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结构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

结构化思维具备结构和逻辑两个特性,因此,我们在搭建结构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搭建方式,都需要符合归纳和演绎的推导过程,保证逻辑的严谨性、严密性。

一般来说,搭建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法,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法。

一、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即提出主题做分解,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先提出主题,明确中心思想;再搭建起框架,用论点进行支撑;最后用论据来充实框架,做到论据翔实。

自上而下法适用于已经明确主题的情况,在明确主题之后,再构思内容。明确主题就是明确结论的具体状态。

自上而下法主要分三步进行,下面以写竞聘演讲稿为例来说明。

第一步,明确表达的主题。竞聘演讲稿的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竞聘某个单位的某个岗位。

第二步,为主题搭建框架,寻找论点。想要说服对方选择自己,必须向对方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展示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介绍自己必须站在对方想要了解你的角度去考虑。想一想对方最终想录用什么样的人,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成绩,做过一些什么项目,获得了哪些奖项。然后分析自己的竞聘优势,包括自己掌握了哪些技能,拥有哪些能力,有哪方面的特长等。

最后谈一下自己如果竞聘成功后的工作设想,计划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这样我们的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第三步,为框架填充翔实的论据,支撑框架。哪些证据能证明我们的工作业绩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列举出相应的证据,用这些证据来支撑起框架。

用自上而下法搭建结构,必须体现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四项原则。

结论先行,就是先提出主题和结论。结论要具体,尽可能用数据和事实性的描述阐述清楚事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只提一个笼统的、抽象的概念。

以上统下,就是要做到框架能支撑主题或结论,充实框架的论点和论据能支撑起框架。

归类分组,就是框架之间要做到不重不漏,充实框架的论点、论据也要做到不重不漏。

逻辑递进,就是所有的框架、论点、论据,其摆放的顺序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必须逻辑清楚。

通过多阅读、多学习、多了解信息,不断学会和掌握各种思维框架,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二、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法即概括总结做聚合。我们想做一件事,但不知道如何开始去做,该怎么办?这时就要用到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法就是先把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罗列出来,并对所有罗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然后运用归纳法对信息进行按组总结,根据归类整理的内容,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最终做出选择。

自下而上法分三个步骤进行实施:

第一步:罗列要点,就是把与主题相关的所有要点和信息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

第二步:归类分组,把属性相同、维度相同的要点进行分组,然后归纳。对一些句式很长、信息量很复杂的情况,可以先简化信息,把长句式总结归纳成一个词组或者短句式,再进行归类分组。

第三步: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并对照现实进行总结。

三、检查结构

结构搭建好之后,并不能马上使用,还需要经过仔细地检查,确定所搭建的结构能够经得起探究和推敲。未经审视的结构都经不起推敲,只有经过检查,才可以搭建一个经得起探究和推敲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金字塔结构的4个原则来检查这个结构是否符合要求,包括:结构是否清晰明确?论据能否支撑论点,论点能否支撑结论?归类分组是否符合MECE原则?排序是否符合逻辑?

如果能够符合这些要求,就证明这个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通过不断检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表达更加有理有据。

四、表达顺序

结构化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搭建系统而有序的逻辑思维框架。在结构化思考时,结论要放在金字塔顶端;而在表达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结论先行。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结论先行。

1.对于内容复杂、信息量大、逻辑关系复杂的表达形式,采用结论先行,可以帮助大脑理解和消化信息,省去逐句推理的麻烦。

2.对于表达内容符合对方预期,可以先把对方想要的好消息放在前面告诉对方,让对方心情愉悦,即使接下来有些信息对方不太满意,在好心情的感染下也会愉快地接受。

3.如果对方逻辑思维清晰,喜欢直接表达,就可以直接利落地表达,不绕弯子,直指核心问题。

而有些情况则可以把结论放在后面,即结论后行。比如:对于那些论据较少,对方能够直接从一两个论据里准确得出结论;需要刻意营造神秘感;结论与对方的期望不符,想通过论据说服,层层推导,最后得出结论。

结构化思维有多种运用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灵活变通,只需符合系统且有序的本质就可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