别。同时也应当重视以批判分析为基础的比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利于揭示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利于在比较中缩小差异,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着力点。

(三)立足中国本土化土壤

要真正实现科学哲学中国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语境中,立足于中国式哲学的氛围中。在中国化的土壤中就要求科学哲学要切合中国文化的实际,不可脱离中国化的土壤而空谈中国化,这就对国内学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问题意识,这就要求在中国的实际基础上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科学哲学向前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质疑之后不可不了了之,要学会思索,学会沟通,学会探讨,多展开学术交流会,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总之,回顾百年来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形成了以翻译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发展形势,在中国的土壤中生存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色彩。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被研究者的生活习性、文化程度、思维及表达方式所影响,而且科学哲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这对于推进中西哲学的融合与科学哲学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自然辨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10):3-11.

[2]安维复.科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文献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03):97-102.

[3]张立文.百年中国哲学的回顾[J].社会科学文摘,2019,(06):79-82.

[4]丁耘.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J].天津社会科学,2017,(05):14-25+32.

[5]韩秋红.“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J].求是学刊,2016,43(04):30-37.

[6]易显飞.新中国成立后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历程、问题与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1):104-108.

[7]李俊文.百年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0):5-13.

[8]易显飞,章雁超.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457-461+559-560.

[9]易显飞,章雁超.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2):14-20.

[10]易显飞.试论科学哲学的中国化[J].哲学研究,2013,(09):122-126.

[11]孟建伟.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路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4(06):15-19+125.

[12]谢地坤.再论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哲学[J].哲学动态,2012,(02):5-13.

[13]刘大椿.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流变[J].高校理论战线,2012,(12):20-23.

[14]胡新和.科学哲学三十年———从历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看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0):76-80.

作者:黄勇 王毓茜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