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堂(3)】明·乔应甲对联作品赏析

【公益讲堂(3)】明

·

乔应甲对联作品赏析

主讲:三少爷的微笑

乔应甲(1559—1627),字汝儁,号儆我,民间尊称乔阁老。山西省临猗县张嵩村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北襄阴府推官、四川道监察御史、淮阳巡按、浙江道监察御史、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等职。位至朝廷二品大员,最高监察大臣。据说其作品《半九亭集》的对联有四五千副之多,其语言风格在于“清言小品与对联”之间的整合。在网上见有“选编”版本收了454副,不及十分之一。下面几联作品都是从选编版本里选的,赏析和口味看个人感觉。

1.

他山有石能攻玉;

众口铄金莫傲人。

赏析: 此一联属于摘句对。上句出自宋. 邵雍《书事吟》。其原诗文如下:“他山有石能攻玉,玉未全成老已催。有限光阴随事去,无涯衰朽逐人来。陶镕情性诗千首,燮理筋骸酒一杯。六十六年无事日,心源方始似昭回。”而宋的这句又是出处来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句一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另一版本语出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上联的意思是说以他人之长,可以治自己之短。下联的意思是说舆论的力量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但不是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整联其实说的是治学道理,对仗属巧,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格言联。个人觉得此联很有意思,是因为现在研究联者《半九亭集》的许多学者,对联者的历史对联地位的推崇有些急躁,有说其为“联仙”,有说其为“中华联圣”,更有把联者的出身地说成“中国楹联发源地”。我觉得都可以慢慢地具体研究消化,才能真正最后确定联者在中国楹联史上的楹联地位和学术价值。或者说联者在四百多年前,就以此联来教育我们现在治学研究需要谨慎认真,似有先见之明似的。

2.

当檐竹色溪边绿;

隔岸荷花镜里香。

赏析:联语言诗情画意,运用移觉的艺术修辞,写出了自然的清新美丽,颇有刘禹锡竹枝词的意境。当然,也注意到作者此联是脱胎化自李白的诗句:“竹色下溪绿,荷花镜里香”。并在其他部分对联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化句对联作品,觉得联者有意识对联创作中,也借鉴了诗家的借树开花之法,为我们现在提供了创作思路的先例。

3.

承家自是丈夫事;

开国羞为聚敛臣。

赏析:从政格言联,此联可见其清廉志向。

4.

一丘自适抽身易;

四海为名致政难。

赏析:此联可见其看透官场的从容心态。

5.

闭门守己宁为陋;

却步让人不是痴。

赏析:此联可见其修身处世之道,固守自我,谦让与人。

6.

千江有水千江映;

万里无云万里明。

赏析:当代版本的题风景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应是从此联脱化而出。

7.

松鹤盈庭,十筹海屋能延客;

兵戈满眼,三箭天山可破胡。

赏析:此联充满想象力与豪情壮志,是为气势作联。

8.

三径未荒,鹿眠芳草窥春信;

重门静掩,雉雊黄花助醉吟。

赏析:此联上比尤其优雅,描写鹿的神态极为出色,充满生活情趣。

9.

抱膝亭中,非吟对句浑无虑;

游心物外,不动棋声只是眠。

赏析:在小小亭子中,吟对是种乐趣,也是种创作,从抱字可看出其专注思考,见联者的有意识楹联创作思想,这是对考证联者对联历史地位的一个参考。下联“方寸与太虚齐空”, 接过庄子“游心”的思想予以发挥,开拓出一个超越的心境。“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不动棋声只是眠”,颇动人心,多么隐逸。话外一提,联者的作品中多有类似此联的四七句式田园山水修身作品,此联可做联引子。

10.

鸡肋宦情,直欲衣冠同古朴;

羊肠世路,肯教踪迹溷尘嚣。

赏析:鸡肋对羊肠,对仗精巧。溷乃混字的异形字。整联有消极的避世思想,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懂得明哲保身。

11.

久谢尘氛,交游不作尺书问;

放情山水,去住恁从孤艇横。

赏析:上联自有“知君苦思缘诗瘦, 太向交游万事慵。”的向往,需要轻松,表达了作者的放况心态,不在书中作鸿儒,而是到大自然的山水中去锻炼。下联承转自然,表达了类似“纵艇千里凌波去,雨烟侍我”的惬意与高标。整联颇见性情,读来沉着痛快。

12.

一条竹杖随身,收拾尽燕云楚水;

半幅花笺入手,剪裁就腊雪春冰。

赏析:携拄杖而行咏叹,谁造苍苍,我笑凉凉,一片燕云,一江楚水。铺花笺而剪诗行,红颜朵朵,巧心处处,腊雪融了,春冰碎了。从大气的气概到温柔的情怀,可以看出性灵与才情,入味入心。可惜的是此副作品乃摘选而入,出自<醉古堂剑扫> 卷五 素 (2).我们注意到了联者的许多作品都带有清言小品的味道,所以有些作品从其他书摘选而入,也是搜集之举吧。

13.

