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工作为什么带给你痛苦?3个故事告诉你问题其实出在这里

与其说庄子所肯定的是技艺,不如说庄子是在化解执着。
——傅佩荣

人若要练成特殊技艺,非下苦功夫不可。

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无不经历一番严格的训练过程。

美国有一位田径女将,获得两枚奥运金牌之后,突然改打高尔夫球。两年之后,又获得全美女子高尔夫球赛冠军。

记者们纷纷推崇她是“运动天才”。

她却回应说:“我不是什么天才。决定改打高尔夫以后,我每天练习挥杆一千多次,直到双手发抖,抓不住球杆为止。”

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庄子就曾经写到几段类似的故事。

1

身怀绝技的老者

《庄子·达生》篇里讲到一个“承蜩丈人”的故事: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容易得像捡东西一样。
 
孔子说:“您的技巧真高明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我在竹竿上累放两颗弹丸,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不会掉下来,这样去粘蝉就很少失手了;
 
如果练到放三个弹丸也掉不下来,那么粘蝉失误的概率也就是十分之一了;
 
如果再继续练习到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粘蝉就好像捡东西一样了。
 
我站稳身体,好像一个竖立的木桩;我举起手臂,如同枯槁的树枝。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所察觉的只有蝉翼。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翼,这样怎么会粘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2

技巧还是道术?

另一则类似的寓言,是在《庄子·知北游》篇中:

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做腰带带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他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
 
大司马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术?”
 
他说:“我有持守的原则。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
 
我用心于此,是因为我不用心于别的东西,才能专于此用,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这位“捶钩者”的秘诀是十个字:“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这与承蜩丈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一位只见蝉翼,一位只察带钩,结果都成了庄子笔下的传奇人物,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技艺。

从庄子这两则故事里面,我们得到什么启发呢?

与其说庄子所肯定的是技艺,不如说庄子是在化解执着。

3

觉悟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样说?

两则寓言都在说,要精通一门技艺,必须专注到忽视其他万物的程度。

但关键一点在于,“捶钩者”最后提及“无所不用心的人”(即无所用心的人);

就是要提醒我们对自己专长的技艺也须一并忽视、化解,如果依然有所执,则难以达到逍遥的境界。

同样,“承蜩丈人”所要表现的也不是特殊技艺,而是道家关于身心修练的观点。

这种修练的目的是要让人对于规矩“先接受再超越”,由此领悟一种自得其乐的意境。

换言之,道家的觉悟不是靠心念一转就成功的,而是必须老老实实做足功夫的。

4

身心修炼的路径

那么问题来了:道家身心修炼的功夫,要如何去做呢?

《庄子·达生》篇里还有一则故事,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这种修练的过程:

梓庆削木做挂钟鼓的架子,做成以后,见到的人都惊讶不已,好像那是鬼神所为。
 
鲁侯特地召见梓庆,问道:“你是靠什么秘诀做成的?”
 
梓庆说:“我是一个工匠,哪有什么秘诀?虽然如此,还是有一点可说。我在准备做钟架之前,从来不敢损耗力气,一定要靠斋戒来平静内心。”


古人谈到斋戒,往往是为了准备祭祀活动。

譬如,孔子平生最谨慎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庄子大概是首先倡议用斋戒来平静内心,进而从事工艺创作的人了。

梓庆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谈到三个步骤:

第一,斋戒三天,不敢存想奖赏爵禄。

第二,斋戒五天,不敢存想毁誉巧拙。

第三,斋戒七天,往往忘了自己还有身体四肢。

这是由外到内的修行,层层化解工作本身以外的考虑。

5

从执着走向超越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梓庆接着说:

“这个时候,不再想到是为朝廷做事,只专注于技巧,而让外来的顾虑消失。
然后深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自然本性。遇到形态适当的,好像看到现成的钟架,这才动手加工。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什么都不做。
这是以自然去配合自然,我做出的器物被别人认为是鬼神所为,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这段心得的关键是“以天合天”,用自然去配合自然。

因此,梓庆斋戒的目的很清楚:

要让自己排除各种现实的念头之后,回归自然的状态。不如此不足以专注于这项工作本身的要求。

换言之,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成果,而是工作本身即是目的。

有些运动员在获得奖牌之后,往往反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这是因为他长期以来都把“运动”当成手段或工具,目的是奖牌。一旦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也变得无趣而可厌了。

人生不也是一样吗?在得到从小所追求的目标之后,不也同样感觉格外空虚吗?

庄子笔下每一位具有卓越技艺的人,都展示出一种人生特色,就是:乐在其中。

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为乐,因为工作本身即是目的。

能在工作中自得其乐的人,往往在别人眼中就会显示一种美感。

我们不妨学习这种智慧:

不必太过计较工作的外在价值,肯定每一项工作都可以成就生命的特殊意义,因而都值得我们珍惜。

从执着走向超越,人生才有真正的快乐,才有望达到逍遥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