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課題綱要之二
第二十四講:明代玉器課題綱要之二
玉帯: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七辟鞶帶一節,文曰:今時革帶前合口,曰三臺,左右各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二小方,後七枚,前大小十三枚。
《明史·輿服志》中對玉帶的紋飾沒有明確規定,只是在對文武官公服的要求中有這樣的敍述:洪武二十六年定,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明史.輿服三〉記載,洪武三年規定,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
最早到洪武二十一年仇成墓出土的玉帶看來並沒有形成制度化。
玉帶20塊帶板的定制時間至遲應該在永樂年,而不是宣德年始以及明代中後期。排方七,鉈尾二,桃銙六,輔弼四,加三台。
早期玉帶帶銙多葵形出尖或凹尖,紋飾多深雕。逐漸轉為棠形(不出尖)或梯形、長方形。
從正統六年(1441年,早期偏晚)的梁莊王墓開始,標準形制的玉帶成為主要形制。明代嘉靖御醫顧東川。
素面玉帶占大多數,並貫穿明代始終。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使用的玉帶全部 為素面。
嘉靖(中晚期)前後的雕花玉帶多起來,玉帶出現了新的變化。
晚期玉帶:邊框打漥;中加菱花框;鏤鋸卷豆芽紋或鑽孔減地,磨石去痕,經常遺留鑽頭痕跡。
晚期玉帶出現飛鳥,十字,皮球,湖石;水波紋~水紋浪頭豆芽卷。
江西益宣王孫妃牡丹紋玉帶古眼三角形。
明代玉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永樂,從嬗變走向統一。以動物紋飾和植物紋飾為主。玉帶採用減地浮雕(又稱減地隱起)進行裝飾,即將玉帶板的邊框與紋飾部分留住,地子適當減低。
中期:洪熙~正德,穩定期。明中期以後,多層鏤雕帶板大量出現。
晚期:嘉靖~崇禎,鼎盛期。採用雙層鏤雕的方法,不論花卉鳥獸還是山水人物,大都花下壓花,玲瓏剔透,意境盎然。
陜西銅川新區未來城小區明墓出土木質排方、桃銙、輔弼。
查抄明代權相嚴嵩財物的《天水冰山錄》中202條玉帶,有關玉帶寬窄的名稱有闊玉帶、中闊帶、窄帶、女帶、窄女帶、中闊女帶,說明玉帶的寬窄除男女有別外,還有更細緻的劃分。
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明代嘉靖年間權臣。
女帶通常小於男帶。這些女帶除了南京地區,在甘肅蘭州、江西南城和安徽蚌埠等地的明墓中也有發現。
玉扣/環:
早期帶扣的扣座開長條形孔。
早期還遺留一側有孔的扣環。~~定陵出土棠形環體兩邊出耳的絛環。
明代出現獨立絛帶頭,背面一鈕一鉤或雙鈕。
出現合環的活頁扣環。~~出現一鉤一扣成組的子母帶扣。
僅在明代出現的各式各樣小型子母腰帶扣或襟扣;材質有金、銅、玉質;題材有蝶與聯珠,蝶與花,雀與花,童子菊花,童子與鑲寶聯珠,雲頭與環,四出雲頭,萬字雲頭,萬字菱花,長方子母,牡丹福字,元寶金餅。
帯鉤:
龍口變大、變深,額頭較圓凸,脖子較窄;整個頭部變短。
眉變短、變直或小彎鉤眉,眼平凸如燈泡,圈睛或坑點睛。
晚期露舌頭;蒜頭鼻稍露鼻孔。
耳有貓耳、回卷垂尖耳加短陰線;共生雙角有節,貼著鉤首兩側回卷。
髮較元代短,後貼於鉤首兩側達嘴部前後,毛粗稀。
螭首昂起,下頦卷鬚;高浮雕不離地,地如平板;筋骨冰裂線長,腿部短毛7~8刀。
琵琶身,尾收尖,肚尾曲度很大;還有橋形鈕打圓孔;浮雕皆管鑽而出,常留鑽痕。
龍華三隊,明前期帶鉤,螭拱背頸下曲,龍頭短厚。
晚期鴨頭嘴成二平行狀,鉤首間隙窄,器身與鈕呈ㄧ直線
。
中期偏晚龍鼻越來越尖,龍眼越來越凸,螭身離地,龍螭越來越近,近清代。
多素面帯鉤;多在鈕處折曲,曲度較大。
環璧:
流行螭紋玉璧,正面裝飾螭紋(高浮雕,不同於宋的淺浮雕;啣靈芝;棍狀耳;一長一短卷尾),背面裝飾豆芽雲紋,勾連雲紋與乳丁紋。
個別裝飾斜交網格紋。
雲南劉家山出土出廓雙螭乳丁紋玉璧。
昆明荷葉山出土雙螭啣環玉佩。
北京故博藏螭啣靈芝紋橢圓形玉環。
明代玉環或玉璧上的附加紋飾(螭或花卉)常會遮蓋中孔。
春水:
花梗多於花葉;加飾水波紋;只見大雁不見鶻。
秋山:
秋山玉背景以松、竹、梅取代柞樹。~~出現楓葉。
明代多仙人,宋代多高士。
工藝: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以後,所謂花下壓花、枝下壓枝的雕琢方法開始較多使用;雕出的花梗線條顯得纖細零亂。
