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草书的浓淡干湿
唐代,主流审美认为墨淡则伤身,没有骨力,缺乏神采。俗话说,书画同源。元明以后,受到绘画的影响,墨色的变化也逐渐成为书家关注的重点。水与墨,不同比例的组合用法总能给人意想不到惊喜。丰坊《书诀》云:“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此古人所以必资乎器也。”此文很好的说明了水与墨的关系对作品的影响,水多则墨散,“肉”会显得单薄而松散,水少则墨枯滞,“肉”便会显得干枯而无生气。
墨法作为书法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不同的书法家尤不同的用墨理念。苏东坡多用浓墨,他的理念是墨色“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因此,从他留下的行书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我们能看出他用墨丰腴,字字丰润,作品中很难看到枯笔、飞白。当然,不同观赏者也会有不同感受,比如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他的门生黄庭坚也认为他的书法用墨过丰。
黄庭坚的用墨则富于变化。一幅静态的书法作品之所以看起来节奏分明、跌宕起伏,笔法是形,墨法为其神。以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全卷书法纵横跌宕,转折流畅,字形诡谲,变化奇特。
用墨与笔法紧密结合,自然而惊奇。其墨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湿,变化无穷却又毫不突兀,一气呵成,让人叫绝。
谈及墨法不得不提及王铎。涨墨法是王铎最为人称道的一点。首笔饱蘸墨水与水之后挥笔写下,水渗于纸上,墨色晕开,点画相互渗透,形成一面,此后仍一直书写至笔上墨枯。此法所出的作品反差极大,对比极强。王铎的涨墨大胆张扬,然而点画之中的笔触却也清晰可见,这便是涨墨的精妙之处,因为此法极难处理好水墨笔力之间的关系,容易写成大块墨团,若不见点画,可以说是“血肉模糊”了。
与王铎作品气质相对,董其昌开创淡墨法。一个人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分不开,董其昌的思想受佛教影响,性格温和沉静,其用墨也多淡然空灵。董善用墨,他说:“字之巧在用笔,尤在用墨。”他的作品总体风格可谓“平淡天真',以董其昌题王蒙《具区林屋图》眉首跋为例,开篇淡笔蘸浓墨书写,结字与用墨相互配合,墨色温婉平和,愈出愈淡,至于清透,再从淡笔中生出一笔浓墨,这种变化显得生动又温和清澈。
墨虽为黑,却可分为五色,这五色原是中国画中的绘画技法,指浓、淡、干、湿、黑,将此墨法应用在书法创作中才能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