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乔家路历史民宅

乔家栅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 (1909 年 ),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最初的店主姓李,安徽人。由于他经营的汤团选用糯米、赤豆、鲜肉等都比较讲究,拌豆沙的玫瑰也是亲自用糖腌制的,因而一开张就生意兴隆,顾客近悦远来;李老板不仅在选料上肯下功夫,而且经常亲临生产现场察看,监督质量。如果发现有汤团竖着浮到水上面,厨师就要受到处罚。因为汤团竖起来是由于其皮厚薄不匀、制作马虎所致。经过严格把关,乔家栅的汤团始终保持厚薄匀称,褶裥清晰,吃口软糯、滑润的特色,受到顾客交口称赞。

乔家栅在上海老城厢的东南角,现网上地图都很难找到确切地址,我从47年的行路图找到真正的“乔家栅”。从光启路216号右转乔家栅。

乔家栅27号


乔家栅36号


乔家栅36号


先有路名“乔家栅 ”后有出自乔家栅的点心店“永茂昌”(现乔家栅42号),因点心做得好故口口相传乔家栅。光绪十九年李一江从安徽到沪自制糕团叫卖,1909年在乔家栅路开设永茂昌汤团店,经营以汤团品种多、馅多知名。1935年改名乔家栅。上海沦陷后业务清淡,1939年王汝嘉以1000元购买招牌,在今襄阳南路336号建店,1940年开业,称乔家栅食府。1956年乔家栅路老店迁老西门中华路1460号今址。两店均设工场,生产供应品种50多种。

南市永泰路1号明代七百年银杏(清朝立碑)

进入乔家路,迎面就是向南的永泰街边的古银杏树,主干早年曾遭雷轰击,树干被毁去大半,近树根处有一烧焦的大窟隆,现虽存小半棵,树的周围种植绿草并留有一定的空间,还设栅栏围住保护,树的倾斜主干,则用铁架支撑固定.古树保持着郁郁葱葱茁。树身周围可三人合抱。据史料记载,这棵银杏树是当年种在“宁诲禅寺”庙门口的。1959年,原南市区府曾发文将古树列为历史文物予以保护。现在有些居民将古树视作“神树”,在树旁点燃香烛,焚烧锡铂,跪拜叩首,求神保佑。街道管理部门在树旁发布告,劝阻市民不要相信迷信,损毁古树,应该保护文物。

《南市区地名志》记载:“清朝时,今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该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朝阳门)水关,西达也是园浜(今凝和路)。据载,明末名将乔一琦(上海乡人)世代居此,浜因乔家住宅得名。辛亥革命后,填乔家浜筑路,路以浜名命名。”

乔家路75号晚晴商船大王郁泰丰(1799-1865年)故居

郁泰丰创办森盛沙船号,拥有运输沙船二百余艘,上海人封给他家一个外号"郁半城"。斥巨资建藏书楼,编纂《宜稼堂丛书》6种64本,计229卷。经朝廷批准,与同行合作制机铸银圆,分一两、半两两种规格,开中国钱币史上商铸银币之先河。郁泰丰培养英才不遗余力,请求清政府每科为上海县学增加十名秀才,并在自家宅院后厢房设立私立学堂,聘请当时优秀的教书先生授课讲学。郁家乐善好施,出资经营慈善机构普育清善堂,是现在上海第一福利院的前身。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城南指挥所设在郁家大院前院大厅。小刀会要求郁家提供一定数量的钱款抵充军用。当年清军迅速包围了郁家大院内的小刀会指挥部。事后,郁家被攻城的清军首领认为有通匪之嫌,面临满门抄斩的危机。在万般无奈之下,交付二十万两白银给上海政府,息事宁人。上海的沙船业渐渐走向衰亡。目前,郁家大院残破不堪,四进式的宅院格局不知何时被拆成了三进的院落。

南市乔家路77弄宜稼堂遗址挂牌

南市乔家路77弄宜稼堂遗址挂牌

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又号泰峰。郁松年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恩贡生,是当时名噪大江南北的二品红顶商人,著名徽州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儿女亲家,上海四大沙船大王(朱、王、沈、郁)之一。他经营的“郁森盛号”拥有沙船二百余艘(为当时24家沙船业最大),还有100余家钱庄、商号和典当,成为上海首富,号称郁半城。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藏书家,慈善家,是当时叱诧风云的人物。郁泰峰20多岁中了秀才,为清道光年间贡生,但不慕仕途,酷爱读书,有儒商之称。

