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蘑菇云”拍出千万,79年画家贾蔼力画出了我们的“不安”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荐见第118个
关于美的故事
作者 | 见叔
刚刚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上,79年艺术家贾蔼力的《无名日》以850万落槌,含佣977.5万。贾蔼力继续蝉联最贵75后艺术家。
有一幅画。在300X500cm的巨大尺幅画面中,低矮的地平线延伸在巨大的天空之下。一朵类似核爆时的磨菇云在辽阔相接的天地中间升腾。画面有着精美、考究的细节。但细节之外,渲染的却全然是暴躁不安的气氛。
贾蔼力《无名日》
即将在中贸圣佳今年秋拍中上拍
它很容易让见叔想到科幻片的一个子类型,“废土”电影里的世界:由荒芜冰冷的末世感、辐射尘埃中挣扎的幸存者、破败的文明遗迹构成的“末世美学”。画家甚至把内容全都拿掉了,没有人,没有文明遗迹......有的,只是想象。对世界毁灭后荒漠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末世生存规则、秩序消失后人性异变的想象。
画里隐藏着有很多不安。你可以说它来自想象中的未来,也可以说它来自画家经验的过去。而你能感受到的部分显然来自当下。
它的作者叫贾蔼力。一位“很火”也“很贵的”东北画家。这幅有着强烈东北地域感的名为《无名日》的作品,是他十多年前在鲁迅美术学院教书期间的创作,也是他一系列思考和制造画面的开始。那年他还不到30岁,他画出了十多年后更多人的不安。
1
贾蔼力的作品价格这些年在拍卖市场上高歌猛进。他是金钱眼中的红人。
2014年10月5日晚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他的《疯景1号》以280万港币起拍,980万港币高价落槌,使贾蔼力成为首位在拍场上作品突破千万的75后艺术家。一年后,还是在苏富比,三联画《早安,世界》以最低估价(700万港元)近一倍的1328万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在一个市场普遍低迷的时代,能够发现这样的“市场刚需”,谁都高兴。
贾蔼力《疯景1号》
贾蔼力《早安,世界》(三联作)
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1328万港元成交
创艺术家个人成交记录
他的代理画廊也在不断升级。就像一个炙手可热的球员一样,他被一再转会,跻身豪门。在先后和站台中国、维他命,这些一线画廊合作后,2017年贾蔼力成为继曾梵志之后,被高古轩画廊代理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作为达明安·赫斯特、草间弥生、杰夫·昆斯、村上隆的操盘者,高古轩是全球公认的艺术界造星机器。对艺术家而言,被高古轩代理的“潜台词”,似乎就是:身价暴涨!
而另一方面,贾蔼力却说这些年他的绘画非常不顺利。他说,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一直到今天,许多人提出过绘画死亡,绘画事实上已经变成整个社会主流艺术里面的一个很边缘化的东西。
“绘画碰触不到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所以这种处境有时候让我觉得绘画举轻若重,觉得每天主要从事的这个行业,或者是以画家为身份的这种工作性质,似乎、好像并不怎么重要,绘画现在很难融入到当下的艺术环境当中。”贾蔼力说,尤其是在中国,画家多,绘画作品也非常多,但真正触及到艺术问题的少之又少。”
贾蔼力常说,绘画并不总能满足他。但他仍然在绘画。他认为自己一直在试图重新理解和认知绘画。
贾蔼力纸上炭笔作品《早安,世界》
和他作品在价格市场上的喧嚣比起来,贾蔼力的话很少。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并非一般所称的腼腆和不善言辞,而是对于他认为没有意义的话题选择直接避而不谈。他很少谈创作的心路历程,也不谈作品的情感和情绪指向。他认为,所有这些都和画家、绘画的本质无关。
在他看来,画家的本质是,与视觉产生之前、之中、之后关联最紧密的人,也是认识本质和错觉之别的中间人。贾蔼力画过一张人物画《未命名》。他在正常的模特身体上,加入了一个圆形。初看起来,人们会错以为那是一个大肚子胖子。这样的错觉又会让人们重新来揣度这幅画上的人物。而这正是贾蔼力想提醒的:信息膨胀的年代,图像与视觉的异化在影响着人们,什么是当下的现实?什么又是制造图像的行为?
