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9日,武昌起义参谋长孙武...
1911年10月9日,武昌起义参谋长孙武正在制造炸弹,准备炸死湖广总督瑞澂,14岁的刘同叨着一根香烟走进来观看,顺手弹了一下烟灰。
房间里响起了轰的一声巨响。
所有人都惊呆了,所幸的是,孙武虽然受了重伤,却没有一个人被炸死。
这是幸运,也是不幸,想想看,这样的炸弹要是投进总督的房间,那不是笑话吗?
爆炸的地方,是汉口宝善里胡同14号,属于俄租界,这一声巨响,当然引来了巡捕。
屋里的人们,在将孙武送去医院的同时,火速撤离。
要命的是,宝善里胡同14号,同时也是共进会的总部,有一本起义人员的名册,还留在房子的保险柜里。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奉命回来拿这份名册的,正是刘同。
巡捕早就在那里守株待兔了,14岁的刘同,什么都招了:他们在准备一场起义……
名册加上供词,瑞澂大喜。
全城戒严,对着册子上的名单,一个一个开始实施抓捕。
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决定,将原本定于16号开始的起义,提前到当晚。
他发出去30道手令,约定在9号晚上12:00,以南湖炮队的鸣炮作为信号,开始行动。
但是他没有想到,因为戒严,最关键的那道手令,没能送到南湖炮队。
他没有等来起义的炮声,却等来了抓人的警察。
敲门声响起的时候,他拿起一个炸弹就往楼下冲,可惜,炸弹并没有响。
他和刘复基、杨宏胜等革命骨干都被抓了。
又一次值得庆幸的是,蒋翊武因为没有剪辫子,警察把他当成了路人甲,居然释放了他。
这下,武昌起义的两个负责人,一个离开武汉避难去了,另一个正在医院救治,起义,好像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瑞澂在抓了32个人以后,也自以为扑灭了革命的火种,急着向清朝邀功去了。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历史上关键的一刻,来临了。
1911年10月10日晚上7:00,武汉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二排排长陶启胜照例开始查房,他看到两个士兵金兆龙和程正瀛在擦枪,旁边还放着一堆子弹。
你们想造反吗?陶启胜一把抓住了金兆龙的胳膊,厉声喊道:快来人,抓住他们!
程正瀛开枪了,正中陶启胜的腰部。
听到喊声赶过来的人,也全部被击毙。
武昌起义的第1枪,就这样被打响了!
枪声惊动了营外的班长熊秉坤,原本他在早餐的时候,就已经和营里的革命党人联系好了:既然名册已经暴露,那就不如起义!这下,他吹响了开干的哨子!
这一连串的枪声,同时也惊动了武昌城内的其它军营。
虽然领头人不在,可是先前的谋划早已布局好,蒋翊武的手令,也基本上已经收到,人们差的,就只是那第一声枪响而已。
既然第1枪已经打响了,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等着起义的士兵,就像孙武手上的炸弹,一点就着!
这一次的引爆,可不像先一天那么无力。
首先,是军火库被占领,总督府被炮轰,一夜的激战过后,武昌全城被占领。
1天后,汉阳被占领。
2天后,汉口被占领。
48天以后,清朝的18个省,有14个宣布独立。
81天以后,中华民国成立。
124天以后,溥仪宣布退位。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场起义,看上去就是一场弄巧成拙的险胜,其实,如果细细脑补那两天的场景,每一步都惊险万分。
跟蒋翊武一起被捕的其他三名革命人士,因为没有能逃脱,并且不肯透露一丝一毫的情报,被斩首示众。
如果陶启胜在查营的时候,是两名擦枪的人被击毙,不知道结果又会怎样?
如果熊秉坤没有预先联系好,也没有吹响那一声哨子,结果又会怎样?
如果其他军营在遭遇变故以后,没有办法齐心协力,而只想退缩,又会怎样?
种种偶然,其实都是必然的结果。
其中最大的必然,是历史的走向,早已确定好,不可扭转。
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