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有什么特点?
「本文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一
前几周,和软件部署的一个同事沟通现场问题了解到,由于设计原因,软件在现场涉及到用计划任务进行第三方数据上传时,有时候会断掉。各个环节都知道这个问题点,但因手头上有其他事情,所以最后经过讨论,开发人员给出先打一个补丁这样的解决方案——加入一个定时重启任务脚本。
还有一件事情,在和软件开发人员一起梳理软件功能的时候,发现之前延续下来的软件有很多“无用”的功能点,谁也说不清这个模块的价值,也不知道当时是基于什么信息而开发。“反正之前就是这么设计的,所以这一版也就延续下来了,具体为什么这么做不是很清楚。”
最让我感到尴尬的是嵌入式,这个环节最麻烦,但问题也最多。因为既涉及硬件本身的处理,又涉及硬件和软件的互联互通,还有数据处理算法。每每想好了方向,但执行下来一次次被现实打脸。其实嵌入式开发的小伙是一个特别认真的小孩,但在产品思维养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那到底什么是产品思维呢?我之前看刘飞的《产品思维》、俞军老师的《产品方法论》,里面都提到,产品思维是一个系统,最重要的是对用户的认知,对需求的理解和分析,反观具体产品的设计当然也重要,但其实没前面两个内容关键。
当然,上面两本书是给产品经理看的,其要求和侧重点与对工程师的要求不同。但我发现自工作以来,身边厉害的工程师或多或少都具有很强的产品思维,有的甚至比专门的产品经理更懂用户和需求,他们总是力求弄懂产品从诞生到最终退市过程中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工程师最后都成了产品专家或者公司核心负责人。
三
那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有什么特点和普通工程师不一样呢?我试着列出几点,在此分享给大家。
1、谋定而后动
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不会只满足于执行,他们在拿到产品文档后会先思考,然后针对产品的使用场景积极地和产品经理沟通,如果产品文档描述不清楚或者有歧义,他们会提出挑战,如果他们有更好的设计思路,他们会提出来。
这个在日常工作中其实特别常见,比如一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是另外一种理解。有些工程师可能就稀里糊涂地按照字面的意思就去做了,不好的习惯是有时候已经想到了问题点,但懒得去求证。最后出问题的时候,要么说文档没写清楚,要么说自己理解错了。
当然这个锅首先应该是产品负责人来担,但很多工程师没有这个意识,这就把自己做成了工具。
2、主动沟通
关于沟通,大部分工程师其实不太擅长。但如果去观察,做得好的工程师都是能够进行主动沟通的那一类人。
他们会用逻辑代替技巧,会用详细的推理过程代替模模糊糊的论断。在自己不太确定的环节,可以先不给出明确的结论,一旦想得足够清楚了,会再次拿出真诚的态度去取得各个环节的信任。
我见过很多工程师,最后和其他部门形成了比较对立的情绪。总是觉得其他部门的同事不理解自己,说的问题对方也不理解,最后慢慢变得不沟通,一切事情都要求发邮件或者提供书面文件,这就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
3、关注产品在现场的应用
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会花时间去了解下公司对产品的定位,比如公司是怎么推广这款产品的?一年销售了多少?客户群大部分是怎样的?
最重要的,他们会主动地去跟进产品在现场的使用情况。比如自己负责的产品功能或模块,客户是如何反馈的?每一个提出的问题背后代表了客户什么样的心理诉求?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有一些工程师,他们会主动地去找问题点,主动地和现场负责人沟通。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被动的类型,有问题了我就改进,没人反馈也就算了。其实产品的改进很难说有终点,追求更好的产品体验对个人来说也不是毫无价值,代码的质量是一方面,产品的综合度量更加考验认知。
4、足够的好奇心
在我以前做产品的日子中,我碰到过一些工程师,对一切充满好奇。比如,为什么做这个而不做另外一款产品?产品的功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个地方竞争对手为什么做成这样而我们能不能独辟蹊径?
前一阵子碰到一个LED屏幕刷新的问题,在我把问题提出来后,大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各个问题点,经过和厂家沟通最后都认为是硬件故障。这时候我有点不甘心,潜意识告诉我找硬件问题可能是属于“懒政”,加上更换硬件耗费的成本比较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上位机负责人,提出了我的一些验证想法。
其实没抱太多希望,我同步联系了售后准备更换硬件。过了两天,负责人告诉我应该是找到问题原因了。他在反复对比之前的运行模式和新模式之后,发现代码运行之处有一个细微不同,他把这个地方改了之后,之前频繁出现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再复现。
5、解决难题的淡定与面对问题的不淡定
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技术,总会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难题。比如软件在现场崩了,性能跑不起来了,服务器挂了。在面对这些难题时,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总是很淡定,因为他们自己在设计之初就评估了可能,他们会淡定地看一下跟踪进程,检查一下日志,然后继续去做下一步的优化工作。
但如果是产品在现场出现了低级的错误,比如没有按照预想的去执行,某个功能或性能比预期差很多,不是客户想要的。他们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总是非常不淡定,他们会像排查Bug一样去找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根本原因,会反复和产品经理沟通确认需求以及新的实现方式。
四
在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我也是在反思自己。无论是作为产品负责人或者团队负责人,培养自身以及团队中每个工程师的产品思维,都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都是比较懒的。比如能通过一个临时方案解决的事情,我们就不愿再花时间去做深层的重构了。就像第一个案例一样,临时的办法也能用,或许就一直延续下去了。但这些其实都是“技术债”,看起来对当前无害,一旦交给公司其他人问题很可能会再来一遍。
再比如,很多工程师和我反馈,因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和其他部门沟通起来比较费劲。这样的问题迫使我思考,工程师内心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其实不怕问题,也不怕犯错误,他们最沮丧的是需求定不下来,刚做完的还没定型又必须改,反复几次他们就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了。
而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他们不会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其他人身上。他们会实际去关注产品在现场的使用情况,对于与预期不符的点会反过来和产品经理主动沟通、确认,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快速搭建一个原型,小范围地验证下效果,寻求进一步反馈然后再大面积地应用。
五
对于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来说,在接手一个项目或者某个功能模块时,一般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功能模块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产品经理提过来的方案可信吗?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
逻辑上是否有漏洞,能否应对现场一些特殊的场景?
是否可以通过快速搭建一个模型,然后针对需求先小范围沟通,以确定是否和设想的一样?
产品在现场应用得怎么样?和预期有什么不一样,我需要掌握和了解哪些数据来验证结果?
如果没达到预期目标,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能通过什么方法防止下一次的问题发生?
如果可以的话,能和客户面对面沟通一下他们的想法吗?
做为一名工程师,技术是本,但如果再加上产品思维,就比其他人多了一项征服世界的武器,离优秀也会越来越近,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