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物理学界泰斗

《苏州日报》2021年07月03日 B01版

  蓝天云

  多年前,经南大朱红老师的介绍,有幸与冯端先生见过数面,并征集到他及其哥哥冯康院士的档案,它们成为苏州档案馆永久保管的珍贵档案。为了让更多的苏州人了解冯端,并宣传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我们还与苏州日报社联合采访了他,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口述资料。

  冯端先生一生在物理学领域辛勤耕耘,主攻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创建了国家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20年12月15日,冯端以98岁高龄离开人世,但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冯端星”依旧闪烁在天际。

  祖籍浙江绍兴的冯端一直以苏州人自居,各种表格上的籍贯登记均写着“苏州”两字,因为他1923年出生在苏州,苏州是他与兄姐一起成长的乐土。然而抗战烽火摧毁了无数家园与人们的梦想,冯端与家人一路辗转逃难,数次中断学业,来到重庆大后方。1942年,冯端凭其扎实的基础,以同等学历考取中央大学物理系,四年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冯端专注于教育与科研工作,这似乎注定他一辈子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结缘。

  上世纪50年代,冯端开始从事金属物理学的研究,确定将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中的“位错”结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了“浮区区熔法制备难熔金属单晶体”的课题,组织设计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备钼、钨、铌等单晶体。继而又进行“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位错的研究”,发展了位错观察技术,澄清了位错类型及组态,主持撰写了我国该方面第一本专著《金属物理》,取得了独创性成果。1966年,冯端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非拉等33个国家参加的单科国际学术会议——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与会代表。

  至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冯端一度离开讲坛,但他审时度势,抢抓复课机遇,于1974年将金属物理教研组改为晶体物理教研组,研究对象从金属转为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由此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晶体生长中缺陷的形成》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问世。他勇于创新,不断求索,开拓了一个个未知的世界:主攻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准位相匹配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培频增强效应等高水平科研成果;他转向“纳米材料”课题,与严东生院士共同出任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学”的首席科学家,有力推动了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研究进程。

  冯端文理兼修,痴迷诗词,创作、翻译了不少诗词。“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这是他翻译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黄昏》中的诗句,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与科学精神。

  1984年,冯端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领导,在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荣登榜首,他本人荣获“金牛奖”。冯端一生在科学园地辛勤耕耘,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99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980年,冯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改革开放后,冯端分期分批将年轻老师们送出国门,了解、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技术,他自豪地说:“我虽然没有出国留学,但是我创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了许多重大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还写了许多专著和科普读物。所以我感到很欣慰,无愧无憾。”确实,冯端无愧无憾,将毕生才学献给了科学与祖国。他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以及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亲自编写、主编的《金属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新论》《材料科学导论》等著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道器并重的治学方法,真诚热诚的处世方略,文理通融的深厚学养,正是先生成为一代宗师的基本条件”,南大校长蒋树声如是评价冯端。

  苏州是冯端深深眷恋的故土,他在《三元坊和草桥的岁月》一文中深情地回忆在苏州时期的学习与生活。2012年10月,已年届九旬的冯端在我们面前吟唱苏州市实验小学校歌:“沧浪亭北,故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斯人远去,歌声犹在我的耳旁回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