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宗柳编技艺
广宗柳编是用柳枝编织成的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广宗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广宗柳编可回忆历史可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技艺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2008年,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宗县葫芦乡大辛庄村位于县城东偏北十公里处,全村663户,2663口人。区域面积7200亩,耕地面积4800亩。村中世代以柳编为手艺,全村一半人以上擅长柳编技艺,是村里的主导产业,现有柳编专业户197户。因柳编被人熟识,当地人称其为“簸箕辛庄”。
根据姜姓口传家史,姜姓是明永乐四年,自山东登州府移民落户到大辛庄的,除此村里的孙姓、李姓等也都由山东迁来,村史距今已有600多年。先民居住于此后,发现这里是一片沙荒、盐碱、沼泽地带,为防沙、抗盐碱,这些先民在村庄周围栽种了许多柳棵子(柳条),后来用柳条编制一些生活器具,成为发展柳编的基础。
关于柳编的起源,在当地流传着“半把锥子”的传说故事。
早年间,广宗县城东的大辛庄,当地村民称簸箕辛庄。这里地势低洼,到处长满了杨、柳棵子,高三、四尺、绿绿的条子,柔软光滑。剥去皮儿,雪亮耀眼,不怕折,不怕踒。拿在手里,任意弯曲。村里的百姓大都靠它为生,平日里编个筐呀篓的簸箕呀什么的,一到春冬两闲,就挑到集市上去卖。卖了籴些粮米,买些油盐度日。
村子里有姓张的兄弟二人,哥哥叫世英,弟弟叫世杰。兄弟俩心眼实在,活儿细,手儿巧,特别是编出的簸箕最出样儿。不光美观大方,使着顺手儿,而且经久耐用。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簸箕张。
一天,他俩刚刚编好一对簸箕,村里的后生又来串门取经了。大伙拿起簸箕,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越看越觉得好看。有个后生说“张哥,这么好的簸箕,真是天下少有啊,可不可拿到京城,也让皇帝开开眼?”另一个人说:要是做为贡品献上去,皇帝看了,说不定会恩赐恩赐咱村里的穷人哩。”张家二兄弟听后笑笑说:“怕不行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到了晚上,兄弟俩一寻思,觉得后生们说的在理儿。啥事没个万一呢,要是皇帝真的看上了,那不就是咱村里穷人的福气吗?
主意一定,第二天兄弟二人背上簸箕和行李用品,告别乡亲上路了。他们晓行夜宿,一路上还琢磨了四句颂诗。
当时正是康熙皇帝在位。说也巧,这日正逢皇帝和文武官员议事。忽有门军禀报说:“直隶广宗有两个农夫进贡,要上殿面君。”
康熙一听“农夫”二字,立刻来了兴趣。他平日在宫里,山珍海味吃腻了,心想,说不定农夫会给我从乡下带来可口的美餐呢。赶忙吩咐说:“传他们上殿。”
张家兄弟背着口袋来到金殿,跪下说:“禀万岁,小民……”康熙等不得了,打断话茬问道:“带来何物?”张家二兄弟忙从口袋里掏出簸箕,举过头顶唱道:“簸箕本是一把柴,能工巧匠细编排,虽说不是无价宝,能把糠秕簸出来。”
康熙一见,大失所望。一个柳条簸箕无非是锥子锥锥、皮弦纳纳、柳条编编罢了,算什么宝?再说不是宫廷用品,有啥稀罕。听完颂歌,眉头皱起疙瘩。因为“糠”和“康”谐音,他觉得大有颠覆大清江山的嫌疑。有心把来人杀了,当着文武官员的面,怕传出去日久失去民心。于是大声喝道:“一个穷柳编匠,嚷嚷个啥,赐你半把锥子使去吧!”
张家二兄弟觉得没给乡亲们办成事,扫兴离开金殿。进京的盘缠花完了,他们只得一路乞讨,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兄弟俩越想越伤心,咳,当今的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心里哪有咱贫苦百姓呢?兄弟俩商量了一下,买了5尺白布,请了个画匠,将自己画在上面:哥哥提着簸箕,弟弟提着钱串,铜钱一个个落在地上。用漫画道出了从事柳编的辛苦和创业的难处。
张家二兄弟过世以后,张家的晚辈,为了不忘先人,继承祖业,每逢年节便把这幅画和家谱挂在一起。
据说编簸箕用的半个木把锥子,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柳编使用的材料,当地称棉柳,又叫柳棵子。棉柳的特点只长手指粗而直立的柳条;柳条根据收割时间不同,有伏条和秋条之分。其中伏天收割的白柳条被称作伏条,秋后的红柳条被叫做秋条。柳条剪下来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因柳条含水分大,使其柔韧很好,成为编织的好材料。
柳编时的工作场地当地人称为地窨子。地窨子近十平方米左右,上方留有一个二尺见方的小天窗,用于白天照明,晚上工作时就改用电灯。地窨子冬暖夏凉,不需要炉子,之所以在地窨里制作柳编,是为了保持柳条的柔韧度和湿度。
柳编使用的工具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等,还有各种器型的模具。
进行柳编需要以下以个重要的步骤:以提篮为例,先将柳条进行浸泡,然后挂经、穿柳条、盘底、上模具(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模具),编出大致的器型后进行平茬、塑型、削茬、缠沿、上提手。现在编织的品种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等,还有工人戴的安全帽,甚至扩大到生活器具,如沙发、小桌、圈椅等。
姜朝春,广宗县柳编技艺为第十一代传人,13岁就开始跟父亲姜宗礼学习柳编,到现在已经干了40多年,擅长编制各种柳编器物;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序和技艺,其制品精美,人人欲选。1980年开始能够独立完成柳编技艺(绵柳)整套工序,并积极探索创新创作技艺。成立了广宗县柳编技艺研究会,推动柳编技艺进入了多所学校,出版了《姜朝春和柳编技艺》和《柳编技艺的经纬错位技法》等教材。姜朝春还义务担任学校的特约教师,走进校园向孩子们面对面传授柳编技艺。2002年开始利用本村小学教室,每年义务举办6期柳编培训班,推动了柳编技艺传承和发展,在柳编业有很高的声誉。2009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弘扬积极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