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美国大米进口引发传统粮食安全思维大讨论

7月19日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期间,中国质检总局与美国农业部代表签署了《关于美国输华大米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这标志着中美双方就美国大米输华的检验检疫要求达成了一致。

与此同时,我国稻米库存量超过一亿吨,成为玉米之后又一个面临去库存的主粮品种。

一方是进口,一方是去库存,谁也看不清中国的大米是不够吃还是吃不完。

翻阅资料我们发现一个可能会揭开这一谜底的答案:

在2016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指出,未来10年中国水稻面积稳中略减,单产有望稳步提高,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稻谷产量20899万吨,折合大米14355万吨,消费需求量为14801万吨——从报告中可以得到,未来10年,中国大米国内供应缺口将增长至500万吨以上。

长期以来,我们秉承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各级储备的建立尚在其次,各种粮食作物品种的研发、种植以及各项政策的支持等均集中在产量方面,这才有了国内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再满足吃得饱,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如何才能吃得好。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内连年增产的同时,在高品质和一些特殊原粮方面我们不得不进口,与此同时,也造成部分低质量粮食保管在国家粮库中,而农民种植的粮食作物因品质不高,粮油加工企业也多数不愿高价收购。

曾有人开玩笑的称,如果加上保管费、资金利息、仓储物流费等,我们的大米价格可能比日本大米价格还高——但就是这么高价格的大米却卖不出去!

数据显示,7月21日最低收购价稻谷(2013年)交易成交率仅有2.7%。

综合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粮食发展究竟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还是“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个选择题。


版权声明:每日粮油(ID:MyMedia9)所发布的文章,凡是未标注作者来源的文章均为原创稿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