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63,叶榭崇福禅院与软糕
头条号上互相关注的一个网友叫师爷不喝茶,他在我写的《叶榭老街》一文后面留言说:“这么霸气的软糕店,我一般会再择机光临。”智者的话应该听,长者的话更应该听,于是赶在小年夜的上午,再去叶榭。
记得上次有网友提起车亭公路边上的崇福禅院,说是他见过的最小的寺庙。这次一并去看看,作为添头。
《叶榭志》记载,崇福禅院曾经为浦南名庵:
崇福禅院:俗称“临水庵”,遗址于今车亭村庵浜队。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至明初,因年久失修,庵堂破旧不堪,主持僧王琳发誓重修。明弘治元年(1488年),得金山卫义官李聪洁捐家财广招工匠修造,奈工程浩大,未可竣工。时复有陈、李先生出力募捐10万(捐资人57人),3个月后得以完工,建有梵音楼、香积厨、僧老阁、门墙等,金碧炫熠,辉煌一时。崇福院清末时又重修一次。解放初期尚存5开间3埭,庵祝王裕康及子看守。1958年改建学校及大队办公室,文革期间被毁。
1999年,车亭村与铁塔村合并为同建村,2002年再合并了毛家汇村。今天在地图上搜不到车亭村,但可以找到庵浜。最早搭建临水庵时,所临的小河大概没有名字,后因禅院而得名庵浜,今天给我指路。
过叶榭新镇区,沿车亭公路向南约2.5公里,右转到同建路,是崭新的“同建村”牌坊,第一个路口向南,到庵浜路的胜利桥。显然桥下就是庵浜,现在改名为胜利浜。
快过年了,能清洗一下吗?
前面就是车亭公路
到村子里问第一家,听不大懂上海话。听明白我问的是寺庙,说亭林西边有个大庙,村里没有。我说那是松隐禅寺,但我问的是一个很小的庙,他们建议我问本地的老人。
于是问了第二家,男主人说,就在河对岸,村部的隔壁,并带我去他家后院,指给我看,在那个破墙的后面。我问是否临水庵?他说临水庵早就拆了,现在这个就是大家搭的简易房,谈不上什么庙。
旺远饲料下有一个厂房,厂房再往下,是那堵破墙,村民搭建的简易临水庵在破墙后面
离开主人家时,发现他家门牌是同建村车亭,就是以前的车亭村(大队),志书上说“1958年改建学校及大队办公室”,就是现在的(同建)村部。
还是有很多车亭大队的痕迹
绕到同建村部的西墙,一条小路通向庵浜,大叔说的简易板房在此。
浦南名庵的大雄宝殿
我推开一条门缝,能看见里面供奉的观音像,但照片、录像都无法拍清楚。
临水庵确实很小,但比起春申塘边上的春申庵还是大了许多,而且村干部就在旁边办公呢。知足常乐。
回头去叶榭老街的西市街,我11点到达。今天货源充足,我有点怀疑老师傅是过午不售。想起我的外公,他做的烧饼在我们那个小镇很受欢迎,常有镇外的人带一些回去,偶尔也有专程来买的。绝大部分日子里,午前肯定卖完,但即便没有卖完,我外公也是过午不售。
老师傅没有支付宝也没有微信,只收现金,我原来背包里放了几十元的现金,几个月前不知为何事取了出来,忘了放回去。有点尴尬,就回到老街,找了一家烟杂店,用微信支付向好心的老板娘换了50元现金。
换钱之前我没看明白黑板上的标价,当时有另一个顾客在买。轮到我的时候,我才明白,九米糕(糯米糕)是论版卖的,要买就是一版,16块。于是我只能用余下的10元买了5块豆沙(大米)糕,没问清楚素糕是啥样的。
《叶榭志》的“特产传说”一章记载了软糕的来历:
明万历初年,叶榭镇一户施姓人家,户主施茂隆,开了一爿点心店,生意平平,仅能维持一家生计。
八月的一天,施茂隆带着儿子到松江购物,本想当天回家,不料下午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客运班船不能航行,施茂隆父子无奈,只得在松江亲戚家住下。
谁知一连数天风雨不停,施茂隆想起家里七石缸中还浸着一缸上白粳米,原想碾粉做汤圆出售的,时间一长,恐怕就要变质。他心急如焚,带着儿子顶风冒雨步行回家。两人来到黄浦江得胜渡口时,只见白浪滔天,风雨中江猪跃水穿浪,渡船铁链锁岸,父子两人望江长叹,只得转身到得胜港小镇的客栈里住下。半夜里施茂隆发起高烧,说着胡话,吓得儿子急请郎中诊治。
第二天风雨转小,其子雇条快船直达叶榭。一回到家里,施茂隆顾不得煎汤吃药,拖着病体来到磨房,揭开七石缸缸盖一看,只见一缸白米早已浸得滚胖,水面上浮着白泡,一股酸味扑鼻而来。施茂隆急得直跺脚,急呼儿子过来倒掉缸中酸水,放进清水冲洗,如此反复换了几次水,白泡不见了,酸味也去了大半,后将浸了8天的胖白米捞起晾干。
施茂隆看着晾了一地的白米,心想这七石白米虽浸得发酸,但仍未变质,如果喂猪喂鸡,这个损失太大了,好在天气将逐渐转凉,倒不如制成年糕,自家慢慢食用,或送些街坊邻居,也好谢谢他们平日对小店的照应。主意打定,就叫儿子另浸了一石糯米。
次日,将糯粳二米拌和,全家用石臼舂米成粉,用细筛子筛过,加进白糖、枣肉。为了冲掉酸味,再加进桂花,制糕时糕底垫上荷叶,取其清凉之味。
第一批糕蒸熟,一尝,满口香甜、酥软,口味独特。全家大喜,施茂隆精神一爽,病也好了大半。全家人做糕、蒸糕,忙得不亦乐乎。米糕全部做完之后,趁热分送邻居街坊品尝,大家一尝,众口赞好。
此时,恰有盐廒的船民、盐商过来吃点心,见了问是什么糕?施茂隆随口答道:“叶榭软糕。”说完灵机一动,每人送上一块,说道:“这是本店新研制的点心品种,大家可以先尝后买。”船民盐商一吃,果然满口香甜,于是纷纷购买,施茂隆以成本价出售。
此事惊动了盐廒和叶榭全镇,买糕之人络绎不断,不到一天糕就售完。施茂隆见此情景,心机一转,从此专做软糕,生意兴隆。并不断尝试增加配料,加进胡桃肉、猪油、豆沙等,叫做“茯苓夹心糕”,又精制出价廉物美的素软糕,统称叶榭软糕,成为精美糕点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从此,叶榭软糕声名远播,成为松江的点心之宝。施茂隆也因祸得福,发了大财。
老师傅给我糯米糕时,告诉我还是温的。我把软糕挂在车把上,骑25公里到家,如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此糕尚......已经冷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山地车的车把上挂个袋子骑这么远,车速快了,挺晃荡的。
不知道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觉得可信。但为什么特意说是软糕呢?老施家原来的点心是什么,硬糕吗?看起来,生活并不需要多么硬的核,还是柔软一点,大家过得都舒坦。2500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管如何,庚子年快要过去了,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