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的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不仅仅得颈椎病,长期伏案的白领、职员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慢慢要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被人称作养生治病的大夫,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
其实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针灸治疗痛症七字歌诀:
颞颌关节手三里 、腕痛太溪肘阴陵
肩刺条口中渚颈 、手麻后溪透劳宫
背痛内环腰印上 、髋求合谷跟大陵
肋间丘墟膝曲池 、踝痛合谷泻无踪
头痛前针中脘穴 、后寻至阴偏太冲
胃痛中脘胆胆囊 、急腹三里肾精灵
上牙下关下合谷 、咽痛廉泉目光明
臀针奇穴向腋窝 、网球肘泻冲阳轻
痛经十七椎下刺 、口疮玉枕不留情
乳痛肩井痔支沟 、休厥失语刺人中
扁桃体炎二商血 、心胸内关加膻中
▌1.颞颌关节手三里
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
▌2.腕痛太溪肘阴陵
(1)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
(2)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
▌3.肩刺条口中渚颈
(1)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
(2)颈部疼痛,针刺中渚:
▌4.手麻后溪透劳宫
(1)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
(2)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
▌5.背痛内环腰印上
此句涉及两个穴位,内环穴、印上穴。现在的针灸书上基本上见不到这两个穴位,有说印上穴为印堂穴上一寸,又有说印上穴即是人中穴。无从考究,故不解释。
▌6.髋求合谷跟大陵
(1)虎口,合谷穴:
(2)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
▌7.肋间丘墟膝曲池
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
▌8.踝痛合谷泻无踪
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和第一条同,上下交叉取穴。
▌9.头痛前针中脘穴
前额头痛,针刺中脘穴:
▌10.后寻至阴偏太冲
(1)后脑头痛,针刺至阴穴:
(2)偏头痛,针刺太冲穴:
▌11.胃痛中脘胆胆囊
(1)胃痛,针刺中脘:
(2)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
▌12.急腹三里肾精灵
(1)腹痛,针刺足三里:
(2)肾绞痛,针刺精灵穴
▌13.上牙下关下合谷
(1)上牙痛,针刺下关穴
(2)下牙痛,针刺合谷穴:
▌14.咽痛廉泉目光明
(1)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
(2)眼睛痛,针刺光明穴:
▌15.臀针奇穴向腋窝
奇穴,一般指经外奇穴,此句不知所指,故不解释。
▌16.网球肘泻冲阳轻
网球肘痛,刺冲阳穴:
▌17.痛经十七椎下刺
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
▌18.口疮玉枕不留情
口疮,针刺玉枕穴:
▌19.乳痛肩井痔支沟
(1)乳房痛,针刺肩井穴:
(2)痔疮痛,针刺支沟穴:
▌20.休厥失语刺人中
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
▌21.扁桃体炎二商血
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
▌22.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
(1)内关:
(2)胸部疼痛,取穴内关、膻中,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
医者以指甲重掐小儿穴位,以代替针刺治疗疾病,谓之“指针”。
小儿肌肤柔嫩,穴位浅显,虽仅掐之以爪,亦已足够刺激量,虽不用针而病自去也。余临诊间未尝用此法,然曾目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见,故余记忆甚深。
六十年代后期,已忘为何年,余方行医之初,夏月去故乡探望长辈,某日中午赤日炎炎,铄石流金,余正闲坐屋前树荫下休息,邻家一男孩,约七八岁,赤膊跣足,行走于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双目上翻。
余意识此为热极而惊风急起。然未经历,身边又无针具,竟不知所措。其父闻讯,忙将患儿抱至树荫下,其母在侧以扇降温,并遣一青年速往邻村请一“掐惊”之人。少顷,来一农妇,年约三十余,有掐惊之特技,故远近闻名,有病必请。
余欲得其治法,紧随其后细加观察,见其两手拇食两指,各捏起患儿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约二分钟,患儿四肢已不抽搐,两目上视亦解。嘱多饮冷开水,莫再受热,不受谢仪而去。
现此儿已及壮年,后亦未闻因惊而有他故。余所见之法极简,竟有如此大效,倘非亲临,孰能信之!而所贵者乃农妇也,作善不受人谢,其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脱俗矣。
气海与膻中,同属于任脉经穴,皆具有调气作用,然其位置有上下之别,联系的脏腑经络有异,故其主治重点不尽相同,本文就其应用作如下比较:
作用比较气海,又名脖胶、下育。位在腹中线上,脐下一寸五分。《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下肾间动气即原气,气海穴所在为元气所生发,故《铜人》言之为“生气之海”,而“有病皆生于气”,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气密切相关,气海与关元相近,具有增强元气,总调下焦气机的作用,故对治疗因脏腑虚惫、真气不足和下焦气机失畅所致之小腹冷痛,遗尿,阳萎、崩中带下及四肢乏力等一切气虚之证皆具良效,正如《胜玉歌》所云:“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膻中,又名上气海。位在胸骨中线上,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灵枢·五味》篇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难经》将其列为八会穴之一,名曰气会。因其位近心肺,故可用以调上焦之气,具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主要治疗咳喘、呕逆、心胸痹痛之实证。《行针指要歌》概言之曰:“或针气,擅中一穴分明记。”
气海、膻中,同属调气之穴,因其位置不同,调气作用亦各有侧重。气海位居下焦,两肾之间,为原气生发之处,能总调一身阴阳之气,适应症很广,但更擅调下焦肝肾之气。在具体使用上,可根据不同病症和累及的脏腑经脉进行配穴处方。如肝郁气滞型痛经可与太冲同用,疏调肝气;膀胱气化不力的尿潴留则可与曲泉为伍,益下元利水道。而膻中的调气作用则远不如气海,但也有其所专,临床以调上焦心肺之气为主。如支气管哮喘,虚证可配气海、足三里,以固其本;实证则配尺泽与合谷,宣利肺气;由于心气不足而致的胸痹,往往配伍内关、神关,常可取得明显疗效。当然,这两个穴位的临床具体应用远不止此。
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之要穴,为四总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胃经之下合穴。其定位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之上。其解剖部位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1]。具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镇痛退热、醒神开窍之功。既能补虚,又能泻实;既能清热,又能温寒;还为重要保健要穴之一。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系统地、全面地记载了其主治范围: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痠痛,目不明,产妇血晕。《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现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浅析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1腹痛
