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轶事》之通天教主王瑶卿
《梨园轶事》之——通天教主--王瑶卿
作者:刘松昆
"通天教主"王瑶卿,是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1881年9月29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七)生于北京,1954年6月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
王瑶卿原名瑞臻,字雅庭,别号菊痴,艺名瑶卿,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靖江,客籍宛平。为著名昆旦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长子。其母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二弟凤卿,原名祥臻,字仁斋,号奉卿,为著名汪(桂芬)派老生。王瑶卿夫人为杨宝忠、杨宝森之姑母,膝下仅一女名铁瑛,爱称"老铁"。自幼随父学艺,曾于1942年与徐和才拍摄京剧影片《孔雀东南飞》,饰刘兰芝。
王瑶卿之父王绚云,生于江苏淮阴市清浦区火星庙街7号,后为潘姓住宅。王瑶卿享名后,王氏父子每年均乘船来此,于该街宁绍会馆舞台演出,并住此家中。王瑶卿早年居住北京东城区椿树胡同,后定居宣武区大马神庙。后人们俗称"大马神庙"或"古瑁轩",即指王瑶卿寓所。 其寓所位于煤市街南口内西侧的大马神庙28号(今培英胡同20号)。它座落在胡同中间路南的一不通行的宽巷头内尽处,巷口处原有一木制栅栏,宅第大门朝东,分南北两院。南院是"凤二爷"居住。宽敞的门道内,左首处原存放王氏昆仲外出代步的两辆洋车。右首为门房。步入北院,南面原为木板墙,种有爬山虎。院中有藤萝架,下放专养金鱼、荷花、茨菇和绿毛龟的几个大鱼缸。另种有盆菊、干枝梅。并喂养着蝈蝈、蛐蛐和鸟。这一切都是用来观察以提高艺术修养的。
王瑶老不仅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国画家和玉石文物鉴赏家。以画梅、菊、荷花著称,更精于画龟、虾。提到龟,曾有人把它和"古瑁轩"联系起来,甚至与玳瑁扯在一起,实属无稽之谈。 "古瑁轩"三字为清末书法家魏铁珊所书。横置于堂屋东侧的隔扇上方横眉上。顾名思意,即珍藏古玩之屋。古:古老之意;瑁:为古玉之名。王瑶老爱好和珍藏古玩、玉器、烟壶和名人字画等,而且鉴赏能力极高,一些古董商亦常来此"请王大爷给掌掌眼"。其所藏之物无一赝品,均为真货。
名师传艺 三进"福寿"
王瑶卿自幼受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学艺,后入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又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钱金福指教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剧目。1894年,14岁时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祭塔》,崭露头角。后与裘桂仙、鲍吉祥、时慧宝等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得"万盏灯"李紫珊传授《虹霓关》,李演此戏,王饰"丫环,甚得李的赞誉,王也因此戏而红,有了小名气。
《五花洞》原以真潘金莲为主,当时因少老板陈七十的真潘金莲,无论唱、做均不如演假潘金莲的王瑶卿,观众便认定假的为主,至此成为定型。至今均以假的为主。当年"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非常器重他,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主动传授给王瑶卿。 16岁时,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次年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成婚。18岁嗓音复原,二进福寿班,得陈德霖提携,让其演主角戏,并陪其演配角。自此王瑶卿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停演。王氏昆仲只得在东城椿树胡同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并常与"红豆馆主"溥侗切磋技艺。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进宫承差 王谭合作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十一日,王瑶卿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他与谭鑫培经常合作演出,尤其《汾河湾》颇受慈禧赏识。特别是为慈禧改的无法演唱的昆曲《阐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 现在演出的《樊江关》,就是他当年在宫中演出时改编的本子。中年时为《文姬归汉》中"胡笳十八拍"谱新曲。晚年又为《牛郎织女》、《白蛇传》和《柳荫记》创新腔,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
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相得益彰,一时为瑜亮并论。一次王、谭合演《玉堂春》,此戏自程长庚始,均以老生为主,后谭鑫培又一改"满堂红"的惯例,改穿蓝袍突出其地位。当时谭因病不能出演,按理头牌病了就应回戏,王瑶卿便以头牌演苏三,贾洪林替演刘秉义,结果他竟以旦角头牌唱红了这出《玉堂春》。后来他对全剧进行边演边改,加以丰富充实。过去"起解"、"会审"是连着演出,苏三在狱中只有四句原板,后来他为此戏设计了脍炙人口的[反二黄],唱腔加多了,便可单折演出了。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是从王瑶卿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时人把此两位誉为"梨园汤武"。