郁松年以巨资购藏图书达数10万卷,并亲自点校。建有藏书楼为宜稼堂,宜稼堂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楼。郁楹年的宜稼堂藏书甚精,人称“全国精华集于沪,沪中藏书属郁家”。他还亲自刊校、编辑《宜稼堂丛书》6种,64本,224卷。他先后购置汪士钟“艺去书舍”、黄丕烈“士礼居”及顾抱冲、周锡瓒、袁廷梼等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又收有钱谦益、曹溶等人的残帙图书,成为当时之第一藏书家。在此间,刊刻有《宜稼堂丛书》7种,所收宋代秦九韶、杨辉的《算经》、宋代萧常和元代郝经两家的《续后汉书》等,均是重要而又罕见的典籍。每种所作札记、校勘极精。藏书印有“郁泰峰所收书印”等。当时李鸿章也是郁家大院的常客,上海道台、上海县衙的官员丁汝昌等也都前去宜稼堂看书、借书,上海名人王韬等也都成为该堂的座上客。

后来所有藏书由于保管不当,约于1861-1863年逐渐散佚,大多被流入南北各名藏书家手中。所收汪氏“艺云书舍”的藏书,大部归入山东杨氏“海源阁”,其他宋元旧本、名抄精校,归于丁氏“持静斋”,另余精帙散编,则归于陆氏“皕宋楼”。


乔家路74号邵万生

创始于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相传创始人为宁波三北一名唤“邵六百头”的渔民,起初在虹口一带摆摊制作家乡糟醉食品和南北特产,经数年苦心经营发迹后,店主邵六百头看到南京路十分兴旺,于1870年迁至到南京路,将“邵万兴”店铺易名为“邵万生南货店”。为了扩大经营,店主就在店内另辟了糟醉加工工场。前店后工场的邵万生南货店讲究特色经营和诚信待客。主要经营有腌、糟、醉食品,如鱼干、鳗鲞、醉蟹、蟹糊、糟鲞鱼、醉虾等。


乔家路80号

乔家路92弄懋德里


乔家路106号


乔家路113号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现名“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为借园。富商郁氏家藏有数十万卷书,标榜书香门第。郁松年出资刊印《宜稼堂丛》,名闻遐迩。此园又名宜稼堂。1907年,王一亭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并将其更名为梓园,因为庭院中矗立着一棵种植于明代的梓树,后来梓园的由来。


王一亭在院落中建造了一座古怪的宅邸,将意大利百叶窗、哥特式窗户和希腊式廊柱融入一体。宅邸周围有飞檐的亭阁和假山,如梦如幻。梓园吸引了国际人士,1922年,爱因斯坦携夫人与王一亭一起在八角形的餐室品尝河鲜。当老城厢衰败之时,梓园却兴旺发达。作为日本天皇对王一亭友谊的表示,日本帝国的建筑师被派到到上海,为宅邸设计了一座华丽的新屋顶。解放后,梓园住进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王一亭的宅邸加高了两层,上层是波纹铁皮草草搭建起来的顶楼,老房子气派的阳台用石板砌了起来又挤进两家人家。激进的红卫兵毁坏了花园,花园被一家粗金属加工厂取而代之。


乔家路113号,隐匿在上海老城厢的迷巷里。沿街的门楼是一个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倾向的建筑,上海老房子“梓园”两字由吴昌硕所题。二层正中有深凹的拱券和两根奇特的“不着地”的壁柱,夹着一方石鼓文字体的题额:梓园。门洞上方的弧形线脚内贴着一个大大的五角星。混杂着横竖的牌匾,剥落的粉刷,加上正午小街上焦灼的气味,这种时间和空间杂糅的文化语言都显得非常遥远。


老上海的历史不仅限于法租界之内,而是更为深远。上海的过去很大程度上能在老城厢里探寻到,这里是上海旧时的中心,在区域上和管辖上都与欧洲租界分开。这种分离而又邻近外国影响的状况结出了奇怪的果实,体现在一栋被称作为梓园的大宅上。在19世纪,国际化上海的崛起印证了上海华人区的衰落。随着欧洲人在外滩一带的兴起,城墙里的居民发现他们处在文明的边缘,他们历经许多世纪的古老生活方式衰败了。

