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圣迹古中丘-内丘县

邢窑出土的佛教造像

内丘县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山前台地,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千年古县。商代为井方之域,西周时期属邢国。而在秦始皇并六国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始置中丘县。自此算起,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太平寰宇记》说“西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通过考古工作者调查,汉代的中丘古城设在今天内丘镇西丘村附近,现有中丘故城城址存在。

 丰富的山水资源

古人对山水资源称为财富,称山水为两条龙,一条为水龙,一条为山龙。古内丘就是位于山水龙脉之间,形胜山水至今圣迹可寻。《山海经》是一部早期颇有价值的地理著作,书中或简或详的记载了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承载了很多古老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对黄河流域的山水及各地的风物特产进行记录,其中就有内丘蓬山的记载,记曰“西北有蓬山”。

传统文化研究者认为居所必须有一个好风水。所谓的风水,即风景好又靠近水脉,朝阳且阴阳平衡的地方。内丘,西为太行山东麓,自西由高山向中低岗丘过渡到山前平原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西部山区高峰叠嶂,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最高峰1874米。中部地带为岗丘地,大多在海拔400多米间,此间的天然台地正是人类居住之首选。而内丘城也正位于北干龙结穴的地方。倘若细细研究这块土地上的山水,就会印证内丘好风好水的说法。

内丘山区的地质发育生成于下元古界,这是一个古老时间,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具体时间。那个时期正是吕梁和燕山运动的时候,这次构造运动使地壳东西向挤压而形成南北向的山脉。当然,地质的演化过程也并不是一天完成的,是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才逐步形成的。

高山分布在内丘县南赛乡虎头山脉和蓬山山脉以西獐摸乡、侯家庄乡一带,西为内丘境太行山主脉,是河北与山西的天然的分界山。《内丘县志》记载,“此太行之脊也,下视鹊山如平地,瞰顺德如阶除。”山脉分为鹤度岭、摩天岭和鹊山三大山脉。

鹤度岭山脉,正处于太行山主脉之上,有簸箩坑山、寒山垴、杏峪、老人峰以及将军寨、周王寨、王三垴及偏梁山等。

鹤度岭又称为仙人台,古文献中称“山峰险峻,唯鹤可度”。这里是内丘通往山西的天然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留有雄关长城。《故关志》记载,“月牙石城,长五十丈,厚二丈,高二丈五尺,城有楼,楼门勒文曰:鹤度仙迹。”古县志有锦绣堂,南与鹤度岭相连,此处海拔近1400米,现如今有通往山西的盘山路,古有长城遗迹,现仍有城墙和山寨。在鹤度岭南就是县境最高峰。这里与邢台县交界,邢台县称为不老青山,内丘县称为簸箩坑山。此山四边高中间低洼,形如簸箩。峰与峰之间形成一个十字,为此称为十字各梁,这里就是内丘的最高山峰,海拔高度为1874米。

寒山垴属鹤度岭山脉,海拔1806米,是内丘县第二高峰,是寒山旅游的主峰,相传“仙人寒山至此处”故名寒山。在寒山垴东北不远的黄庵垴,山势陡峭而山姿奇绝,高耸入云霄,如同旗杆,当地俗称为幌杆垴。

摩天岭山脉的有7座,分别为闹乜岭、寺北垴、三峰山、三县垴、西水泉掌、大西寨。摩天岭,又名漫天岭,山呈东南走向,西接嶂石岩,主峰摩天岭海拔高度为958米。

鹊山山脉由中岩山、夹耳山、龙腾山、瓮山、龙驹岭、夜歇岭、风鸣山、吉了寨组成。鹊山,是内丘的文化山。每一座山都有着美好而古老的传说故事。

除高大的山脉外,在丘岗区有许多丘陵,其中有菩萨岭、且停山、石门寨、马棚岗等及周王寨、牛王寨、青山、程子岗、龙岗等。其中石门寨在历史最为久远。

《内丘县志》记载:石门寨在县西北。《晋书·地道记》中丘县有石门寨。《纪胜》云:石门寨,邢州之险要也。晋时石勒遣石季龙进据石门,因取襄国。五代初,晋王存勖以张文礼之乱,自石门趣镇州,即此矣。《寰宇记》邢台县有石门山。《金人疆域图》因之,误也。

