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带你游外滩(2)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始介绍外滩的老建筑。

我们先从外滩最南的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另一个门牌上延安东路2号)亚细亚大楼说起。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图为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

在上海开埠前这里属于一个叫吴襄的则田芦滩地。1847年9月24日,美国商人华百利·配理士以500银元向原住民租得土地,12月,百利·配理士在此开设了丰裕洋行。

过去一直以为,早期的丰裕洋行建筑是著名的姊妹商务楼,最近找到一张照片证实了丰裕洋行更早的建筑是一幢两层楼三开间的小楼。

图为外洋泾桥和丰裕洋行、英国总会(1864年建)。

展开剩余96%

1870年代,这里建造了两幢五开间的商务楼,门牌号为黄浦滩路1号和2号。1896年,麦边洋行把这里买下,因此,改成麦边商务楼。

图为外洋泾桥和丰裕商务楼

图为1893年为庆祝租界50周年而在丰裕洋行前搭建的凯旋门

图为1907年的麦边商务楼(此时产权已归麦边洋行)

图为麦边商务楼,此时右侧英国总会已经建造新楼(1911年竣工)

这里除了麦边公司办公外,赉赐公司、大英医院、中国电报局、公裕行、祥利、霍罗医生、英商公裕太阳火险公司等也曾在这里办公。

选自1882年3月12日《申报》

1913年6月,麦边洋行在这里翻建新楼,1915年12月竣工,从此,当时的黄浦滩路1号和2号就合并成1号了。1917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买下大楼后改称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火油公司,它是由英国壳牌石油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联合罗特希尔德公司共同出资创办。资本额200万镑。1906年英国壳牌石油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后,成为该公司垄断亚洲市场的销售机构。中国是它的最大市场。1906年和1908年在香港和上海设分支机构,直接经销石油产品。亚细亚公司每年石油销售数量占到了中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新建的亚细亚大楼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七层(33.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1939年加建一层。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当中天井。东、南立面均为横三段和竖三段式(东面和南面外形都一样)。立面基座为花岗岩饰面,东南两入口均有爱奥尼克式双柱支撑的弧形山花门楣;上段中部为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式双柱柱廊。入口、门窗等局部装饰为巴洛克式 。

图为亚细亚大楼

图为亚细亚大楼

图为亚细亚大楼

图为亚细亚大楼

图为亚细亚大楼

图为亚细亚大楼(1949年)

亚细亚大楼建成后,曾经有很多知名公司在此办公。除亚细亚火油公司外,还有华业大药行(1916年)、华发大药房(1919年)、麦边进口公司、俄国义勇船队公司(1916年)、联华银行(1932年)、义品放款银行、雷士德遗产管理委员会、外国著名会计师汤森和克左斯办事处、伟大企业运输公司(1946年)、广大华行上海公司(1948年)、民安保险公司、民孚企业公司、万国供应公司客运部(1949年)等。

选自1919年9月5日《申报》

选自1923年3月18日《申报》

选自1932年11月3日《申报》

新中国成立后,亚细亚公司业务迅速萎缩,至1966年全部停业。

1950年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66年,亚细亚大楼为房地产部门管理。曾更名延江大楼。

1951年12月,淞沪港口管制委员会曾入住亚细亚大楼。

选自1951年12月27日《文汇报》

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上海市房屋建筑建材公司迁入办公。

图为1990年代的亚细亚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亚细亚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亚细亚大楼

图为1994年的亚细亚大楼

1995年3月,太平洋保险公司签约入驻中山东一路一号

选自1995年3月8日《文汇报》

1997年9月10日,太平洋保险公司正式迁入中山东一路1号。

选自1997年9月11日《文汇报》

图为太平洋保险公司入驻后的中山东一路1号。檐口下有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大字

外滩的第二座建筑是今天的华尔道夫酒店。今天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2号,过去的门牌一直是3号。