革新先驱 创造流派
王瑶卿的鼎盛之年,正值光绪年间。当时旦角各行界限划分极严,老一辈演员都恪守旧规,无人胆敢逾越这条鸿沟。虽然王瑶卿青衣、花旦、刀马旦无一不精,文武昆乱不挡,但只能演青衣,深感不能兼演的苦衷。在谭鑫培革新精神鼓舞下,大胆革新。在他30岁的时候,首创了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极大地丰富了旦行的艺术表演。尽管有人攻击为"外道邪魔",但他顶住了,并得到观众的欢迎和支持。徐凌霄曾誉之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家。" 他对唱、念、做、打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其唱功,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刚健爽脆,尤以[西皮]见长,[快板]更见功力。念白清朗爽利,韵白生动自然,京白极富生活气息,更善用韵白和京白相间"风搅雪"的念法,以表现特定人物的风韵。做表善用步法和水袖技巧,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如《长坂坡》"跑箭"的圆场;《武家坡》"跑坡"的下场;《乾坤福寿镜》"凉疯"的舞袖等等。都有独到之处,成为"王派"艺术的定型模式。
他极重"以形传神"。故对化妆、服饰、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诸多方面,都精心改进。如《樊江关》的樊梨花改扎软靠、斜蟒,并设计了女夫子盔;《破洪州》的穆桂英,改为蝴蝶盔、软靠;《珍珠烈火旗》的双阳公主,设计了别致的回回盔和长方靠旗。《贺后骂殿》艳装改黑帔、系绦子;《探寒窑》的王宝钏,改为从上垂下一绺散发;尤其《十三妹》中的废跷,精心设计扮相,是独具匠心的。大红的战裙战袄、扎腰巾、戴风帽、插面牌、花薄底靴、挎弹囊、背弓刀。胯下一骑乌云盖雪的"驴儿"(青丝马鞭)。眉间点一俏丽的朱砂红。恰是江湖女侠的扮相,令人称赞不已,沿传至今。《棋盘山》窦仙童和薛金莲两人所使用挂一排穗子的双刀,这是别的旦角戏里所没有的。诸如此类的革新,举不胜举。他不愧是一位革新创造的先驱。
桃李满门 四代梨园
王瑶卿由于过分的劳累,嗓子过早地"塌中"。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此行是为了提携其侄王幼卿。此时年46岁,已立意息影舞台潜心传艺。在沪经顾森柏、周梓章介绍收程玉美为徒。程玉美即1995年以90高龄谢世的王瑶老掌门大弟子程玉菁,"玉菁"为李释戡于古瑁轩所改。在此之前王曾收程砚秋的岳父果湘林为徒,但果早已蓄须息影舞台,故后入王门的弟子,都尊称程玉菁为大师哥了。
在王门女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是新艳秋(原名王兰芳,字玉华),1910年生人,今仍健在,86岁仍粉墨登场。王门"玉"字辈女弟子最大的是王玉蓉(原名王佩芬),20岁拜入王门,1994年82岁时病故。王瑶老的最小弟子是谢锐青,原为四维戏校学生,名谢维蓉,1950年经田汉介绍,王瑶老以69岁高龄,收了最后一名年仅17岁的关门弟子。
王门弟子有男有女,有长有幼,有在京的,也有外地的。后来就不按"玉"字排名了。用"玉"字的只有程玉菁、王玉蓉(女)、冯玉铮(冯子和之子)、罗玉萍(女)、范玉秋(女)、于玉蘅、牟玉秀、张玉英(女、非中华戏校之人)等。中华戏校"玉"字的弟子,是属巧合,如: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蔽、侯玉兰、吴玉蕴(即吴素秋)等。另有李氏三香:李艳香、李吟香、李秀香;马氏三艳的马艳云和马艳芬;章遏云、章逸云姐妹;张云燕、张贯珠、张婉云、张曼君、赵金蓉、赵岫云、杜丽云、杜近芳、王芸芳、王兰芳、李慧琴、海艳琴、雪艳琴(黄咏霓)、邓德芹、华慧麟、新艳秋、梁小鸾、冯金芙、金碧艳、云燕铭、谢虹雯、绿染香(严秋月)、小王玉蓉(王玉蓉长女)、杨德华、谢锐青等(以上女)。黄玉麟(绿牡丹)、李香匀、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吴绛秋、戴衍万、林秋雯、高华、李凌枫和张君秋师徒等人。
晚辈请教的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铁生、章小山、苏效宇是属半师半友聆教者。
王瑶老对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特长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老接任了中国戏曲学校校长职务。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新的戏曲教育事业。一切事宜都事必亲躬。在辛勤的汗水浇灌下,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
王瑶卿尚有三弟丽卿,亦工旦行。为其叔父王家荫之子。丽卿胞妹为姚玉芙妻室。丽卿子王世霞(亦名世侠),工小生;王瑶卿胞弟凤卿,娶钱俊仙(王世续姑父、刘雪涛岳父)大姐为妻,与王琴侬(王世续之父)为联襟。生有二子,长子少卿,原习老生后为琴师。娶钱恩瑞(俊仙长兄)之女为妻,有子继曾。王凤卿次子幼卿,自幼随伯父习旦行,因王瑶老只一女无子,故过继瑶卿房中为爱子。幼卿娶杨盛春姐为妻,生有二女二子,长女存德适高维廉之侄兴华为妻;次女早逝;长子绍曾,妻室罗玉萍;次子荣增幼入荣春社,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老生,曾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之职。妻室宋丽芬。至此王门为四代梨园世家。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8.1)
(编辑: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