 灿烂的历史文化

内丘有悠久的历史,保存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几千年来历史遗留给内丘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早在内丘建县前,传说时期,这里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特别是内丘处于天然通道上,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许多大事都发生于此。先商时期,商族经常来回游牧于此。商代中期,祖乙迁于邢地建立都城,内丘成为王畿地区。到西周时,这里是邢国的中心辖地。相传在内丘有邢国夫人墓,而流失于英国的邢侯簋传说是从县境内出土的。春秋中期,邢国被卫所灭,内丘城先归于卫国,后在公元前598年,晋国与卫国交战,使内丘归属于晋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发生了韩、魏、赵三家分晋,与邢国同封、同建、同宗的晋国也随之灭亡,邢地与内丘都归于赵国属地。

历阅华夏发展历史进程,内丘在秦灭六国后始置中丘县,后曾称直聚、赵安县等名。还曾升建中丘郡,后都不久复置中丘县,归属亦为如此,曾属归于常山郡、赵国辖,改隶栾州等,后都复归邢州。

隋代,因避杨忠的讳改中丘为内丘。后又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为了避孔子名丘讳,改“内丘”为“内邱”。1948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将内邱划归于邢台专区管辖,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内邱县划属邯郸专区。同年11月,撤销临城、隆尧、柏乡三县并入内邱县,仍称内邱县。1960年,又撤销邯郸专区,内邱划属邯郸市管辖。1961年,复设邢台专区,内邱县归属之。1961年、1962年,先后恢复隆尧、柏乡、临城三县建制,内邱县亦复原制。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仍辖内邱县。1967年,成立“内丘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该印文将“邱”改为“丘”。1968年,成立“河北省内邱县革命委员会”,又将“丘”改为“邱”。1977年,“河北省内邱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内丘县革命委员会”,同时上级颁发了中间带有国徽的“内丘县革命委员会”铜印。1982年,“内丘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同时,成立“内丘县人民政府”。

内丘为文化之乡,丰富且厚重。先秦时期有程子文化,至今有程子墓。战国时有扁鹊文化,有全国最大的扁鹊祭祀地。唐代有闻名全国的白瓷文化,发现有内丘邢窑遗址。总结内丘文化有许多亮点,可以分属几大类型,一是鹊山文化,二为传说文化,三为邢窑文化,四为古村落文化,五为古遗址文化,六为古战场文化,七为古建筑文化。

□ 俊杰贤良古中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内丘山水孕育了无数英杰人物。早在春秋时期,这里文脉昌盛出有圣人。当时在程子岗住有程本,字子华,此人通坟典,很有学问,聚招了众多门生进行讲学,赵简子多次想请他出山致仕,程子没有应许。后来程子遇到了孔子,二人交流探讨了许多国家大事和处世理论,子华子认为“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为此他主张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并举“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强调保持气血流畅的重要性。气血顺畅使脏腑功能的强健而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养生,认为“运”、“动”可使生命“长久”,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专家。这些理论使孔子折服并让子路取帛相赠,称程子为天下贤士。至今在程子岗还有程子墓。

汉代时候,内丘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丘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当时生活十分艰难,靠给人帮佣度日,家中有老母和一不满三岁的孩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于是,夫妻两人商量,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孩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里面盛满了黄金。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这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当时,郭巨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纪念。这件事在内丘流传了千百年并纪录于历代修编的《内丘县志》中。

在后赵时期,内丘出了一个有名的谋士,此人叫张宾。他跟随后赵皇帝石勒建都于襄国(今邢台),建立了后赵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晋书·张宾载记》中称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现内丘县铁顶墓村有张宾墓。

关于内丘英杰人物还有许多,如五代李周,元代著名医学家、太医提点颜天翼,元代处士林起宗,元著名学者刘德渊,明代理学家乔中和,清代名僧海宽等。

□ 神秘的佛教圣地

内丘文化有着神秘的一面,而最值得人类探索的是内丘佛教文化。

根据《内丘县志》记载,内丘县在清代之前共有佛教寺院38座。其中唐代以前建造寺院10座,宋代寺院11座,元代寺院5座。其余均为明清时期始建。

在这些寺院中以内丘玉泉寺最早,建于北齐天统年间(565-569),而保留至今的唐时建造寺院有千佛寺,清康熙《内丘县志》记载,“千佛寺在张村唐天宝年建”,位于内丘县城东北10公里处张村村北。寺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原寺院建筑宏大,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影壁、山门、钟楼、东西廊、千佛殿、东西厢房、后殿组成。在千佛殿内有高大的石佛,佛下有高八尺、四面九尺的石皋,四面雕有千尊佛像,佛像千姿百态,各自不同,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原殿早年被毁,为了更好保护千佛皋,国家拨出专款在原址修复千佛殿。