上海开埠前, 这里属于一个叫吴襄的则田芦滩地。

图为1843年地图

图为1855年外滩地图(局部)今华尔道夫酒店是152号租地。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日(1861年11月12日),152号租地人的阿当孙将所有余地共十亩二分七厘九毫转让给英商麦格连(J.L.Maclear.)永租。麦格连又将这块地产中沿黄浦江的一部分出让给了英商上海总会(The Shanghai Club),在靠西面的另一部分土地上建造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一排房产——“Maclean Terrace”(中文叫做麦加里)。

图为150号地转让地契,上面有阿当孙将所有余地转让给英商麦格连及麦格连将沿黄浦江的一部分出让给了英商上海总会的记录

1864年上海总会在黄浦滩路3号(今中山东一路3号俗称外滩3号)建成开放,这是上海第一幢按照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建筑.造价42000英镑,为旅沪英侨俱乐部会所,中国人一般称其为英国总会。英侨在上海建立俱乐部的想法其实早在1852年就有人提议过,直到过了十年才正式成立,并由在沪英商联合组成委员会进行实际的工作,两年后建起了这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会所。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一代英国总会

1879年5月21日,卸任美国总统不久的格兰特来沪,出席在上海总会举办的舞会。

选自1879年5月23日《申报》

20世纪初,英国总会房屋显得陈旧,各种娱乐设备也落后了,于是筹备重建。

1909年,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在原址重建上海总会新楼,由英国马海洋行的H.Tarrant承担建筑设计,由洋行的日本建筑师田菊太郎担纲室内设计。总造价为45万两白银。

新建的上海总会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共六层,高32.2米。正立面三段式构图,正中部位是六根通贯两层的爱奥尼式巨柱;窗楣、塔楼以及墙面装饰带有巴洛克特征,装饰图案多为植物花饰。底层大厅有通贯两层的8对塔司干双柱,回廊在柱间向厅内作圆弧形出挑,拱形玻璃天棚。

图为新上海总会奠基典礼

1911年1月6日,新的上海总会大楼建成,当日在大楼门前举行了隆重揭幕典礼。

图为揭幕典礼现场

图为新建的英国总会,此时还未建雨棚。

图为新建的英国总会,此时还未建雨棚。

图为新建的英国总会,此时还未建雨棚。

图为装了雨棚的英国总会,此时黄浦滩路1号和4号还未翻建新大楼。

图为装了雨棚的英国总会,此时黄浦滩路1和2号还未翻建新大楼。

图为第二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二代英国总会

图为1911年的上海总会大厅

图为1912年的英国总会酒吧,长度34米为远东之最。

图为上海总会300平米的宴会厅

图为第二代英国总会

图为第二代英国总会

解放后,随着外国侨民的离沪,上海总会于1951年秋停业。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入驻。

选自1951年12月7日《上海新民晚报刊》

1956年10月1日,中山东一路3号成为了海员俱乐部。

选自1956年9月28日 《新民晚报》

图为带有海鸥标志的海员俱乐部

图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的海员俱乐部

图为海员俱乐部里国际海员欢聚一堂(1964年)

1971年12月,海员俱乐部更名为东风饭店。

图为1984年5月28日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关于东风饭店加层的请示报告第一页

图为1980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对东风饭店名菜的介绍

图为1981年出版的《上海市场大观》对东风饭店的介绍

1986年7月19日,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南部)在东风饭店二楼开放.

