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理故事的启示(98)
活字印刷之祖毕升
北宋时期,雕刻印刷大为盛行。相传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却没有徒弟。那时毕升还是个小孩子,慕名前往拜师。“神刀王”看他年纪虽小,但聪明灵巧,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
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看揣摩。哪知毕升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之”字刻坏了。这样,整块木板就要报废。“神刀王”没有责备他,可毕升却寝食难安,一连好多天都为此事感到难过。同时他也想,是否可以改进木板雕刻,让它变得简单一些?此后,毕升一有空闲,就会考虑这件事。
一天,师傅让他到街上买菜。不觉经过刻制图章的摊前,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整块雕版了。
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块捏泥人的游戏,于是就用胶泥做成一个个的方块,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又向烧瓷的师傅请教,经过烧制后,字模变得硬了,而且非常灵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
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启示:
有关毕升的故事,我们可以讲给学生听。其实就是要告诉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多想一步”。如果当年的小毕升只是感到难过,向师傅赔礼道歉后就作罢,不再思考,那么活字印刷术就不会这么早出现。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怕出现问题,如何妥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马上去做
“不要往后拖延,把帽子扔过栅栏。”这是父亲在丹尼斯小时候常常教导他的话,意思是:当你面对一道难以翻越的栅栏并准备退缩时,先把帽子扔到栅栏的另一边,这样,你就不得不强迫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越过这道栅栏,而且不管你多么忙,你都会立即安排时间来做这件事。
丹尼斯的父亲出生在一个小镇。在20岁时,父亲离开了家庭来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当时他除了拥有一条小船外,一无所有。工作很难找,在跑了几天仍然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他想到了放弃,他想乘自己的小船再回到家乡去。但是,他知道,那样的话,不但不能够帮助家人,而且还要让家人为自己操心,于是他决定留下来。
为了能够维持生活,也为了断绝自己想回家的念头,他卖掉了自己的小船,用那一点点钱维持着自己艰难的生活。
不久后,丹尼斯的父亲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收入很微薄,但是他终于能够在城市里生存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有了富足的生活。而他给孩子的建议就是:对于一件早就应该去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马上动手去做。
启示: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放手一搏”和“留一条后路”是两种选择。实际上,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无论孩子怎样选择,都会尽力给孩子提供动力和庇护。故事中的父亲选择了“放手一搏”,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做他们想做的决定就可以了。
间歇闲余
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著名的钢琴家爱尔斯金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曾介绍自己运用时间的方法。以下就是他的亲述:
卡尔·华尔德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很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五分钟、五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不曾动笔,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
后来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我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把他的话实验起来。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有了不少字的稿子。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授工作虽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以让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启示:
善于利用时间,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上的一课。如今,很多孩子对时间缺少概念,不知道一个小时能做哪些事,甚至不知道今晚的作业应该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对于时间概念的混乱,让他们可以整晚拖延或是熬夜打游戏,只有成为时间的主人,善于将碎片的时间利用起来,才能拥有一个“更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