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也“洗稿”?杜牧的七律佳作《九日齐山登高》,苏轼几乎整篇照抄改为词《少年游·重阳》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宋朝是我国词文化发展的巅峰,一说到宋词,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辛弃疾、苏轼、李清照,虽然说宋朝时有无数优秀的词人,但是若是说能够代表整个宋词的词人,却还是要数他们几人。尤其是苏轼,苏轼有一首词,有人称这首词写完后”余词尽废“,这首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的诗词水平没人能质疑,一个优秀的作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些不知名的句子变成金子,让它们的名字流芳百世。
就像《滕王阁序》中的那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实际上是改自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是不是突然感觉“洗稿”这事儿,原来从古时候就有了。
别以为庾信的这句诗就是原创,其实他也是“洗”了另外一位小众诗人的作品:自刘勰的“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
虽然句式相似,但终究不能算抄袭。他们的句子都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与庾信的诗句相比,王勃句更加豁达、深远、朗朗上口,非常契合语境。
苏轼《少年游·重阳》,【檃栝词】中的名篇
宋朝时期的词,化用前人诗句更是多不胜数,有一种化用,尤为特别,后世将其称之为“檃栝体”。
(檃:yǐn)
许多文人,在创作的时候,将前人之句进行改编,从而获得与原作者思想上的共鸣,或是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叫做檃栝体。
饶宗颐说:“论者多谓此体始于东坡檃栝《归去来辞》。”也就是说,普遍认为这种檃栝词是苏轼开创的。
这个概念或许不甚清晰,我们从苏轼一首名篇来感受下檃栝词:
《少年游·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那种超凡脱俗的旷达,堪称千古名篇,后世读来,备受鼓舞。
苏轼所檃栝的原作,实是杜牧七律第一之诗作
不过,苏轼此《少年游》实是檃栝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几乎全篇照抄,试看杜牧全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此诗的大致含义,与苏轼的词是差不多的。
众所周知,杜牧生在中晚唐时期,彼时朝纲混乱,正直忠义者,往往受到排挤打击。
杜牧也是如此,一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抑郁难了。
他在扬州寄情酒色声乐,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名篇,但就他个人的遭遇来说,是令人惋惜的。
此诗通篇流畅自然,无雕琢之功,挥洒自如,同时结构紧密,对仗工整。劝慰的同时,暗合重阳佳节和季节时令;
在议论中,见诗意之优美,《唐诗笺注》认为这首诗通篇浑然豪迈,非常接近杜甫。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认为,这样优秀的诗,在杜甫之外,已经很少见了,堪称杜牧最好的一首七律。
对比原作,苏轼旷达更胜一筹,二首作品皆流传千古
对比一诗一词,苏轼虽然改动不多,但在杜牧的情感上,他的放旷更为通达。杜牧虽然有心放旷,并以齐景公的典故反讽,但他这种放旷之中,多了一种无奈和苦涩。
例如最后一联,“只如此”,体现了一种无法超脱、无能为力的颓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勉励自己及时行乐。
醉也是这种结果,不醉也是这种结果,怨与不怨,都无法改变,故而杜牧诗中多是“但将”、“不用”、“何必”这种转折连词,可视为自我劝慰的结果。
苏轼檃栝杜牧之诗,则去除了原作之中蕴含的无奈、悲愤。
例如最后苏轼将“只如此”改为“谁不老”,前者是无奈的抉择,而后者是及早的勘破,在勘破之后遇到郁闷之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闲庭信步。
并且词中的“年少”、“云桥”更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思想。在苏轼看来,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心若不消沉,暮年则是少年,暮气能化朝气,同时每一处都是绝美的风景,一座普通的山,亦是云峤仙山。
虽然表面看来,檃栝词不过是在前人的作品上略微改动,但是若非才高博学之人,只会做那点金成铁之事,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像此等能够同时留名千古的,非苏轼之才,难以为之!
不得不说,这位大文豪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曾经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触动很多现代人的心灵。如今的社会确实没有多少人能够如苏轼一般旷达与乐观,又有谁能够发自内心地喊出“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读苏轼的诗真的可以治愈自己的心,细细品味他坎坷的人生之后,你更能感受到他的豁达与上进,着实让人奋发。
苏轼以其纯真、率性的情怀,喷薄出对事物敏锐的感触,对感情的细腻表达可谓是字字珠玑,声声血泪。
常常朗读古诗经典,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梁实秋说过,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无数的文人都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情感,读故事学习文化,构建精神上的高地,孩子才会博爱的胸怀,自立自爱。
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就能感受到古诗词在现在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大家对古诗词的喜爱一直都没有减少!
什么是文化,不是显摆,而是骨子里的修养,跟穿着打扮无关,跟家里的财富多少无关,装不出来。
诗词,总能用短短几个字,把友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诗词大会》里那么优雅的董卿也说:“每个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有人问我究竟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或者文章?
我的回答是多读诗词,“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诗词有关,诗词让你温文尔雅、谦逊有加,诗词更能提升你的文化与素养。”
尤其是学生时代,积累了诗词就等于积累了加分秘宝。
诗词更能让你在学校在社会大放光彩,在同龄人中你会更早写出锦绣文章,在演讲时更能够出口成章。
诗词对于人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诗词里面,人们还可以找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人生的标杆。
就拿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来说,她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评委,对诗词就颇有研究,他认为儿童时期就应该给孩子多读诗词。为此,他与同为评委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一同推荐《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
其实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诗词类的书籍,但是他们之所以推荐这套,主要是因为里面诗词量丰富,趣味性浓厚,看完之后还能了解古代历史以及当时的地理环境,无形当中加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里面的诗词将一些常用的字放在一起,家长可以和孩子玩飞花令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诗词,是极为快乐的,孩子也不觉得无趣。
这套书一共8本,里面图文并茂,还将每句诗词的要点注明,怪不得深受好评。
读完这些书,你会发现自己谈吐与写作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也喜欢诗词,不妨在闲暇之余,读一读古代的诗词,陶冶情操。书不贵,79元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