在内丘且停山,有一座千年的古寺院名且停寺,寺院原名梵云寺。位于内丘县城西北16.8公里处,寺沟村南,背靠且停山,占地约15亩。“且停”因相传春秋虢国太子途经暂息而得名。有说建于两汉,有说建于后赵。根据调查和文献资料可以知道,这座寺院兴盛于大元时期,现有多通元代碑刻。有学者称是藏在深山中的邢台圆明园。明宣德、万历年间,因颓废而重修。修缮时,军师刘伯温之子刘琦曾三次监工,尚留下“万岁牌”一通。清雍正、乾隆年间,因陈旧而再修。原寺院由南老母庙、慈云桥、山门、东厢房、西厢房、穿心殿、登云桥、后大殿、石佛爷殿、龙王庙、钟鼓、戏楼等组成,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壮观。寺院内原有千年白果树一棵,树身八人合抱,树冠一亩有余。过去有“坐在树上打牌,四人打,八人看,卖麻糖在上转,东枝上敲锣西枝听不见”之说。1997年,树被狂风刮倒。

寺院有慈云桥,系汉白玉石砌成。桥栏杆雕刻着各式各样的戏文、典故,象杨继业碰碑、苏武牧羊、嫦娥奔月等,附近还有马刨泉、圣水井、流不干、灌不满等名胜古迹。历史上,在这座寺院内留下许多文人的诗词歌咏,有古诗数十首,其一“寺入千峰迳,桥横百尺岩;山光辉宇殿,云气润松杉;水静游鱼出,花踩过鸟衔;谁言仙境好,此地隔尘凡”。

在公元770年前后,一个名叫封演的人来到中丘城,在城内的一座寺院内发现了一块碑刻,上面有佛图澄的记载,这个故事被记录于他著写的《封氏闻见记》一书中,“邢州内邱县西右中邱城寺有碑,后赵石勒光初五年(322)所立也。碑云:'太和上佛图澄愿者,天竺大国附宾小三之元子。本姓湿,所以言湿者,思润理国,泽被无外,是以号之为湿。’按《高僧传》《名僧传》《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并无此姓。今云姓湿,亦异闻也。大历中,余因行县,憩于此寺,读碑见之。写寄陆长源,长源大喜,复书致谢。”

说起佛图澄,在内丘境内还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据《畿辅通志》《内丘县志》等载,“洗肠渊,在县西十三里,佛图澄洗肠于此。”在县西北四十里的且停山,曾建有迟尺相连的三座寺院,上院称“洗肠院”,中院称“梵云寺”,下院称“洪水院”。洗肠院旧址处后倚山峦,形如圈椅,地势颇具特点。其下有“马跑泉”,终年有水。关于这个泉水有一个与佛图澄相关的故事,当年佛图澄咒龙求雨后,龙起行至于此,龙体尚没有完全恢复,在此地且停,在地方文献中说:“病龙行雨,可悯也”此时佛图澄又来到这里,取出神针为龙炙治,愈龙献甘泉。为此内丘旧县志记载说,井旁一室,作龙盘僧膝治疗像。这个故事又与龙腾山传说有了一定的关联。相传佛图澄在龙岗掘得死龙后,以水咒之即苏,腾空飞起天下大雨。为此人们将龙飞腾的地方取名为龙腾山。

 药医共一祖扁鹊

蓬山,《山海经》说“山形如蓬,故名蓬”。老的内丘县志又说,这里是“史记赵简子即中丘之蓬山赐扁鹊田四万亩”的地方,有着美妙的景象,“其山形盘旋交杂,外圆中虚,山巅有窍大如盘,朝暾出云气,为城市楼阁,或与唐山相连四十余里,如长虹然,日出乃解。”古人的想象甚为丰富,“山有窍”灵山也。

鹊山更为神奇,这是与内丘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山脉,更是内丘风水结穴的明堂,此山又称太子岩,位于县城西,主峰为莲花峰,海拔1141米。站在山前远眺,其东为鹊头,西北低平为鹊尾。文献说“周虢叔之后,虢太子弃国从扁鹊游,于此修真,内有太子卧石,长六尺,手足、肩、背宛然”。大山中植物很多,出产各种名贵中药材,又为扁鹊采药处,著名的“邢枣仁”就是产于此山中。

