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是否依然不知死活?

上卷 第三十一回 第一节:劫后余生

【原文】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
宝玉见他哭了,也不觉心酸起来,因问道:“你心里觉的怎么样?"袭人勉强笑道:“好好的,觉怎么呢!"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洞丸来.袭人拉了他的手,笑道:“你这一闹不打紧,闹起多少人来,倒抱怨我轻狂.分明人不知道,倒闹的人知道了,你也不好,我也不好.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太医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可不好?"宝玉听了有理,也只得罢了,向案上斟了茶来,给袭人漱了口.袭人知道宝玉心内是不安稳的,待要不叫他伏侍,他又必不依,二则定要惊动别人,不如由他去罢:因此只在榻上由宝玉去伏侍.一交五更,宝玉也顾不的梳洗,忙穿衣出来,将王济仁叫来,亲自确问.王济仁问原故,不过是伤损,便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怎么服,怎么敷.宝玉记了,回园依方调治.不在话下.
【端木持易见解】
话说之前秦可卿病了,宝玉去看望她,她说“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还说:“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宝玉“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后来“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这是红楼梦里第一次“少年吐血”。
少年吐血,真的就像人们说的“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我认为,从身体上来说,少年吐血还是容易治好的;但身体上的病容易治,心灵上的病就不容易治了。“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这句话,主要就是指心灵上的影响。
人这一辈子,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不知死,所以才有争心,才有上进的念头,才有要强的心。
但只要生一场大病,阎王爷面前走一遭,那“要强的心”就会“一分也没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也都会“尽皆灰了”。
生命面前,什么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发家致富,加薪升职等等,都变得不堪一击了。
哀莫大于心死。
但心为什么会死呢?
还不是因为身体遇到了有死的可能嘛!
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说的很符合逻辑,但却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在他眼里,理念是先天存在的,未出生就有的。而唯物主义,恰恰反对他这种唯心论。因为理念并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出生以后通过学习、观察、经历等后天实践活动(包括思考)才不断形成的。
就拿这个“死”的理念来说,如果不生一场大病,或者遇到什么要命的危险,谁又能深刻的感知这个“死”?谁又能形成“死”的理念呢?
现在袭人挨了一脚,终于知道“死”这个东西是什么了。
可惜,宝玉问她“你心里觉的怎么样?”
她却只能说:“好好的,觉怎么呢!"
为什么她要无奈的遮掩?
因为她怕惊动别人,怕人人知道,怕别人说她轻狂,她要的是符合“安稳”,是别人要求的那种安稳。
你们看,荣国府的“安稳”原来比袭人自己的“死”都还重要,还可怕。
吐血的事情,最后也“不过是伤损,便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怎么服,怎么敷.宝玉记了,回园依方调治.不在话下”,对,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荣国府里常态:惊天的闪电,却听不到半点雷声。
人们哪怕吐血,哪怕死亡,也不能影响这个府园的安稳。
让人身体变废的如果只是吐血,如果吐血只是让人心里“冷了半截”。那让血都变冷的,让人心都冷透的,让人彻底废掉的,不正是这个“安稳”二字吗?
安稳,再念一遍,如晴天霹雳一般,把我的心,惊的抽了筋。
今天惊蛰(zhé)!
我真的惊着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生病就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万念俱灰了。有些人生来命硬,越挫越勇,越病越坚强,这倒是别有一番景象了,这样的人,应该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即老百姓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人了。
病是一种打击和束缚,挫折是一种打击和束缚,安稳也是一种打击和束缚,人总是要受各种无穷无尽的打击和束缚。
劫后余生:
倒下了,也就真的废了。
站起来呢?就能到达另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的,“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即“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劫后余生:
或知死而不争,
或知死而大争。
你如何选择?是否依然不知死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