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似曾经历……

时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已回石。带着对商业摄影的前沿认知和对父母的牵挂,我开始重新审视省会当时的摄影行业现状。
那时数码相机还未普及,很多业务依旧在使用胶片,最多也不过先用像素百万级的相机拍些样片,确认过曝光、色彩、构图后,再用胶片正式拍摄。在此之前,我的工作已经“哈苏+菲斯数码后背”直接拍摄了。
此时省会的主流业务也无非写真、婚纱、标准照。而写真、婚纱也多在各种背景纸前拍摄,实景外拍并不多。
当时拍一版彩色标准照(出八张那种),也就十元,但水平参差。记得有次我着急用一寸免冠照,就出来随便找了一家进去拍。结果等我坐下,忽然发现竟然是在用一枚50mm标头来拍!老板居然说:“没事儿,我一直这么拍!”我就默默地出来了……
补充点儿专业知识,以135相机为例,为避免变形,讲究的“景别—镜头”搭配是:
特写大头照——135mm人像镜头;
带胸头部特写——105mm镜头;
半身像——85mm镜头;
3/4人像、全身像——50mm标头。
知道我的脸会被那位摄影师拍成什么样了吧……
但这就是当时省会的行业现状。
拍写真的价格从百十来元到几百上千,拍婚纱照从几百到大几千。与商业摄影按幅定价的模式及价格标准相比,这一切都让我很难接受。而且我也看不到它未来会有跟国际水准接轨的那天,——有谁会跑这儿来拍广告、拍商业摄影呢。一些有想法的摄影师也都奔向了北上广深。
衡量再三,我还是放弃了在家乡继续摄影工作。
而短短的两、三年,一切都变了……
一天我在路上走,忽然看到一座写字楼上有闪光灯在闪,那是在拍照。大概是在二十楼左右,远远的我从灯架上判读应该是Photoflex,世界顶级品牌影室灯。
我当时一惊,“这是个真家伙还是浙江仿品?”
正想着,又闪了,“嗯,真家伙!色温、光强都对……,——我们这个小地方玩到这个水准了?”我心里开始嘀咕。
不久,我看到市面上出现了“精拍标准照”的 业务形式,——精选、精修一版高清免冠照,可用于求职、证件等用途。
精到什么程度呢?
拍摄时会考虑你的面部轮廓特点是需要被突出,还是被淡化,进而决定如何造型、化妆、布光。
拍摄时摄影师会跟你充分互动、调动情绪。你可能觉得一个标准照,还需要调动啥情绪?但他真给你调动出来那最终效果还真的是不一样……
后期在Ps可能的范围内,修眼神、修眼袋,修发、嘴角、牙齿,去皱、点痣、点斑、修疮、修疤……,最后是调色,让你面色滋润鲜活。
这一通下来,别说求职、证件使用,就是直接当电影海报都会很出彩!!
而且因为是全程高素质数码相机拍摄,还省去了底片、照片的冲印过程,最后无论是免冠照还是海报,都可以写真彩打机直出。
这一切就是商业摄影的标准与流程,当然价格也是,——拍这么一张精修照,那时的价格要三百到五百左右,现在也得一两百。跟十块钱一版、标头拍摄标准照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写真、婚纱也开始提升外拍量,提供三亚、青海、西藏等地的旅游婚拍服务。这一定是硬件与软件的升级迭代才能让这些得以实现的。
此外,还有专门经营摄影场景基地的:全部实景,各种主题,专业灯光配备。想想几年前还只会让人站在背景布前摆pose虚化背景,真的什么都变了……
可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当初可是没看出一点点征兆!甚至当时还跟本地、外地的同行们探讨过,他们也觉得在一座三线城市这个行业不会有什么发展。难道我们都错了么?
事实上我们的确都错了——
首先,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不听你的;
其次,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会出现影响它和它所导致的各种因素,你我无法洞察全部;
最后,“生活,就是为了出乎你意料……
概括起来,这场改变可能是由外而内的渗化,也可能伴随着由内而外的突破(只不过那次我没有选择参与),也或许恰恰是因为我这拨儿人的退出而给其别人留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说这话的确有点儿不要脸了……)。
这个过程中有人折戟沉沙(就比如我),也有人幸运得留了下来。而时代是靠那些留下来的人推动的
其实我并不想在这个特别之时,唠唠叨叨感发我多年前之慨叹,而是想告诉你——
我现在所处的茶行业,以及它的当下现状,与若干年前我所经历的那个摄影行业低估期,是一样一样的……
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没有更多的可能,似乎向哪里触碰都会有一堵厚厚的墙,就连坚持都变得相当不容易。
可能就是这样,不知是哪天,从内向外裂开了一道缝隙,从外向内射进了一束光,人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又再次换发了新的活力,蓬勃发展……
昨晚的梦里我似乎听到了那堵老墙开裂的声音,似乎看到那隐隐的光,我还在呼吸……
所以这一次,我会选择——坚持。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行业观察:下游零售商-消费者的演化
行业观察:且留步,等等这个行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