鹊山不仅是药山,还有一组与扁鹊祭祀有关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遍及鹊山,称扁鹊祠,或为扁鹊庙。

关于扁鹊祠建筑群到底有多少建筑,现如今谁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人绘制了一幅全景图,使人可以窥视大概。而这些建筑建于何年何月,更是一个谜题。在扁鹊祠山门前有九株古柏树,棵棵根生于石缝中,游人来此观赏无不称奇。有传说这九株古柏是扁鹊的九弟子变幻而来。当年扁鹊在秦国遇害,神头村民与扁鹊弟子将扁鹊的头埋在这里,大地悲哀,鹊山挂孝呈出玉带,其景今日还在。而九弟子立在坟前久久不肯离去,慢慢就变幻为九棵柏树。由于当时男女不能共祭,扁鹊的女弟子只能站在山顶处遥祭随之迹化为一棵凤柏。这个传说至今让人听后感到神奇。扁鹊祠中有扁鹊殿(神应王殿),这座大殿为元代架构,庙前碑刻林立,有汉代的古柏多棵,更显扁鹊庙的沧桑古老。庙左有碑廊,内有古人来此祭祀时歌咏的诗文。原有后周碑一通,今已不存,仅留有碑拓,从碑文可知当时规模已经相当宏观。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姓秦名越人,从长桑君学医,尽得方术。后游医到赵国,适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事,经扁鹊医治愈,将内丘蓬山赐田四万亩;后在齐国行医,四望劝治齐桓侯;到虢国行医,治愈虢太子的“尸厥病”;到秦国行医,医好了武王的“毒疮”病;在内丘治好虢太子的“绞肠痧”。

扁鹊掌握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兼施外科和麻醉术。直至今天还有剖割手术疗法和麻醉剂的事例在国内广为流传。他倡导“六不治”之说,体现了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鹊山修建扁鹊祠,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三代遗留下来的。民国时有建筑近30座,用道家天、地、人“三才”布局,左右分布,前后呼应,逐级而建,轴线延伸,错落相向,疏密有致。山门有高大碑楼,甚为壮观,碑文由元代太保刘秉忠书写,向前有回生桥,桥前有山岭,岭上崖缝有九龙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纵观这里是医药共一祖,佛儒道融为一体的文化福地。

□ 通用之邢州白瓷

在许多文献中都记载着内丘的邢窑,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因创烧“类雪”、“类银”的邢白瓷而闻名于天下。内丘邢窑遗址被评为201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白瓷是什么样的瓷器?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制陶技术就比较成熟了,而瓷的历史则更早。考古工作者在商代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原始瓷器,这可能是瓷器的鼻祖了。后来随着人们对瓷器的制造技术不断加深,通过探索使瓷器的制造工艺得到了很大提高。当时瓷器多产在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而邢窑白瓷始于隋,其烧制的成功结束了我国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促使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争奇斗妍,构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瓷器体系,为唐代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有人说没有邢窑白瓷就没有元明时期的青花;也有人说,没有邢窑白瓷就没有后来的五彩。无论如何说都不为过,试看今日天下瓷器无不以白瓷为基础,白瓷如同一张白纸,有了这张瓷质的白纸,才令今天的瓷器业更加辉煌。

五代以后,盛产白瓷的邢窑开始逐步衰退,就连窑址也不知去向,这成为一个历史谜题目。

唐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茶圣陆羽说,邢州白瓷“类银类雪”。

皮日休在诗文中唱说,“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轻如云魄起,圆似月魂坠。”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丘及临城不断发现瓷窑址,从而揭开了邢窑之谜。到目前共在内丘发现窑址28处,分布在李阳河及小马河流域,东起白家庄,西到西丘,南到冯唐,北到瓷窑沟,方圆约120平方公里,并在邢台桥东区及邢台县大沙河发现了北朝时期的瓷窑址。

1980年,在内丘、临城等地发现分布在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的范围内的窑遗带,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2003年曾在内丘县城关步行街发现邢窑遗址,并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瓷窑炉和比较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和一定数量的“官”、“盈”字款器物残片。

2012年在内丘县城关,步行街的西侧再次发现邢窑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窑炉11座、灰坑140座、灰沟6条、井34眼、墓葬22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超过2000件,器形有碗、钵、盘、杯、罐、瓶、盆、壶、炉、俑、瓷塑、模子等以及各式匣钵、窑柱、支钉等窑具,另外还出有形式多样的陶器如陶盆、陶罐、陶瓮、陶缸、陶瓦当及瓦当模子等。由此证实这里是邢窑的中心窑场之一。