王一亭信佛教,担任过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晚年,潜心作画并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多次东渡日本举办画展,组织梓园书画同门社,与他人共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王一亭擅画佛像,观音、和合二仙。行笔迅疾,创作的佛像超尘绝俗,广受好评。


上图展示:东起巡道路,西至河南南路


南市西药局弄南端口明代将领乔一琦“最乐堂”遗址

故居“最乐堂”至乾隆二年由侄孙乔光烈居住。乔光烈,乾隆丁巳进士,官至湖南巡抚,罢再起,授甘肃布政使,有《最乐堂集》。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光绪四年(1878年)归郭家所有,郭家同情革命,与同盟会革命党人有交往,“最乐堂”与巡道街近在咫尺,因此把“最乐堂”作为起义据点,在起义前把枪支弹药运到“最乐堂”密藏。革命志士与商团人员潜入集合,以小南门钟楼鸣钟为号,一举占领道台衙门。
“最乐堂”历经战乱,累遭厄运。乔将军“最乐堂”现已荡然无存。


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库门式样。


南市巡道街介绍
1731年建造道台衙门,“水仙宫前街”改为巡道街,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上海道台衙门,巡道衙门宣告撤销,这里成了警察局。


巡道街136号的道教水仙宫遗迹


书隐楼位于天灯弄77号。清乾隆进士沈初所建,占地2亩余,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宅共5进,70余间。屋楼额一匾,题“书隐楼”。书隐楼几易主人,最后辗转归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书隐楼是上海老城厢现存的一幢最大的私家藏书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居住在书隐楼的郭家母女真怕几年前西厢房倒塌的事再来一次。“文革”期间,某食品厂占据了西厢房后,在其边上加盖部分建筑,令房子结构遭到破坏。


天灯弄77号.书隐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乔家路143号明代将领乔一琦故居
 乔一琦(?—1619)明代武将、书法家。今上海人。万历三十一年武举,四十七年随刘綎出兵攻后金,以游击监朝鲜兵,军败,投滴水崖死。卒后赠都督同知。清乾隆赐谥“忠烈”。行草书运笔劲健,面目清新。其书迹留有《乔将军草书帖》及自写诗十八首等。乔家路与乔姓有关。


乔家路143号明代将领乔一琦故居前的旗杆石

南市乔家路143号主体结构尤可见依稀,门外有一旗杆石礅,刻戟三枝,意为“连升三级”。其后人迁至上海县西乡(今属上海长宁区)人,居法华镇高封桥。


乔家路151弄1-9号詥瑞坊,1937年建,14幢房屋,1507建筑面积,矮围墙铁门。


乔家路174弄余庆里


乔家路175号


乔家路175号


在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的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区境内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经修葺,但屋上部分斗拱等及古井一口,均为明代式样。至1992年,仅存上下各二间,有居民居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市乔家路236--244号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阁老故居石碑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写成《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科学巨著。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乔家路263号.


乔家路263号.261号正修里。


凝和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筑,以原有凝和桥得名。


凝和路122号曾经是市立第64民校。


凝和路189号


凝和路乔家栅向东。


金家旗杆弄向东


金家旗杆弄23弄寿康里3号松庐.


金家旗杆弄23弄寿康里3号松庐


金家旗杆弄39弄福绥里

清光绪三十二年,浙江宁波籍人方液仙创办龙华制革厂,是为中国民族资本创办采用近代工艺生产制革的第一家。清宣统二年(1910年)又有8家制革厂先后开业。制革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皮革制品业的发展。民国3年(1914年),南京人徐光复、吴继复发起在南市丽园路成立牛皮公所,同年靴鞋业同人发起在城厢金家旗杆弄福绥里4号成立“履业公所”。民国10年,上海已有制革和皮革制品厂(坊)300多家,经销皮革制品的商店有400多家,其中部分商店设有工场,承接定货业务。


金家旗杆弄福绥里4号履业公所

公所旧址解放后曾为凝和路第二小学校址。“文革”后,此处曾拍摄过多部影视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体建筑改建,仅存门楼,其门楣上嵌“履业公所”石刻门额。

根据上海会馆史陈列馆筹建布置与陈列展出的需要,报请市文管委同意,通过区教育局于2009年4月20日拆下至三山会馆收藏,现陈列于会馆史陈列馆。


金家旗杆弄47号.


也是园弄先棉南弄。


也是园弄42弄.


也是园弄42弄1号


也是园弄42弄3号。

也是园弄66号。


也是园弄吾园街。


吾园街


吾园街140号.


