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血余炭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仍自还神化。”
2、《雷公炮制药性解》:“主咳嗽五淋,二便不通,烧灰吹鼻,立止衄血,亦主小儿惊痫,胎发及童男女剃下者尤佳,多产妇人发,烧灰酒服,极善催生。”
3、《长沙药解》:“利水通淋,泻湿行瘀。”
4、《饮片新参》:“血余炭治吐衄崩漏。”
5、《得配本草》:“消瘀生新,补阴甚捷。通关格,疗惊痫,除咳嗽,止诸血,托痈疽,长肌肉。”
6、《名医别录》:“止血,鼻衄烧灰吹之立止。”
7、《新修本草》:“烧灰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痢。”
8、《日华子本草》:“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
9、《本草纲目》:“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成分是一种优质蛋白,含水分12%-15%,脂肪3.5%-5.8%,氮,17.4%,硫5.0%,灰分0.3%;还含脂肪及黑色素。
2、作用:本品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