他说,逻辑是我们头脑中建构的,也都属于错觉,需要被打破,如果太把它们当回事,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难有建树。
贾蔼力要打破习惯认知,回到绘画和图像的本质。他挑衅了绘画的规则,这种挑衅意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而贾蔼力说,他的本意是要让艺术去唤醒、发现人的心灵和感知力。
2
贾蔼力的题材里许多是关于“战争”。这本是个不太会讨好市场的话题。但市场先生们为何偏对贾霭力的“暴力美学”如此买账?
贾蔼力自己说,“时代的痛处”对他个人来说也许只是个比喻。在见叔我看来,他要借“暴力”、“战争”比喻的恰恰不是时代,而是时代下所有个体的不安。在他宏大空阔的画面里,正是这种普遍性的不安屡屡击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
贾蔼力的工作室内部被他巨大的画作包围,
仿佛战争发生地,充满着某种能量感
贾蔼力的不安首先来自于他的出生地。他1979年出生于辽宁丹东。这座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小城,却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的陆上海上要道。历来都是军事要塞,是日俄战争的战场,也是抗美援朝的前沿。贾蔼力家的老房子离鸭绿江边不过300米。
一种持续伴随贾蔼力的童年和成长期的不安,也来自于这片土地上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历的巨大变化。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公有制企业,这个起点开启了一轮东北工业区改革的序幕:大批国有和集体企业减产、并轨、破产、倒闭,失去工作的数千万人不得不重新寻找生活的出路。东北衰落,凋敝,一度成为黑社会猖獗,犯罪丛生的地方。动荡一定在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90年代东北铁道路口等候通行的下班工人
和曾经的工人村
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贾蔼力的鲁美时代。他就读的鲁迅美术学院校区地处沈阳铁西区,正是90年代开始持续到21世纪最初十年的产业调整的核心地带之一。大量的废弃工厂,和失去工作的工人们经历的焦虑和迷茫,是贾蔼力当年最主要的记忆。2004年他从鲁迅美术学院毕后后,在鲁美教了三年书。这三年里他先后画了《无名日》和《无名日2》,这两幅作品画面的前景充彻着杂乱无章的工业垃圾——毫无疑问,这是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也是时代留给青年贾蔼力的视觉烙印。
贾蔼力对古典绘画技法的高超领悟及运用也体现在他的这幅《无名日2》里:他以古典主义中开放式的风景绘画为画面布局,又以近似黄金分割的方式将画面水平一分为二,和《无名日》相比,他在画面近景处增加了人物,但就如像文艺复兴艺术家乌切罗作品《林中狩猎》般,无论观者从荒凉的海滩的哪个角度开始观看,视觉都会汇聚于远方的某处。
在他的记忆里,萧条的东北城市的公共场所有一种奇怪的路灯,是火炬形状的。于是他的画面里常常出现一个头上着火的人。这个人就是那个记忆里路灯的幻影。而这个头上着火的人的身旁,还会有一个骷髅在拥抱他。贾霭力说,创作多少跟青春有关。而青春总是燃烧的。对生命和青春来说,不安与死亡的镜像也同时存在。
东北经验是特殊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强烈和波及面之广。90年代末的“下岗潮”也是东北阶级分化的开始,社会阶层急剧变动,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这种精神轨道的突然断裂。但这段时代经验是创作者们的思考基石。
贾蔼力曾说,对于像他这样从普通家庭里出来的普通男孩,想要从变革的暴风骤雨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和那位很火的东北作家双雪涛的感受很相似:
“家境让我当时就清醒地认识到,你无法和这个世界对抗,根本打不赢。我强烈地感觉到成人世界充满错误,包括他们教给我的东西和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我的青春期叛逆不是非要往反方向走,而是对成人世界的思考。我当时还告诫自己,长大以后千万别忘了思考。”
