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十四五”,车载/无人机载大气监测方案突破传统手段瓶颈

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了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对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 “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相比2015年上升5.8%。
  • 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均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PM2.5、PM10、O3、SO2、NO2、CO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11.1%、6.8%、9.1%、11.1%、7.1%。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污染相对较重。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基本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和O3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 个别地区、个别时段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时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图:“灵嗅”V2与无人机实现深度集成

2021年,中国将正式迈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阶段。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注入新动力。当前围绕我国的污染问题,各级环保部门部署了网格化大气监测系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传统网格化大气监测系统大多采用固定式方式部署,在局部监管和定位城市污染源方面仍存在不足:
  • 高密度部署的网格化大气监测系统,意味着高昂的采购和维护成本,大面积推广受制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传统监测网络侧重于城市与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局部污染源监测则关注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侧重于监控预警、追踪定位具体污染排放。大量的违规排污尺度小且分布零散,依赖传统监测网络无法精准定位污染源。

  • 传统监测网络承担评价与考核功能;局部污染源则注重监测的时效性,数据获取的经济性和分析结果的实用性。

图:“灵嗅”V2与汽车实现高度集成

面临精细化的大气监测与治理需求,通过汽车、无人机搭载监测设备的移动监测模式应用将会更加普及。结合日益完善的固定式监测网络,构建“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监测设备“的体系监测模式,细化执法监管领域,进一步提升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是各地环保部门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
移动监测设备,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更大区域的监测覆盖,同时具备部署灵活等优势,在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精细化监测与治理过程中,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移动监测技术,仍面临着一些难题与挑战:
  • 数据可靠性:移动状态下,对监测设备的体积、重量、功耗、功率等要求更为严格;同时需要考虑进气方式、风速风向、气压、电磁干扰、温湿度变化、移动载具本身和集成方式等对监测过程的干扰。
  • 数据准确性:空气质量传感器本身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长期运行传感器监测设备会出现数据零点漂移,传感器受污染物交叉影响等作用下的数据失真。
  • 数据可用性和实用性:结合监管部门的业务需要,通过可视化技术即时呈现大气污染分布信息,快速锁定污染源。

图:“灵嗅”V2车载集成套件,可实现将任何车辆轻松转变成大气走航监测车

深圳市可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大气移动监测系统的研发与精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传统大气监测方式无法体现小范围内空气污染的分布特点及差异性的痛点,针对移动监测技术面临的难题,可飞科技旗下大气移动监测设备完成了持续更新和迭代。目前最新的移动监测设备“灵嗅”V2,是一款由专业便携式监测仪器可视化分析软件构成的监测系统,可以轻松搭载于无人机、汽车等各类移动载具,获取超细网格的空气污染空间分布信息。“灵嗅”V2在环境保护、工业泄露监测、船舶尾气监测、应急响应、科学研究等场景下应用愈发广泛与深入。

图:Sniffer4D“灵嗅”V2大气移动监测系统

2016年成立至今,可飞科技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了全球数百名用户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做出更有效的决策,业务触及全球6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用户遍布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未来,可飞仍将落地和推动,大气移动监测领域更多场景中的效率变革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