选自1986年7月20日 《文汇报》

图为1980年代东风饭店

1989年9月25日,原上海总会被列为上海文物单位和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1989年12月8日,上海首家肯德基餐厅在东风饭店开业。

选自1989年12月9日《文汇报》

图为刚开业的肯德基(东风饭店)店

图为东风饭店门口肯德基招牌

图为东风饭店门口肯德基招牌

图为东风饭店大厅内肯德基招牌和山德士上校像

1998年6月,东风饭店因资产置换而停业。

选自1998年6月30日 《文汇报》

2011年4月18日,华尔道夫酒店在今中山东一路2号正式开业。

选自2011年4月19日 《解放日报》

图为整修一新的老外滩3号华丽转身为华尔道夫酒店

现在的外滩3号,其实是过去的中山东一路4号的有利大楼,为了避讳4这个数字,硬改成3号。

图为有利大楼的门牌和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两者地址是不一致的。

上海开埠时,这里是属于奚姓的则田。

外滩的开发是由北向南推进,至1849年前,今广东路以南地区仍然比较荒凉。1852年4月7日,天祥洋行行主阿当孙向华民奚氏等永租这块地(15号地块)。并建造了两排连着的房屋,在房屋的东面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作为花园。

后来这块地几经转手,主人Dodwell & Co,公司名称仍沿用天祥洋行。并在过去东面的花园上,用了三分之二的面积建造了一幢三层七开间楼房。

图为天祥洋行

图为1890年代的广东路外滩,右边第一幢建筑为天祥洋行,第二幢楼为英国总会。

1912年,保安保险公司签下了天祥洋行的地皮,并在1913年重新建造新楼,大楼于1915年4月11日竣工,取名联保大楼。后因英商有利银行长期租用该楼底层大厅营业,故后来称有利大楼。

有利银行的前身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Mercantile Bank ofIndia,London and China)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0月2日在上海设立分行,1857年该行与亚细亚特许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合并,英文定名为Chartered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 and China,中文名通称为有利银行,合并的同年在香港设立分行。合并后的有利银行上海分行于咸丰八年9月18日发出通告:“本分行现在开始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经理为纽伯(Richard Newby),行址在杭州路。

图为早期有利银行上海分行

光绪十八年因营业不佳,乃发行优先股,将Chartered和London and China三字取消,按英国公司法改组,英文名改为Mercantile Bank of India。此后一直沿用此名。总行仍设在伦敦。根据伦敦总行裁减计划,缩小营业范围,上海分行改为代理处,附设于怡和洋行,直到民国4年(1915年)营业有了起色,又改为分行,当时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十分兴旺,远不能与汇丰和麦加利相比。民国25年在华存款为735万美元,占其全行存款10.2%,占全部在华外国银行存款2%,该行在香港发行钞票,与汇丰、麦加利银行发行的钞票被合称为港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分行被日军接管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业。

有利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建筑高度达到了46.1米。大楼在总体设计上较多采用新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折中主义手法。三段式立面,配以巴洛克式装饰。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立柱,柱子上有凹槽;窗格饰以旋转式图案,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3、5层有阳台、铁栏;顶层上有塔亭,四面用双立柱支撑圆顶及刹竿。整个立面通过竖线条的构勒,给人以明快、简洁、流畅的感觉。内部分东西两块,中间为走廊;两面的房间均为大开间,高度约4米,木地板;楼下原为营业大厅,水磨地面。

图为左起依次为麦边大楼、上海总会、联保大楼(1916年)

图为有利大楼图中标示处的装饰现在已经没有了

图为有利大楼

图为有利大楼

图为有利大楼

1955年,有利银行撤离上海,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曾使用一、三、四、五层,楼上还有居民。1958年地质矿产局迁入二楼办公。1984年——1985年南侧楼顶加层。

图为有利大楼坐落在广东路17号的大门,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图为1990年代的有利大楼

1990年代的有利大楼

1990年代的有利大楼

1997年3月,有利大楼内的四家单位搬出中山东一路四号。

选自1997年3月6日《文汇报》

置换后的外滩四号变成了三号,这里成为了上海知名的高档会所,世界知名品牌阿玛尼也曾这里设为中国旗舰店。不过,外滩大楼常常是“大楼变幻大王旗”。没几年就会换一拨人。

图为2012年的有利大楼

下一期我们将把中山东一路(广东路至福州路)的四幢大楼的故事告诉给大家。(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