我觉得贾蔼力在精神深处一定会有这种和这批东北作家群体相当一致的共鸣。事实上,他的父亲也是名作家。贾蔼力家里都是俄罗斯的文学书籍。悲情史诗和挽歌都是俄国人的笔下特征。童年和少年的一切在他们的头脑里种下现实的种子。当他们成长后,这颗种子开始发芽,通过文字和图像这种不同的介质,向外表达。
看上去,他在画和战争相关的图像,实际上,他是在表达在这个激进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深深不安——这是我们的日常战争。
3
贾蔼力的作品通常长度至少是五米或六米。这成了是他的符号之一。这相当考验他对画面的掌控,也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每一幅作品。
这让贾蔼力几乎向来没什么时间去参与娱乐活动,应付社交。他从下午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每天通常要工作12个多小时。可以如此忍耐紧张的生活,贾蔼力解释说是因为绘画的需要。他过去还有过一段学习水墨画的经历,每一个传统水墨的练习都是每个画家最初对孤独和安宁的体验。贾蔼力对此的理解是为了唤醒毅力、视觉,及有能力去通过绘画来表达人在灵魂深处所感受到的一切——那些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东西。
贾霭力曾重画了鲁本斯的《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一开始,就是像复制,他几乎是按照原画临摹。在临摹过程中,画作自上而下逐渐变得结构化、几何化,同时色彩调和得越来越孤立分离。
然后他开始解构,画面与原作相比,越来越面目全非,到了最下边一段,则是没有造型,只见颜色。他创作这样一幅画,就是要尝试在一幅作品里呈现出人们对图像识别的演变过程。
贾蔼力2004年后留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的三年,正是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仅有的卖方市场窗口期,也是当代艺术最疯狂的时间。只要是画就能销售,价格可以完全由艺术家自己定价。贾蔼力说,那几年里只记得当时很多人都在忙于将艺术的学问与成功学做嫁接。虽然他对财富之路也充满好奇,但听完那些五花八门的门道后,常常让他慌乱不安。
童年和少年时的不安正在散去,新的不安袭来。后来,贾蔼力说,他意识到”成年人的危机也慢慢笼罩了我”,“我觉得必须离开。”于是,他离开沈阳,来到北京。
成为一名北漂后,贾蔼力进入了对个体来说更大的不确定中。
2007年的春天他搬到了北京一个叫黑桥村的地方。在那里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有从小地方来的农民工、地摊小商贩、等待签约的摇滚乐手、“通灵者”、“活佛”、独立电影人,当然还有一群像他这样的北漂艺术家。
“他们的表情和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天醒来经手着各自的现实,与其说是各自的现实倒不如说是共同的处境。”贾蔼力说,他们在城外眺望着城中2008年的奥运圣火,“当空中的烟花闪耀的同时,我们这些人眼中也浮现出微小的光点,刹那间仿佛也获得了城中人们才配拥有的骄傲与尊严。”
那一年,贾蔼力创作了油画《我们来自世纪》系列作品。在黑桥艺术区寄居的日子,持续到被拆迁,贾蔼力搬去了城市更边缘的地带。“本以为要被我们侵入的城市却率领着它的地产联军扫荡了我们。”
贾蔼力《世纪儿》
作为一个已经跻身艺术市场千万俱乐部的艺术家,这些早年的艰苦岁月如此之近,就显得如此不真实而富有戏剧感。但对贾蔼力来说,每个生命阶段都是异常真切的。他把这些动荡且不安的感受都留在了作品里。贾蔼力说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美化为“凝视”。正是因为有所凝视,才让在备感孤独和无力时感到自己有了份量。
今年贾蔼力签约高古轩后的第一个个人大展“燃烧”举办时,他在一场访谈中说,
“在绘画的过程中,每当动笔前我都希望问问自己,眼前的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感受与思考,任何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都会将我引入歧途。事实上我也的确犯过很多次这样的错误,让一件作品失去生命感并充斥着矫饰,对于我的艺术初衷而言这是耻辱的事情。画家对人性的关怀理当始于自身,对于艺术矫情与假装朴实都是一种病。”
