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太空危险无处不在!

翻译:陈杰
校对:艾宇熙
审核:牧夫天文校对组
排版:李竹海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胡永葳
参考链接:https://www.jpl.nasa.gov/keeping-an-eye-on-space-rocks

伽利略号太空船拍摄的小行星Ida及其卫星Dactyl。
图片来源:NASA / JPL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管理着NASA的近地天体研究中心,该中心跟踪漂流到地球轨道附近的彗星和小行星。近地天体(NEO)通常被定义为距离地球小于1.3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大多数近地天体完全没有危险。只有小部分具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距离地球不到0.5个天文单位)才需要进行监测。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制定预警和转移策略,以避免小行星出现在威胁地球安全的轨道上。
以下概述了近地天体研究中心跟踪的不同类型的近地天体:
01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留下的岩石碎片。大多数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绕太阳公转。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带中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的小行星,其宽度从数百公里到小于一公里不等。
有时,小行星的轨道路径会受到行星引力拖拽的影响,导致其运动路径发生变化。科学家们相信,早期的碰撞形成的小行星或碎片曾经撞击地球,在地球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02
彗星

彗星是相对较小、易碎且形状不规则的天体。和像小行星一样,它们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与小行星不同,彗星是在太阳系外围形成的冰球,其冰冷的表面嵌入了来自太空的灰尘、沙砾和粒子。
许多彗星的椭圆轨道横穿行星的轨道,使它们能够非常靠近太阳,也能使它们运动得很远(通常经过冥王星的轨道)。最遥远的彗星可能需要超过3000万年才能完成一次轨道运动。轨道较小的彗星只需不到200年的时间就可以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此更容易预测。
远离太阳时彗星会变得非常冰冷,接近太阳时,它们的表面开始变暖,易挥发的物质开始蒸发。汽化气体中携带着细小的尘埃颗粒,这些气体和颗粒物形成的物体从地球看去就像一条明亮的尾巴。
科学家认为,彗星的影响在数十亿年前的地球演化中发挥了作用。有一种理论认为,彗星将一些水和各种有机分子带到了早期的地球上。
03
近地天体
一些小行星和彗星沿着轨道运动,使它们能够比平时更靠近太阳(也更接近地球)。如果彗星或小行星的轨道将其带到距离太阳1.3天文单位以内,就称其为近地天体。近地天体可能为未来的行星际探索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有些近地天体很容易在未来太空探索中进行着陆。
04
潜在的危险天体
只有极少数量的近地天体足够靠近地球、足够大并且可以进行近距离观察。随着时间的流逝,行星的引力拖拉可能导致天体的轨道演变成穿越地球的轨道,使得将来与地球发生碰撞成为可能。
具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尺寸约为150米或更大(大约是自由女神像的两倍大),它们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近时接近750万公里。相比之下,火星和地球距离最近时也不过5300万公里。此外,具有潜在危险的彗星也非常靠近地球。
了解这些危险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组成和结构,有助于在它存在威胁地球的轨道时确定转移天体的最佳方法。
05
流星和陨石

在太空中运动时,小行星有时会相互碰撞并分解成较小的碎片。彗星在太阳系中漫游时也会洒下灰尘。这些“分解”现象会产生许多被称为流星体的绕太阳运动的小颗粒和碎片。
大多数流星体都很小而且由岩石组成。当流星体接近地球并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燃烧,这样就形成了一颗流星。
火流星是较大的流星体,大小从篮球到大众汽车不等。当它们破碎成碎片并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时,它们会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天空奇观。
通过大气层后落在地上的流星体被称为陨石。
『天文时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NASA拍摄的彗木相撞照片
1994年7月16日发生了彗木相撞这件震惊全球的天文事件。彗木相撞指“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发生撞击。该彗星结构古怪,彗核分裂为21块,一字排开,像一串糖葫芦。当天20点15分,该彗星的第一块碎片以60km/s的速度撞到木星大红斑的东南方,此后五天内,接下来的20块碎片相继与木星相碰。据天文学家测定,第一块碎片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就有2000亿吨TNT当量,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的千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