吾园街142号.


吾园街142号.


吾园里


吾园里


吾园街河南南路

也是园位于河南南路的先棉南弄与吾园街。明朝末年,上海有一位著名绅士乔中炜,酷爱园林,他在城南选择了一块空地,建造别业,取名“南园”。事过境迁,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此园为上海知县曹绿岩所有;到了嘉庆年间,又转而为文人李心怡所得,并改名为“也是园”(位于今凝和路西,也是园弄60号)

1876年,在园之西北隅增建水阁廊榭,景致更为秀雅。后来园中又设蕊经书院。也是园到民国初年渐渐衰落下去了。1937年,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所毁。所幸的是园中一块名石“积玉峰”如今尚存,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园林学家陈从周发现的;现在置于豫园内。

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地址

建立年代

文物价值

文物

等级

保护情况

公布日期

豫园

安仁街132号

明嘉靖年间建

它是上海仅存的明代江南有名的园林

全国

解放后,几经修葺。

1982年2月23日

城隍庙

方浜中路安仁街西侧

明永乐年间建

以一庙三城隍著称。现为游览胜地。

市级

大殿尚存,湖心亭、九曲桥依旧

1959年5月26日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

沉香阁路29号

明万历年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建

沉香阁以供奉珍贵的沉香观音而闻名,是清代佛教胜地。

市级

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开放的寺庙,现已修复。

1959年5月26日

大境关帝庙

大境路256号

明万历年间建

建在旧北城箭台上,为沪城八景之一。

市级

现已修复

1959年5月26日

九间楼

乔家路249号

明万历年间建

为明代徐光启故居。原上下各九间,现存上下各两间。屋上斗拱及古井为明代式样。

市级

“文革”中房修时改掉了原有房屋的特征

1959年5月26日

书隐楼

天灯弄77号

清乾隆癸未(1763年)建

上海至今唯一的清代私家藏书楼,保留有清代高超的建筑技巧和精湛的砖雕、木雕艺术

市级

“文革”中,

一些精致砖雕被毁,精致无比的船厅已成危房。市、区正在考虑修复

1987年

商船会馆

会馆街38号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建

上海最早也是最大的会馆,也是全国第一座会馆,是上海航运发展的历史见证。占地面积近20亩,内有双合式大殿

市级

除大厅被拆除,其他建筑尚存,现由工厂占用

1959年5月26日,1987年重新公布

敬一堂

梧桐路137号

明崇桢十三年(1640年)建。清重建

是上海最老的天主教堂

区级

现主要建筑如大殿等尚存

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乙级。1981年5月18日重新公布为丙级

徐光启祠

阜民路232弄1号

明崇祯年间建。清光绪四年(1878年)将旧祠改为徐氏宗祠

徐光启是杰出的科学家,祠中有他的塑像

区级

“文革”中徐光启的塑像和牌位被毁

1962年

文庙

文庙路215号

宋咸淳年间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移址重建

文庙是旧时祭孔的场所,其大成殿、魁星阁、大型的石家台,都是文物古迹

区级

解放之后,几经修葺,使大成殿、魁星阁等保留原有风貌

1962年(1981年重新公布)

白云观

西林路100弄8号

清同治二年(1862年)建

是上海具有一定规模的道观,在道教建筑中,有其代表性

区级

“文革”中一部分被破坏。后市道教协会修复

1962年

古银杏

永泰街1号

明代

古银杏树旁,有三百年前康熙时立的保护古树的石碑

区级

尚生存

1962年

1981年5月18日重新公布

广福寺

方浜中路461号

五代年间建

上海老城内建立最早的庙,寺内有珍贵的明代如来佛、燃灯佛塑像

市级

已毁

1959年5月26日

潮惠会馆

中山南路479号

清道光19年(1839年)建

大殿气派富丽,戏台藻井精致

市级

“文革”中,被破坏。后市油脂公司改为油库

1959年5月26日

本商会馆

生义码头街120号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建筑物上有精美的木刻砖雕反映当时上海的现实生活

市级

已毁

1959年5月26日

吴历墓

天主堂街59号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葬于天主教士墓地

吴历为清初著名画家,与王时敏、王鉴等称为清初六画家

市级

“文革”中毁

1959年5月26日

薛家浜明代房屋

薛家浜路18号

明代建

明代古建筑

区级

“文革”中全部改建为普通民居

1962年

阜民路明代房屋

阜民路153弄1号

明代建

该屋斗拱、枋上七朱八白,为明代建筑风格

市级

“文革”中房修时原建筑均废

1959年5月26日

江西会馆

南区街59号

1840年建

会馆内设有许敬之纪念堂

区级

已毁

1962年

(0)

相关推荐

  • 再见!老南市!老上海700年烟火!