我很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会有真诚质朴的体验了,转而变成一种刻意的做作,也就是说在成功的掩盖下不知不觉的丢失了你的本意,即你的艺术信念。如果艺术家失掉了对人的关心,那么也就失去了做艺术的理由。态度也一直在支撑着方法。如今我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我所认同的艺术观是属于人而非众神的。
正如尼采所云:‘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我们面临的许多不安和困境背后尤其隐藏着深刻的精神危机,神圣在现代社会族群中渐渐消退。在现代人的眼中越来越习惯于将一切视作‘资源’,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常传达出对同时代宗教和人文现状的绝望与悲哀。时代的终结对某些人来说就是末日,而每个新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来说也未必就意味着轻松与光明。”
贾蔼力的《无名日》即将在今年中贸圣佳秋拍中上拍。你在这件作品里能看到他10多年间思考的连贯性。
这是一幅他在13年前送给今天所有“不安者”的预言。他所说、所画的“不安”,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不安”。
荐友说
见叔
我们借上次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的《疯景》来讨论一下贾蔼力。看看为什么他会成为七零后中国当代艺术家里最贵的一位?市场为什么会选择他?
这是贾蔼力的另一件代表作,《苍白的不只是你》,和这次的《疯景》是同一个时期作品,在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拍了662万港元 。
Dawa
疯景的表现力更强大
见叔
尺幅巨大,必然数量就很稀缺,推算他创作至今的作品应该在百件左右,按照市场供应规律,30%的市场流通,,也就是说贾蔼力能够供给市场的量是极低的——这点也有违我对艺术市场的认知。在我过去看来,无论是国画,油画,价格必须有量作为前提和支撑。
所以就我的理解,贾蔼力的市场从一开始,就有一线画廊和重要藏家的介入。属于典型的技术好,运气佳啊!
曾经和贾蔼力合作的站台中国画廊主孙宁说,
“人类的内心实际上是一片荒芜,一片废墟,相对外部华丽奢华的物质世界,恰恰是精神的颓败景象。贾蔼力的理想是创造出象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那样能够警示人类的作品, 他对整个人类的精神荒芜的警醒让他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质疑。”
我们再看几组贾蔼力的作品:
这是他的作品《不适》。
贾蔼力画画不是一张画完再画下一张,而是很多画同时在画。。那比较奇特的结果是:有的画会用非常长的时间,他觉得没有达到目的,就一直画,一层一层地画,每一层都需要沉淀,一张画两三年时间。。而像上面《不适》,就是一次到位,只画了45分钟。
大家注意到画面主角背后,本是一个逃生的安全通道门,但却锁上了。然后面前是一堆垃圾。这应该是他的早期作品,锁着的安全门、垃圾......具象中的隐喻也很清楚和简单:当代人在社会里的出路。
《绝境》系列,这三幅睡莲作品,就是不断一层层画的代表,用贾蔼力自己的话说,视觉上虽然很完好了,但距离他理想中要表述的还差很多,就得不断用时间去填。
这里面的人物抱着“电视机”,这个符号,在他的作品里也是一再出现,包括《疯景》里。
在贾蔼力看来,电视是控制人精神世界的电子产品的始作俑者。“我讨厌电视,”他说,“痛恨…....因为我是如此爱看电视!问题是它所揭示的能量,以及对观看它的观众产生的真正损害。它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可以完全控制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塑造人们的行为举止。”以“乐”代“娱”,以“愚”代“娱”。
贾蔼力一直很关注的是人心里面那种匮乏,精神的匮乏,整个现代人对于精神的一种忽视。
我们回到市场对贾的选择上来。必须看到运气这个因素。站台中国05年注意到贾蔼力,紧接着就遇到了07\08年当代艺术市场在这二十年来最热的年头。
07年出现了画廊抢艺术家。当时韩国现代画廊也在798新开了都亚特北京,大规模代理中国艺术家,他们也选中了贾蔼力。毕业没多久贾蔼力就在那个市场背景下,开始了跟一线画廊的合作。
然后,以贾蔼力的产量和速度,根本拿不出作品持续供应市场,所以07年出了一批作品后,09年之后作品销售极少极少。
他的收藏家包括谁呢?
