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时间处理技巧
诗词曲格律新释
作者:李方 著
古诗词(4本套装)(词曲概论+历代律诗选评+词学十讲+词学通论)
作者:龙榆生 王新霞 吴梅 编
我们摹景寄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的。所以时空的处理非常重要。为理解方便,我将时间、空间,分开讲,今晚主要讲【时间的安排问题。】
例如: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押的是“私韵”哈
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写出一生中百十年的光阴。对吧?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写出近年以来垂老的光景。对吧?
儿童相见不相识,--是写出两人相见时的片刻。对吧?
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相见片刻问话的一刹那间。也对吧?
全诗在时间的长度上愈来愈短,由一生的长度,渐行渐短,到诗的结尾,短到问话的一瞬间了。对吧?
【关于“时间的逐蹙” 说白了就是时间由长变短。时间的逐蹙处理技法】,在绝句中时最常见的,只是有时不一定很明显。
比如: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一句写长期做客于他乡,飘泊的时间是漫长的。
第二句写佳节来临,时间则固定在节令的某一天了。
第三句写重阳日登高。指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某一时刻,
第四句则将时间凝聚在插茱萸的那一瞬间。
作者的情感呢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感由全面性的感慨趋向了单一性,由虚泛性的感伤,指向特定性。随着时间的,渐行渐短,感慨也愈来愈凝聚。
【结论】一首绝句,各句中所代表的时间,
很少有平行而等长的,为了与情感波动的配合,往往采用一种变率,有时一句代表数千年,有时一句代表数秒钟,这种变率,由时间的冗长而渐,愈到诗的结尾,愈短愈促,
在情感上会引起意犹未尽的嘎然而收的别趣。
2、时间的渐长
我们还是看例诗吧
黄景仁的《五绝?稚存归索家书》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在作者吐出“平安”二字的刹那,继而展延成絮絮叮嘱的片刻,再展延到马背上奔波的日子
,最后展延到整个雁飞来的季节。这个“时间的渐长”正好和“时间的骤蹙”相反哈。全诗由两人的对话片刻。勾勒出奔波不停的岁月,
其时间的处理是一句悠长于一句,感慨也就一句悠长于一句了。
再来看一首诗。
李白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第一句写在黄鹤楼头辞别的光景,第二句写出发的目的地和季节,第三句写出发后直到孤帆消失的那段时间,第四句写长江悠悠无穷。全诗时间的处理,由暂别的一瞬间,展延到启行的俄顷,再展延到目送孤帆,再展延到孤帆消失,长江自流,引接入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境界。
当然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的开阔处理的也很高明。随着时间的延展,空间也逐渐开阔,由暂别的黄鹤楼到最后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结论】一首诗的各句代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起句时很急促。继而略缓,愈到诗的结尾时间愈发漫长,由一段有限的时间,逐渐趋向时间的悠长,乃至时间的无限。但就诗的时间内涵来说,由于时间的拉长,在读者的情绪上也便引起一种悠然不尽的远韵。
3、时间的速率
啥叫“速率”呢?
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
啥叫“时间的速率”呢?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
《七绝?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般来说,快速动作能表现紧张或奔放,
容易造成喜剧性,缓慢动作能表现沉思或遗恨,容易造成悲剧性。】
早发白帝城采用了快速镜头。彩云间的白帝城,只是一个点。由白帝城到江陵,这二个点之间,由长江划成一条千里的线。由于两岸的猿声使线的两侧增加了两个面,在两岸之外又安排了万重山,作者用两点一线加上两个面给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立体空间。
一叶轻舟在那条线上迅速地划过去,箭也似地瞬息千里,万重山一座接一座地向后掠过去,看也看不清地往后消失,只有猿声像活波的音响一样大声地伴奏,这快速的镜头与不停变换的场景,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它是在快速的镜头的过程中略做了一下减速,把时间频率给调节了下来的。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快感。
《五绝.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和《早发白帝城》所写的速率正好相反,“深坐”两字使诗的律动缓慢下来,“蹙蛾眉”、“泪痕湿”这些都是用静态的画面、缓慢的速率来描写的,使人觉得冗长而难过,
全诗自始至终,只用单一的场景,静止的视点,这些都能与缓慢的气氛相调和,用以写怨情,艺术效果奇佳。
【结论】所谓速率,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有点现代电影中快镜头和慢镜头的意思,时间速率不同,抒情效果不同。
诗中的时间,与实际的时间是不同的,诗人受情绪的影响,所感受到的时间,是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感到度日如年,有时感到岁月如梭,这些完全根据心理的,将真实世界的实质性的时间改造成抽象的诗的时间
如 时间在闲散中变的冗长的 例子:
“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陆游的《逍遥》诗吧?啥意思呢?州仅像斗一样大。形容地盘很小。一日呢,像一年那么长
,无极消磨呀。
这首诗它把空间改造的很小,把时间改造的特别冗长,逍遥永日,就有时间难以打发的感觉。诗人感觉中的时空,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有距离的。
又如 把时间改造很短暂: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
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春尽秋已至”在春与秋的时序间,根本忽视了夏的存在,把他省略,这种故意的跳脱,
使“岁月如流迈”句得到电光般的闪烁即逝证明。下面两句说枝条上的花儿,像奔驰一般
,急速的成长与凋谢,这种将原来是静态而缓慢的花开花谢,改造成动态而快速的花开花谢,与上句的时序的跳脱有着动人的配合
。这是关于时间的改造的问题。
5、时间的压缩
时间的压缩,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把叙述时间所需要冗长的实质性时间,
展现到短暂的诗中,当然需要时间压缩的技巧。
二是再诗中仅属一刹那间的感受或想象,却被嵌入一个几百、几千年的历史回顾,也可以说是时间的扩张,压缩与扩张,是一体的两面。下面 用具体的绝句简要说明。
刘禹锡的 《七绝?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在春江柳岸畔,作者走上了板桥,就在走上板桥的刹那间,他想到曾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桥上,在诗中就将这刹那回想的时间扩张开来,嵌入到回忆中的有二十年那样漫长的时间里,重现与美丽姑娘分别的场景,然后
再回到今朝的板桥上,从板桥的镜头开始,
到重复板桥镜头结束,实际的时间只有灵光一闪似的,却把二十年杳无有消息的岁月压缩在回忆的片刻之中。
再看王昌龄的《七绝?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个唐代的边城戍守者,望见塞上的明月与边关,忽然想到明月照过秦代,照过汉代,
现在照着唐代,这边城啊,守防过秦代的强胡,汉代的强胡、直防到唐代的胡敌,把绵延几百年的历史,用互文的笔法,压缩到一句诗中,而秦时、汉时长征的人儿均都未见会还家乡,而唐代长征守防强胡的人又能有几个生还呢?
这种归纳式的复杂情感,包含了广大的时空
,又被压缩到第二句诗中。这古今一样的关月,但却有不同的戍守者,命运却是一样的
,除非是汉代的飞将军在这里,胡马才不干来度阴山。
这种感触,在当时的戍守者脑海里只是刹那间的浮光掠影,却扩张成几个朝代。所以古今评家对这诗的高评,实质是由于时空的压缩,是诗的强度与密度,达到了顶峰的境界。
作者:江建名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