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的起源与发展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交换是现社会重要的经纪机构,钱币则是交换所借之以行的。钱币对于每个人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欲望的载体,它是交换的工具,它能使人走向巅峰,还能叫人堕入深渊,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它的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所以凡货财之类的字,大多数都带有一个贝字。早在中国商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货币-贝壳。还有用皮作为货币的,当时的人们用皮币作为聘礼,使用皮币的大多数是游牧民族。农耕社会,普遍使用粮食和布帛,所以《诗经》中记载“握粟出卜,抱布贸丝”。至于金银珠宝铜币都是贵族使用的,因为在古代,连铜都是比较昂贵的。由此可见,从周朝到汉朝,铜钱的使用,并不十分普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度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也进一步发展,这也刺激了货币的发展。
当时周朝式微,列国各自为政,自行铸造钱币,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千奇百样。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刀币,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到了秦朝,中国已经完成了大一统,货币也随之统一。铜为下币,单位半两,所以又叫秦半两。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其间王莽篡政,曾一度改变钱币的制度,直至东汉光武帝,又恢复了五铢钱制度,直到汉末,董卓破坏了五铢钱制度,制定了小钱制度,从此钱法制度逐渐损坏。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货币叫飞钱,飞钱,亦称“便换”、“便钱”。是唐宋时期的汇兑券。“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后来因为滥印滥发,导致货币体系崩溃,交子逐渐被禁止,金银币乘机兴起。
明清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造币总厂铸。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长须龙是其中之一。
直到中国近现代,中华民国政府才正式树立法币制度,才替中国的货币,树立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