    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理心脏 上海"0环"核心 地图上的老城厢"中华"."人民"环绕,居于上海"0环"核心. 昔日,向东远眺一 ...

  • 永别了上海古城的“九亩地”

    凡是在上海古城老城厢生活过的原住民,尤其是古城内西北处的居民,说起那儿的"九亩地",也许人们对它都是很熟悉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因为我父母的家,原来就住在这附近,自己家后弄堂 ...

  • 老城厢徒步系列-Ning投稿<探访老城厢>

    上海的冬天多雨,很少像这次一样降温还刮风,北风呼呼的吹,就特别像北方的冬天.寒风吹几天,人也蛰伏了几天,终于在周末迎来了超过10度的天气,有阳光有蓝天,适合散步晒太阳,也适合到外面去走走. 朝九晚五的 ...

  • 扫街老城厢(一)

    上海老城厢好像只到过城隍庙.文庙和小南门乔家路.近日,随上海知名摄影家缪之江老师去顺昌路一带及豫园街道拍人文,扫街老城厢. 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出现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机构- ...

  • 上海值得一去的老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门票免费游客络绎不绝

    如果要说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地方,那么小编觉得是老街,在老街之中有悠久的历史建筑,还有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去处,在我国有很多的老街,苏州的山塘街.天津的古文化街,还有北京的烟袋斜街, ...

  • 3.16 只走一次的老城厢建筑/历史/风物徒步召集帖

    前言 上海老城厢的小南门乔家路地块要动迁了!这个消息一传开,便在网上掀起了一波老城厢怀旧的热潮.大家纷纷走访那些即将消失的狭窄的里弄,矮小陈旧的房屋,去追思那曾经的辉煌和过往的艰难岁月. 近期又恰逢& ...

  • 老城厢孔家弄历史民宅

    老城厢孔家弄由红栏杆街至翁家弄.长268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属居民区.开埠后,商业发展,陆路交通逐渐频繁.而河浜则渐趋淤塞,已不通舟楫,也无潮汐,进而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光绪末年,开始填塞浜道支流, ...

  • 老城厢乔家路113号梓园

    乔家路113号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现名"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为借园.富商郁氏家藏 ...

  • 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勤慎坊

    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库门式样. 乔家路133弄 ...

  • 老城厢金家坊历史民居

    金家坊位于明清两代上海县城的范围之内,东起松雪街,西至中华路,占地约15公顷,曾经生活着4000多户居民.2005年,以中华路-人民路环线框定的原上海县城被划定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qu ...

  • 老城厢小北门里历史民宅

    旧仓街北起人民路南至大境路.长329公尺,宽7.2-14.8公尺,片弹街路而.1910年(宣统2年)填浜筑路.1836年(清道光16年)邑人捐资在城西北隅九亩地露香园遗址建仓积谷,通称社仓.1842年 ...

  • 老城厢光启路及周边民宅

    光启路位于前南市区东北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复兴东路.长405米,宽9.7-10.1米.原名老县前街,因系旧县署基改辟,故名.曾名县南大街.县前直街.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县基路,习称阁老坊.民国 ...

  • 老城厢望云路凝和路上民宅

    望云路北起复兴东路,南至蓬莱路.长305公尺,宽5.9-8.8公尺,片弹街路面.以原望云桥命名.属居民区. 望云路北承接三牌楼路,过复兴东路南下,过蓬莱路再接凝和路. 望云路39号 望云路艾家弄 艾家 ...

  • 乔家路的故事 | 14中国集邮团体创始人叶颂蕃住在俞家弄里

    俞家弄107号是著名中国集邮家叶颂蕃的祖居,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该宅院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叶.叶颂蕃的曾孙一直居住到2019年征收动迁后才搬走.叶垂青先生特地从家中将其曾祖父叶颂蕃的一些遗物, ...

  • 乔家路的故事 | 15“乔家栅食府”的发源地与乔家的栅栏

    自从"乔家栅"创立后,该店的店名不断发生变化,在叫法上也有所不同,有叫"永茂昌"的,有叫"乔家栅汤团店""乔家栅饭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