解玉砂顆粒有大小,陰線溝底凸凹不平;先鑽洞、再穿絲,拉絲線痕多粗細不勻;定位孔一般殘留1/3到1/4;手腳,轉彎處有放射性毛刺;管鑽作眼睛,上小下大,上平下有溝;減地一般先打洞,再用鉈磨,牆底留有鑽痕;牛鼻孔一般上大下小,分兩次打洞;明帶銙,內溝平順,垂直無痕。
減地邊緣多圓弧。
明代玉盒蓋面多淺浮雕,清代則多鏤雕。
明代流行黑色提油。
流行十字形鏤孔的窗櫺紋。
乳丁紋或穀紋長遺留較深的管鑽痕。
明代刀法剛直,棱角分明,線條簡練、粗獷、隨意,粗細不均,斷斷續續,二線對接處常有超出或斷開,結構分界處往往採用寬粗的深刀法,不太注重細節處理,頗有繪畫中的寫意意味。
器型:
釋(佛教題材)道(道教題材)題材用於金銀首飾,是明代才興盛起來的。
梵文簪釵的製作,大約興起於明成化時代的宮廷,憲宗對番僧的寵信當即原因之一。
流行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瓜果為元代遺緒,多出現在明早期。
流行磨菇頭玉簪,獸頭玉簪,竹節玉簪,花鳥玉簪,人物玉簪;鑲寶髮簪頭多團雲狀,葉狀。
早期江蘇地區出土束髮冠(金或琥珀),晚期多玉冠,瑪瑙冠。
四川明代中期王璽墓出土雙啣葉雙鯰魚玉佩。
明末清初墓葬中隨葬冥器很多。
明代的執壺~身瘦長,把長。~~出現工字佩。
明代有冠,清無冠。
蝙蝠成器的出現在清代。
明代的豆莢,豆仁在外,清代在內。
出現玉葉金蟬題材。~~流行麒麟題材。~~胡人戲獅題材。
多雙螭耳玉杯,梅花紋玉杯(枝多花少)。荷葉紋碗;桃形杯。
明末玉戒指戒面長方台狀。
明末清初上海陸氏墓出土白玉幻方。
西安市博物院庫藏一件雙龍戲珠玉鐲~~雙龍戲珠題材源自漢代~寓意著人們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流行多拱雲紋花片器型。
杯、卣、匜多厚圈足。~~明代玉錢多方圓邊框,玉硯也是。
明代從早到晚出土尖首玉圭。
明代璽印薄身的較寬,厚身的較窄。
紋飾:
明代喜用高士,荷,竹等寓意文人雅士清高自在的情境與精緻嚴謹的氣質。
明早期,蘇作喜雕陽紋,地淺,光平如鏡,紋飾細膩勻淨,無強烈凸凹變化,追求素雅文靜的文人效果. ~~流行十字形鏤孔的窗櫺紋。
明代晚期以吉語為裝飾題材;吉祥字一般都是單字,如福,祿,壽,喜,卍字;清代則很多字。
出現佛教七寶或八寶圖案,出現壽字紋。~~流行連珠紋(實體珠狀~非凹弧紋飾)。
胡人的出現止於明代,如胡人戲獅。
動物類的紋飾有鹿、仙鶴、麒麟、鬥牛、蟒、獅子、孔雀、螭虎、飛魚、犀牛、鳳鳥、海青天鵝、鵲、月兔、鷹熊。
唐代
南北朝多一角
圖案化雲紋是明代
早期雲頭紋多立體深雕,有元風。
單頭雲紋立體三層波浪迴卷,個別單深雕豆芽頭長雲尾;三拱雙頭雲紋雙卷 陰線分隔較寬;三頭雲紋有邊廓,內飾放射短陰線,早期三卷豆芽頭,有元風;三拱雲頭左右合體形成雙頭六拱雲紋,兩個左卷雲頭合成橫S紋;流行鏤鋸豆芽雲紋。
雲紋圖案多附加邊飾;雲頭多深卷。
簪、釵頭裝飾童子持葉,神山馭獸,高士人像,樓閣人物,鳳鳥,飛天,玉桃,玉魚,佛字或壽、喜字,菊花或梅花、荷葉、花葉。
尊、卮、匜器表龍紋多方折圖案化。
杯、盤、花片流行菊辦紋;出現以花朵為足。
卍字形窗櫺紋。
寧藩王系:
封王:朱權 封地:南昌 封號:寧王
時間: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世系:寧獻王朱權~~(寧惠王朱磐烒)~~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朱宸濠
淮藩王系:
封王:朱瞻墺 封地:鄱陽 封號:淮王
時間: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世系:淮靖王朱瞻墺~~淮康王朱祁銓~~(淮安王朱見濂)~~淮定王朱佑棨~~淮莊王朱祐楑~~淮憲王朱厚燽~~淮恭王朱載坮~~淮順王朱載堅~~淮王朱翊鉅~~淮王朱常清
益藩王系:
封王:朱祐檳 封地:南城 封號:益王
時間: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世系:益端王朱祐檳(1487~1539年)~~益莊王朱厚燁(1498~1556年)~~益恭王朱厚炫(1557~1577年)~~益昭王朱載增(1516~1546年)~~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1559~1615年)~~益定王朱由木(1588~1634 年)~~益末王朱慈炱(?年—1646年)。
荊藩王:
封王:朱瞻堈封地:南城 封號:荊王
時間: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統十年(14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