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性格败也性格的骆宾王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说,他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但同时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这一切都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可以说骆宾王的一生是体现性格、张扬个性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遭遇与坎坷,都深深地打上性格的烙印。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人。自幼才华出众,是“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久戍边疆。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武则天下狱,贬临海县丞,悒悒不得志,乃弃官而去。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他以衰暮之年投奔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兵败逃亡后,不知所之。
骆宾王7岁那年,面对他爷爷的一位远道好友的现场考试,随口吟诵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骆宾王声音琅琅,尚未脱稚嫩之气,令其爷爷老友直呼“神童”。称其为“神童”,实不为过。但,翻检有关骆宾王的史料,再联系到他的人生际遇,令后人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一句“曲项向天歌”,不正是骆宾王以其昂扬挺拔的姿态,面对人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吗?他的一生不也正是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吗?
史书的记载和评价,字数寥寥,仅能让后人知道有骆宾王这个人而已,既不能让人了解其全部,更不能让人以诗人的性格为基点,去解读其人生的风风雨雨和坎坷遭遇,并从中感悟和汲取些什么。
随着查找和翻检骆宾王史料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感到性格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那么深重。好的性格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性格同样也能影响人的一生。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他们为了小骆将来能有大出息,能够做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夜,查阅了多少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观》中发现一个好句子:“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便高度浓缩这句话,给小骆起了这个名字——骆宾王,字观光,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在随后的日子里,骆宾王果然不负亲人的期望。天生聪颖的他,对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能感同身受。从小对世界的细微而敏感的观察造就了小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色不是常人所见的那样,而是赋予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他从小就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和周边的事物交流。小小年纪就在诗歌的创作上,成为当时的强中之强,位列“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幼年丧父,门第衰微。在骆宾王10岁的时候,他那为官清廉的父亲不幸离世,什么也没有留下,寡母孤儿连扶柩还乡的盘缠都没有。此后,小骆宾王就是在中兴门庭、光宗耀祖的巨大重任和压力下步履维艰、孑孓前行的。虽然说,骆宾王天生聪颖,但幸运之神却很少光顾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无奈之下,为了糊口和生计,骆宾王只好投靠到道王府做了一个小小的幕僚。这个道王就是地位显赫的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尽管在道王府干的是不咸不淡的差事,但只要善于经营,放下文人的架子,掩藏一下自己的个性,像当下的一些所谓“明星”那样,自我推销、炒作一把,同样能混个光辉前程出来。但骆宾王的正直性格和孤傲才情,决定了他的个性特点和行事风格,凡事以自我感受为主,以张扬个性为要,绝不随波逐流和见风使舵。所以在幕僚这个起点上,他一干就是三年,生活没有多大起色。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道王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华十分赏识,便想对他委以重用。但破格提拔不合乎规矩,于是李元庆就想让骆宾王写一篇自荐书,谈谈自己有哪些能力和才华,允许他随便选择一个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这样的话既能避免旁人嚼舌头,又能把骆宾王提拔重用起来。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若是其他人肯定会欣喜若狂,甚至不惜找个“枪手”来把自己好好地吹嘘一番。但要接这个馅饼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个性狂狷的骆宾王。本来一心追求功名的骆大诗人,面对道王的良苦用心,不知道那根筋中了邪,偏偏要在这个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显示显示自己的个性和气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事我骆某人决不会做,我宁肯不受到重用,也不吹自己的牛皮。
结果,骆宾王虽然也按照“要求”写了,但与其说是自荐书,不如说是骆宾王的一次张扬个性的自我宣言,他在《自叙状》中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翻译过来,这段话的大意就是:道王爷,谢谢您看得起我骆宾王,让我“自叙所能”,但这样做却是让我故意把缺点和不足掩盖起来,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做的结果,岂不是让我骆宾王背上了“冒进”、“贪禄”和扰乱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骂名?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更严重地违背了我的做人原则,我坚决不干。文章最后,骆宾王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真是把好心当作驴肝肺了!李元庆看了骆宾王写的自荐书,心里有一万个不痛快、不舒服。你骆宾王太有个性了吧,怎么如此不领情啊,我特意给你大开方便之门,你不但不买账,还想着法子讽刺我,真是岂有此理!好在李元庆毕竟是皇亲国戚,不跟骆宾王的个性一般见识,自我嘲弄一下后,就不再说起提拔骆宾王一事,也没有让他卷铺盖走人,而是让他继续在幕府呆着。这个结果算是骆宾王抽到了一个“上上签”,尽管在道王府人微言轻、俸禄不多,但至少有个工作先干着,暂时不为生计犯愁。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晃七八年时间就过去了。骆宾王在道王府熬得头发也白了,胡须也变灰了,可是他依旧是个小跟班的。更为不幸的是,公元664年即唐高宗麟德元年,李元庆去世了。于是,骆宾王不得不下岗失业,回山东兖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就是骆宾王用他那宣扬个性的自荐书,换来的最后结果。