自鉴自修,宁教白屋垂青史;

知休知足,莫使青山笑白头。

赏析:读此联,见识了早期的对联异位对仗,见白、青二字在句中的使用。以下六联:

竹径深开,隔窗白雾乘虚住;

萝屏短结,卷幔青山入望频。

柳绿桃红,聚花饲雀成佳趣;

柴门陋巷,把酒谈心需至人。

架有诗书,欣从黄卷窥今古;

门无车马,静兴青山作主宾。

花气薰人,白社可无陶令酒;

春光满眼,青门堪种邵平瓜。

径竹当檐,静里不言心自适;

荷花绕座,兴来沽酒趣偏长。

卜舍藏书,两行茶豆编篱密;

诛茅建屋,一架葡萄引蔓长。

品读此六联,足见作者的高雅,风逸,古朴,颇有东篱陶渊明的神采风度。

14.

场圃筑前,四不出,六宜休,长伴云山作主;

果园树后,煮青茶,携村酒,暂邀风月为宾。

15.

结宇东郊,书千卷,竹千竿,游息藏休终老;

督耕南亩,行者歌,坐者乐,春秋冬夏忘归。

16.

浮名身外不须说,水中凫,仗下马,金章朱绂非吾有;

佳景目前且共看,饮八斗,醉二参,鹌笑鹏飞聊自舒。

赏析:读以上三联,发现对仗处,如“四不出,六宜休”对“煮青茶,携村酒”,“书千卷,竹千竿”对“行者歌,坐者乐”,“水中凫,仗下马”对“饮八斗,醉二参”,三处都是用了句内对仗的手法,由此也为我们现在创作对联大量使用句内自对提供了借鉴。

17.

洞中石几藤床,看飞烟驰雾满乾坤,堪供我北窗一枕;

檐外竹林松径,听鹤唳琴鸣随杖履,不羡他南面百城。

赏析:可见山居隐逸情怀,正如“野笋山蔬,高卧不须悉酒友;竹床藤枕,畅怀何必慕仙家。”

18.

坐对南山,环茂树,俯清流,更得此君不信;

樽开北海,饮良朋,话衷曲,何妨日暮言归。

赏析:上联“悠然会真趣,得酒辄自倾。泉至竟忘言,坐对南山青”, 句忆南山,宾同北海,下联选择的承转对象得体。上下结尾对仗应是句中自对,整联的句脚平仄安排:平,仄,平,仄;仄,平,仄,平。读来不停滞,故以为这是对现在马蹄韵的一种启示。此联更有清言小品的意境,让人心灵复古,不禁向往,信步逍遥,随缘放旷。

19.

窗外数竿君子竹,柯叶常青,独得山中雅趣;

庭前一丛隐者花,芬芳不散,愿与野客平分。

赏析:上联给人谦谦君子的意味,表露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隐者情怀,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站立在窗前,也许手中端着酒杯,没有那种“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的消极,而是“何于竹下比青衫”的隐逸。下联隐者花说明了诗人的中正心态,芬芳不散,既没有放大幽香,也没有缩小细腻,而是与来的朋友共同分享。整联自得山居真谛,格调淡雅大方,我心欣然向往之,乐哉乐也。

20.

人情亲切三杯酒,何必说北走胡,南适越,请来入座;

世事分明一局棋,夸什么当头炮,巡河车,且看散场。

赏析:人情亲切三杯酒,世事分明一局棋,这种格言的对仗从古到今都适合,且意味深刻。三杯酒,还堪乐。一局棋,尤难著。难得此联又有《菜根谭》清言小品中------“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类似的句影。但相互比较,意境有转变了。再次说明了联者在对联创作中的有意识性。

21.

笑范蠡浮生碌碌,南山南,北山北,屏石伴云,不使世人知住处;

羡渊明遁世飘飘,觉今是,悟昨非,巾车野服,早寻荒径净初心。

赏析:“寻真不管闲中事,采拙应知物外心”,联者的另一联正好可以当作此联的注解。运用典故的工稳对仗,潇洒如行云流水的心情抒发,兴逐时来芳草中,散履闲行,野鸟忘饥来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或许如此才可以体会联者“脚跟立定,万事浮云过大虚”的放旷胸怀。

22.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贴、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赏析:此联现在看来真眼熟,当时的脑子第一反应是清邓石如写的一副类似名作,是否受到联者的影响从此联化出,有多位学者论证举例之,版本不一,也有举证联者此副作品的沧海日等等罗列是出自<醉古堂剑扫>一书。可以肯定的是邓石如写的这副传世作品,要么是受联者此联的影响,要么也是看书摘出而得。整联见作者的逍遥放旷,胸襟广阔。它的出现不在于联意如何了,更大意义在于对一副传世名联的考证有巨大影响。

从以上《半九亭集》的一些作品赏析,可以看出乔应甲的对联创作艺术的一些特点:

1. 具有明显的清言小品的语言味道,无论是其作品分类与语言风格,并在有意识的对联创作中,借树开花手法运用的好,突破了清言小品的文学体裁。

2. 田园山水抒情类作品,是其代表之作品,主要是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作者还具有逍遥放旷的文学气质与个性。

3. 其对联作品中的声律运用已经很娴熟,为现在平仄杆理论模式和马蹄韵理论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4. 七言作品与十一言作品,是其写的更多对联格式。尤其是四七句式的运用,可以说是娴熟,可以看做是从清言小品句式到对联句式的成功转变。

5. 其长联作品不多,但格律安排与句式安排,还有文学欣赏性,都很好的反映了作者对联艺术高超水平,尤其是沧海日一联的影响,对于论证清代邓石如写的同类作品有很大学术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