法国亿万富豪弗朗索瓦·皮诺。法国奢侈巨头PPR集团的创始人,旗下拥有全球第三大奢侈品牌古驰(Gucci)集团、拍卖行巨头佳士得、号称全球最为昂贵的拉图酒庄、奢侈品销售巨头巴黎春天百货。
皮诺不光收藏了贾蔼力,还公开了他的收藏,这个加持力量,对于市场风向走向,当然至关重要。
四年前的威尼斯双年展,皮诺在自己的私人美术馆威尼斯葛拉西宫为贾蔼力举办了首个欧洲美术馆级别个展。
两年后,高古轩画廊宣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贾蔼力的全球代理,并在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了贾蔼力十年回顾展。
也就是皮诺公开其收藏贾蔼力的那一年,贾蔼力在二级市场上的成交总额从千万级,到了近五千万级别,而在2011年,贾才有1件作品上拍,成交价195万。
李志军
好像09年冬,当时的都亚特作了个贾的展或叫项目《冬眠》贾把画廓做画室,很有创作现场感,无意中去看了。。。当时当代艺术市场哀鸿遍野,藏家手里的画成了烫手山芋。
见叔
其实我个人觉得还行,有东北艺术家的天然语感,鲁美范,当然到千万级别,和画得如何,没任何必然关系
Cecilia Yao
“东北艺术家”是什么概念
见叔
有工业时代痕迹,和辽阔土地的气息
MT的风景画
这画的是或许是全面衰败的东北,一个没有了灵魂的东北。不是指某个人,东北是被计划体制害的最惨的地方。
Cecilia Yao
老师可能指的是那种颓废态度的工业感。
陈怀周
我个人认为贾同学作品背后有比较明确的西方宗教绘画的秩序形式,也就是13~8~5~3~2~1~0。这种秩序表现的精密程度也许是贾同学成功的原因。
李志军
求秩序数字详解。
陈怀周
这种秩序存在就像7个音阶一样,有效的推动整个画面的内心内涵。
这个秩序是倒斐波那契数列,13代表最大,也就是终结。0代表开始,也就是生命。斐波那契数列,代表着人可以接受的思考递进逻辑。普世可以接受的逻辑,因为激进的逻辑还有白银数列,普通人只能看到秩序。
人是个混乱的个体,比如关注一样东西,就需要把它靠近、变大、拉到中心。而这是以牺牲观察系统性(第一印象)为代价的。所以一张画才要画几年,令其回到合理的系统状态。
李志军
艺术心理学新论,记下了。
陈怀周
所以艺术家或画家,最终得到的是数列(标准)和秩序认知(规范)
李湖水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震撼人心,展现了今人贫瘠、空虚、无聊、易受外界控制的死灵魂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求质不求量,被有眼光的藏家赏识,说明真正憾动人心的作品,不会被埋没,总会呈现出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
若从作品中看懂了今人的灵魂状态,会不禁流泪,僵死的灵魂到处都是,他们不知不觉,知者却无可奈何……
听你说
贾蔼力说他的画越画越大,
某方面是受到瓦格纳在音乐和戏剧中强调的
“总体艺术”思想的影响。
你在贾蔼力的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时代进程中的不安?
和贾蔼力作品中的某种悲剧性?
贾蔼力作为75后艺术家里最早的迈入千万俱乐部的,
你觉得实力和运气各占多少?
荐拍
只推荐最值得去出价的那件拍品
中贸圣家2019秋季拍卖会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预展 Preview:2019.11.28-11.29
拍卖 Auction:2019.11.31-12.01
拍场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