例:黄某,女,39岁。1998年6月25日就诊。患者于当日中午突感右下腹剧痛难忍,且痛引右侧腰背,伴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取单侧足三里穴,给予阿托品注射液0.3mg穴位注射。15分钟后,疼痛缓解;30分钟后,疼痛消失。追访,次日,大便通,小便调。作B超检查提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按:腹痛系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腹痛多因寒积、热郁、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因素,使腹内脏腑、经脉受损,脏腑气机不畅,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古人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上法以“通”为用。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如《医学传真》曰:“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四总穴歌》记载:“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合治内府”,具有疏通经络,镇痛退热,调理胃肠等作用;阿托品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解除平滑肌痉挛之功。针药合用,起到了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之效。
2胃痛
例:田某某,男,45岁。胃痛7年,伴肠鸣、便秘、不能多食、身体瘦弱、口不渴,睡眠一般。诊见面色萎黄,体瘦,舌质红、苔白,脉缓。腹平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明显。钡餐透视:胃下极在两髂嵴边线下10cm处。证属中气不足,脾胃阳虚,治以补益胃气为主,兼以健脾。处方:足三里、中脘、公孙、天枢。治疗经过:足三里直刺1.0~1.5寸,中脘、公孙、天枢均直刺0.8~1.2寸,用补法。当针足三里行驭气调经之法时,患者自觉有麻木感沿腿外前线向上传导,渐达胃脘,此时患者上腹部有震颤之状。针后症状明显减轻。针7次后,钡透胃下极上升6cm。患者自觉无异常症状[2]。
按:该患者因体质素虚,胃痛多年,脾胃受损,中气不足,无力升举胃体而导致胃下垂。治以补益中气,调理脾胃。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下合穴,是治胃腑病之要穴,故取其为主穴,以补益胃气,导滞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气的所聚,可以健运中焦,调理气机;公孙为足太阴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可健脾和胃而止痛;天枢为大肠经募穴,以疏调大肠,理气行滞而止痛。诸穴相配,使胃气得补,胃痛得止。
3呕吐
例:邢某某,女,41岁。素有胃痛史已历3年余,1个月前因情怀不畅而胃痛加重,呕吐频作,曾经钡餐X线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经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随来本室要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呕吐不消化食物,嗳气频频,脘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证属肝气犯胃,气逆作呕,治当疏肝和胃止呕。取太冲、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约15分钟后,呕吐、嗳气停止。针刺2次,脘腹胀痛、呕吐明显减轻。经治6次后,呕吐已止,诸症渐除,共针10次,诸症消失而告痊愈[3]。
按:该患者因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原穴,与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下合穴阳陵泉相配,以疏肝利胆、理气止呕;取胃之募穴中脘,配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以疏调气机、和胃降逆;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通于阴维脉,取其和胃止呕。诸穴相配,能升降有序而止呕吐。
4泄泻
例:张某某,男,21岁,学生。患者于2006年9月3日下午在校外进餐后,于夜间突然发生腹痛腹胀,上吐下泻。经校医务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给予中西药配合治疗,症状略减,但未能得到彻底根治,仍然经常腹胀、腹痛,口淡乏味,纳食渐减,大便稀溏,每日5次以上,苔白腻,脉濡缓。治以健脾和胃,利湿止泻。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穴,施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针刺2次后,腹胀、腹痛明显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每日3~4次。继用上述穴位和方法,连续治疗3次后,腹胀、腹痛消失,精神、食欲正常,大便每日2次,已成形。1周后随访,大便正常。
按:患者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致泄泻。治以健脾利湿,疏调肠胃。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所汇聚,取之以调理大肠传导功能;足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可健脾助运,通调胃腑气机;由于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取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以疏调脾经经气,健脾利湿。诸穴相配,使脾胃得健,湿浊得化而大便转实。
5眩晕
头晕目眩间断发作5年。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近一周来,患者因心情不悦,感觉头胀头痛,眩晕耳鸣,面赤,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查BP:180/110mmHg。取百会、三阴交、涌泉、足三里、太冲穴,毫针直刺,百会、足三里、太冲用泻法,三阴交、涌泉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一个疗程。针约3个疗程后,患者以上诸症递减,血压亦恢复正常。
按:患者年过半百,肝肾渐亏。此属肾虚肝旺,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复因情志不遂而致眩晕发作。百会为三阳五会,泻之以清诸阳之热,平肝阳之上逆;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涌泉为肾经之井穴,二穴补之以滋补肾水而涵养肝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穴,依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取太冲可疏肝理气,平肝潜阳。诸穴合用,肝肾得补,阳亢得平,眩晕得止。
6结语
足三里穴,系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下合穴;既能补虚,又能泻实;既能清热,又能温寒;既能降压,又能升压;为胃肠病之要穴,调气血之主穴,降血压之良穴,保健之常穴。在临床中,足三里穴既可单用,也可与它穴配伍应用,对胃肠病疗效尤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