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发现邢窑产品种类丰富,胎质坚实细腻,装饰技法精美,其产品种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器有碗、盘、杯、壶、钵、罐等,窑款有“盈”“大盈”“翰林”“官”“进”“解”“王”“江”“□弘”“楚”“石”等。

邢窑白瓷产品不仅质量高,还能生产透影白瓷,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一中记有“烘透内丘瓶”,所谓“烘透”的白瓷应该就是透影白瓷。“烘”为烘烧,“透”为透彻,“烘透”与“内丘瓶”连,文意就是内丘烧制的瓷瓶带有透亮的特点。邢窑白瓷中的透影白瓷,在外国的文献中都有记载,阿拉伯人苏林曼(Suleinman)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笔记》中提到“中国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像玻璃一样,可以看到里面盛的液体”。

邢窑产品除上贡朝廷外,还远销埃及、印度、叙利亚、日本、伊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邢窑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都有着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有着强力的促进作用。

 多彩的民俗风情

内丘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无论你是在县城,还是在乡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特别是在盛大节日里或乡间俗成的庙会上,更能体会这里民间文化多彩的一面。

在柳林镇王交台村南小马河北的一个高台上,有一戏楼称为牛王庙戏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戏楼坐南朝北,南北长约19米,东西宽近8米,为砖木结构,由戏台、罩棚两大部分组成。戏台又分前台和后台,呈凸字形。经考证该戏楼为明代建筑。据牛王庙院内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戏楼碑记》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

这座戏楼有力的证明了当时内丘县戏剧文化与民间文艺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况。《内丘县志》每年祭孔时有“迎神乐章”“奠帛乐章”“初献乐章”“亚终献乐章”“彻馔乐章”“送神乐章”。每一个祭祀环节都有乐曲,各章节均有不同唱词,如迎神乐章的歌词为“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共来格,於昭圣容”,仪式庄严,场面宏大。

官有官制,民有民俗。在传统的庙会更是十分的热闹。每年鹊山庙会上,特别是三月初一时,来自周边各个府县的人们汇聚到这里,使山前山后,庙左庙右,村里村外成为人山人海。鹊山庙会源于何年何月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真实的表明,自从有了鹊山祠后,这里就形成了民间庙会。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员,都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扁鹊庙进行祭祀祈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鹊山庙会以祭祀为主题,逐渐发展和演变成内丘特色的民俗文化。

每到会期,以“天、地、人”为主题的祭祀活动,夹杂来自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民俗,形成了以道教为主体,配以佛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祭祀体系。

至今在沿途村镇还存在独特风格的内丘茶棚文化。

茶棚,是旧时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为香客提供沿途饮食、休息的场所。每个茶棚前,来自各地的乡艺班子在庙会上进行表演,以示敬神,这是鹊山庙会神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内丘后河村的抬杠箱,所谓抬杠箱,就是四个人用两根木杠抬一箱子进行表演。杠箱上绘有各种图案,有八仙图、四季花卉等象征着美好喻义。箱内放置用黄绸分别包着红枣、花生、谷、麦、豆等五谷杂粮,意在敬神。人们抬着杠箱边走边唱,时舞时歌,以求取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还有鹊山神头回回。神头回回是流传在内丘县西部的一种民间歌舞。相传清朝中期,有一位南方人流落到鹊山张公塔村,把“回回”这种民间乡艺传授给了村里人。历经多代沿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迄今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庙会,村村都向庙会献戏、献艺,以表达对神医的敬仰,而回回则成为张公塔村向神头庙会献艺的专项节目,也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各村献各村的玩艺儿”。回回的内容多以表现男女爱情美好生活为主,主要曲调有“井台会”、“张秀才赶考”等。演出由40名演员组成,有打钱鼓、打钱杆、打简板、吹羊角号、打竹板、花旦、打伞、打银锣、老丑、丑旦、打钗、打钹、打鼓、敲二钗、打大锣、敲小锣。演出时分别走“十二个角”,“葫芦串蔓”,“双套环”,“八角琉璃井”,“穿心一道杠”等图案,另有花旦双人舞、花旦嬉戏舞,最后是老丑、丑旦的双人舞,整支舞蹈抒情、铿锵、滑稽、诙谐。

