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这才是用尽全力的绝望
撰文丨郑 文
编辑丨奈 奈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何以为家》描述的是血淋淋的现实。
导演娜丁・拉巴基非常理想主义,她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不能马上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引发话题和争议,让人们去思考。她用电影作为“武器”,在社会的阴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灯,让这些光线,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一堆狗屎
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今年五一档的票房,虽然以15.09亿元创下了历年之最,但在为大盘贡献了近八成的《复联4》的强势碾压之下,国产片还是集体阵亡,反而是黎巴嫩的文艺电影《何以为家》成为最大一匹黑马,迄今已收获1.99亿票房,且后劲十足,猫眼预测总票房或可超3亿。
虽然该片的导演和演员对中国观众来讲完全陌生,但《何以为家》绝不是无名之辈,该片斩获了2018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获得2019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双提名。影片的豆瓣评分为8.9分,猫眼和淘票票评分为9.4分和9.1分,口碑在同档期影片中名列第一。
去年在戛纳与它齐名的《小偷家族》虽好评不断,但在我国的票房依旧没有打破文艺片的魔咒,止步于“亿”元门槛,而《何以为家》基本可以锁定为我国戛纳系票房最高的外语片。
《何以为家》以战火连天,社会结构紊乱的黎巴嫩为背景,讲述了12岁男孩赞恩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艰难历程,他状告父母让其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从未尽到作为监护人的养育之恩。除了被欺凌之外,这个幼小的孩子从未有过正式身份,穿干净衣服,头发有人打理,可以吃个苹果,看一会电视的时光,居然是在少年监狱里。《何以为家》希望为所有缺乏教育、健康与爱的人们发出声音。
而这部电影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没有试图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提出来放在那里。没有强行煽情,也没有晦涩难懂。每一步都是宿命一样的选择,让你觉得被戳痛,却又无能为力。
价值官记者去看之前,以为会哭得很惨,全程确实愀心,但看完并没有哭,从彩蛋部分看,现实中的结局还算是光明的。记者最深的感触是:贫富差距不能决定你生孩子的资格,愿意付出多少责任才是。
这部电影没有给“表演”留以空间,
每个人都在做真实的自己
出生1974年的娜丁·拉巴基,在战火中度过童年和少女时代,和平重新来临后,她顺利进入大学,成为战后黎巴嫩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导演。迄今为止,自编自导自演了《焦糖》、《吾等何处去》、《何以为家》(饰演律师),仅三部电影就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2019年更受邀成为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的主席。
《何以为家》的制作时间超过五年,为了真实生动的反映黎巴嫩的社会现状,娜丁·拉巴基和她的制作团队花费近三年的时间,出没于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进行社会体验和街头调查。又经过六个月的拍摄和两年的后期制作,悉心打磨之下,才成就了这部匠心之作。
从拍摄方式上看,《何以为家》更像是一部故事结构完整的纪录片,它采用了顺拍的方式,也就是从剧本第一页开始,按照故事发展状态循序渐进。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是,出演该片的所有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他们的真实身份有难民、警察、法官。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真实,导演不想它在任何时刻给人虚假或伪装的感觉,因此她决定和正在经历这一切的人合作,让他们做自己,带着他们各自真实的经历,表现在由她构造的故事和环境里。她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个平台,让这些人表达自己,展现他们的斗争与困境。她说,“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想象和虚构他们的生活,所以这部电影没有给“表演”留以空间,每个人都在做真实的自己,事实上我才是整部电影虚构的部分。”
在进行了庞大的漫长的复杂的选角过程后,选角导演在街头发现了赞恩,他的真实生活和电影里完全吻合,因为营养不良,他个头偏小,已经12岁,看起来只有7岁。从没有上过学,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拼。因为长年混迹在街头,想方设法生存,他的性格非常顽强。
娜丁·拉巴基认为选对了赞恩是整部电影成功的关键,“赞恩的故事没有半点掺假,所以他并不是在演戏,而我们所做的引导就是,用很长时间让他敞开心扉,明白他所经历的一切会让他变得更强大,并让他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困境,或者督促我们寻找帮孩子们走出困境的方法。”
整个过程,导演认为最艰难的其实是后期剪辑的部分,500多个小时的样片,初版长达12个小时,再剪成2个小时,“直到现在我才能判断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因为在剪辑的时候,人离作品太近,没法判断应该把哪个场景剪掉,所以很困难,也很耗时。”
正如导演所期望的,《何此为家》的获奖,推动了此后一系列的变化:首先,赞恩和他的家人在联合国难民机构的帮助之下,移民到了挪威,这对于他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现在在上学,父母也在学习读书写字。事实上,电影里的所有孩子都被送去了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再在街上流浪。
营销的聚焦点
是“原生家庭”的普世情感
《何以为家》让世界的眼光注意到黎巴嫩电影,近几年,黎巴嫩电影一直在吸引更广泛的关注,2017年,齐德多戈尔的《羞辱》也曾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当然,《何以为家》的成功与它在中国的营销不无关系,电影的国内版权是由路画影视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拿下,营销平台是”阿里影业“及其旗下票务平台淘票票。
《何以为家》的中文译名贡献很大,原来的片名“迦百农”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出自于圣经故事,也是导演上学期间时常用到的一个词汇,她以此来形容“混乱“和”无序”,但中国观众对此是不熟悉的,翻译成“何以为家”,便将焦点锁定在 “原生家庭”的普世情感之上,再加上那句宣传语:“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更是直接戳中很多人的痛点。
在中国农村山区这样的偏僻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崇尚生育”的文化,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子多的家庭才有“面子”。但是很多家庭因为贫困、地域的局限性,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完整的教育,家庭自身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疏漏,导致有些孩子最终走上歧途。即使在一线城市,殷实的家庭在生下孩子后因为忙于做生意、疏于情感抚育和陪伴,最终酿成悲剧。2018年12月31日,衡南县三塘镇发生一起杀人案,13岁的少年罗某用锤子杀死父母后潜逃。此案发生不久前,湖南也发生12岁少年弑母案。这两个案件中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小缺乏父母的爱和陪伴,性格存在极端缺陷。
外国批片从确认引进到定档上映,时间周期一般较短。《何以为家》从正式引进,只有15天左右的宣传期,出于对获奖片的信心,宣发团队先是制定了全国200场超前点映的策略,这也是五一档唯一一部提前点映片。此后,导演徐峥、黄渤、文牧野,演员贾乃亮、陈数、谭卓、张静初、裴淳华(Rosamund Pike)等诚意推荐这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佳作。
而随着口碑发酵,系列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形成了病毒式扩散,更引发的“何以为家看哭了”的强烈共鸣,其中仅抖音24小时播放量超3000万,占据抖音热搜第一位。此后,电影口碑向更深度的社会话题、人文关照发展,引发了全民关于生而不养、珍惜当下等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品质电影的“下沉”和“破圈层”。
而这匹黑马的票房传奇仍在继续。
结语:
从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到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中国收获高票房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电影票仓的潜力很大。非本土、非好莱坞的片子,拿下日冠日亚竟很常见,这还真是全球独一份。中国人也确实是电影市场最好的观众,一点都不排外,有钱又包容,欣赏水平海纳百川。而价值官记者看好的下一个小爆款是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那就让我们上映时再见!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