 可贵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内丘保留下来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遗产名录中内丘神码更具有地方特色。神码,过去俗称神灵码儿,是流行于内丘县及周边百里的一种木刻年画。这种年画有着独特的民俗和古朴的文化信息。据调查发现,现在有近100种,达800个版本,内容有自然神码、生活神码、儒释道神码,分大神码、中神码、小神码,通常用黑、红、绿、黄四色套印而成,唯有独特的小神码是单色黑线印制。在自然神码中,表现有天地、土地、土神、山神、火神、路神等,生活神码又分为居家神码、兴业神码、吉祥神码、避邪消灾神码。这些神码中有灶君、井神、仓官、梯神、梁神、车神、水草神、猪神、圈神、床神、鲁班神、祖师神、药王神、喜神、财神、门神等。反映儒释道神码有家堂神、南海大士、老君、地藏、罗汉、圣人等。内丘神码现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冯骥才先生在考察内丘神码后,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神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内丘民间文化、民俗与信仰的重要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实写照。

除了神码文化,在内丘还有七夕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传说以七夕节为轴心,秉承传统伦理,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人生中爱情、婚姻和家庭三大主题。内丘地方志书中记载,县域七月七庙会是为祭祀牛郎织女相会而设立的庙会。内丘城玉皇庙前,来自城乡各地的民众欢聚在此祭拜天棚地棚,祈求玉皇大帝开恩让牛郎织女相聚的时间长一些,而唱戏则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得以团圆。

天棚地棚都是用五彩纸制成。天棚四周为云形花边,四边中央设四大天门,天门阁顶龙头翘,红旗招展,顶葫芦,悬灯笼,斜对角两行星星组成九曲银河,有五彩喜鹊搭成鹊桥。银河左上角红日一轮,里面有山川火焰和男人形象,红日旁边有牵牛星和两个小星星,旁边由四颗星组成织布的梭星,银河右下角有一轮圆月,内有山川、桂树、玉兔和女人形象,圆月旁边有织女星和三星构成的牛郎星。此外还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东斗五星和西斗四星、中斗扫帚星,更有云彩、星星、小鸟等图案。与天棚同样大小的是地棚,四周为城墙样式,有四座城门,主要图案有莲花地母、大鳌鱼、小金鱼、蝌蚪、蜗牛、四大地门和小动物,还有金船、银船载着男女。地棚中心为画眼—莲花老母,四周的金鱼、青蛙和蝌蚪向着中心游来,画面左上方和右下方各有一摆船的童子,分别向两侧划动,上下交错,人鱼互动,共同畅游在一片清澈的水域,尤显十分和谐美好。

内丘的天棚地棚,是从明代传承下来的,代代有传人,制作手艺均由师傅传授,传女不传男,传外不传内。制作时,要净身、净手、净脸、漱口,穿戴整洁,严禁外人参与和参观。他们通过虔诚的祷告,进入“神境”,然后剪裁图案,闭目便可剪出她们平时剪不出的精巧样式。

内丘七夕的祭祀活动,为研究民间信仰和民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素材,是邢台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具体反映,现选录民间祭祀中的表功词以证:

金牛星,牵红绳,

牵住牛郎织女把亲成,

美满婚姻过春冬,

男耕女织在牛城,

牛郎去耕田,织女来织锦,

恩爱夫妻在阳间,

生下一对小娇男,

一男一女多喜欢,

谁知王母不应承,

王母娘娘发号令,

派下天将和天兵,

要拿织女回天棚,

夫妻二人泪盈盈,

不回天棚是不中,

牛郎随后紧跟上,

带上一对小娇生,

要跟王母把理评,

······

五彩鸟,往前蹬,

搭成彩桥牵红绳,

五彩缤纷多好看,

牛郎织女占上边,

一对佳话来赞颂,

万古流芳在牛城。

商扁形带孔骨铲

春秋圆茎圆首双箍兽面纹格铜剑

扁鹊画像

扁鹊墓

扁鹊鹊山行迹图

扁鹊庙全景

元代的扁鹊大殿

元代修建的碑楼

因扁鹊守墓的神头村

为扁鹊守庙的一家庄

药池

药石

九龙桥石柏

九龙柏之一

传为扁鹊挂孝的鹊山玉带

扁鹊做手术使用的血炕

鹊山顶上的莲华峰

我欲振衣刻石

鹊山上的迎客石

石兽

神头村古民居

邢窑遗址

邢窑生产的各种瓷器

千佛阁

内丘风光

内丘老县城

内丘寒山传为寒山拾得修行的地方

关注点滴斋书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