骆宾王为什么要回到山东兖州过隐居生活呢?这里要说一说他的父亲骆履元。骆履元曾担任过青州博昌县(今山东博兴南)县令,骆宾王从小就随其父亲迁到博昌生活。他的父亲在博昌县病故后,他就跟随其母亲迁居到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居住。虽然说后来骆宾王曾在京、洛一带漂泊过,但他对兖州是很有感情的。他的父亲母亲都在那儿工作生活过,那儿有他情感上的依托和慰藉,是他身心受伤后的疗伤和痊愈之地。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在道王府的经历,对骆宾王来说,虽然让他失去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没能光宗耀祖,甚至到了下岗失业的地步。但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通过在兖州的隐居生活,骆宾王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行为和性格作风,深为此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懊悔。
心动不如行动。骆宾王屈服了,在活生生的现实压力面前,他不得不弯下了他立志一辈子挺直的腰杆和高贵的头颅,更顾不上以“说己之长、言身之善”为丑了。随后,骆宾王开始四处活动,向一些大小官员上书自荐、推销自己,用“病急乱投医”来形容实不为过。他向中央政府派出巡察各地的廉察使,国家人事主管部门——吏部的尚书、侍郎,作为地方长官的州刺史,甚至还包括一些县令、县主簿等等都推荐自己,求对方担当伯乐,使自己这匹“逸骥”能有一展才干的机会。自荐书的语气也没有以前那么有个性了,甚至还运用了许多让人唏嘘感叹的词语,比如“少希顾复,辄布悃诚”、“伏乞恩波,暂垂回盼”等。当然这些自荐书里,也有许多诸如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之类的语句。
虽然骆宾王已有“改过自新”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但他投出的自荐书和信件,大都是石沉大海。这是为什么呢?应当说以骆宾王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求个职位不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他初出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个性十足、狂狷傲世的家伙。当初道王爷要提拔他时,他一本正经毫不留情地予以回绝。现在却又低三下四地跑官要官,谁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万一再张狂起来,把大家弄得都下不了台怎么办?所以不但没有人真心帮他,反而让自己又落了个“浮躁浅露”的恶名。
玩个性、耍脾气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你骆宾王不是拥有满腹才华和经纶吗?对不起,靠边站,先委屈着吧。
或许是时来运转,或许是凭着“初唐四杰”之一的名头,机会终于给正在焦急彷徨中的骆宾王打开了一扇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为了讨好皇帝,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骆宾王当即应承下来,一挥而就成《请陪封禅表》。在文章中骆宾王不吝谀辞,把皇帝吹捧得天花乱坠。唐高宗李治一看,龙颜大悦。于是,骆宾王就凭这篇文章被封为奉礼郎这样一个小官。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就很快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正式跻身官场,踏上了仕途。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进入官场后的骆宾王本应该深刻吸取以往的教训,收敛收敛自己的个性,谋出个锦绣前程来,但他却“好了伤疤忘了痛”。没过多久,又开始扯起张扬个性的大旗,见不得听不得一些让他看不惯的人和事,看见听得后,就不计后果地予以抨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骆宾王第一次因其个性强得罪人太多,而被送进监狱,并被免除一切职务。公元672年,出狱后的骆宾王辗转来到四川,投身军中担任文职,参加了姚州道大总督征讨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在四川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后调任名堂县主薄。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补为长安主薄,后出任朝廷侍御史。侍御史只是一个六品官职,是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让骆宾王来担任这个职务,他岂能不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做出更加出格的举动来。果不然,他就为此再次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就被同僚弹劾,而再次获罪入狱。
至于骆宾王这次蹲进班房的真实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为他屡次上书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二是说由于他任长安主薄期间,贪赃被查处。也有综合上述两种说法,说他是因为上疏讽谏言语不慎得罪了武则天,才追究或诬陷他任长安主薄时贪赃而获罪下狱的。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其中总能找到骆宾王个性太强的影子,与其说是别人的弹劾或诬陷,不如说是骆宾王自己把自己送进监狱的。因为他老是不能从自己的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不长一点记性,总是想在复杂的官场中把自己的个性进行到底,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身陷囹圄。
大牢中的骆宾王依然个性高扬,不改个性本色,并在激愤难言中写下了他生平最为出色的诗作之一《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整首诗以蝉自喻,托物寄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冤叫屈。诗中骆宾王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周围的政治气氛和自己的不得志,又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抒发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但又难以诉说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这次入狱,骆宾王仅在狱中待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就因朝廷改元,大赦天下而被释放出来。
出狱后的骆宾王依然性格刚烈,个性张扬。他在强烈的济世愿望激励下,再次来到长安,并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调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虽然再入官场,但骆宾王依然郁郁不得志,不久就弃官而去。到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骆宾王在无限郁闷中离开临海,来到了扬州。
骆宾王曾写过《易水送别》的诗作,具体成于何年何月,现在难以考证。但用在他别临海、去扬州之际似乎也比较恰当: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与朋友离别时刻而作的,全诗充分表达了骆宾王的激愤之情和抑郁之气。
骆宾王一到扬州就立马走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干脆利落地挣脱了羁押在身上的那些所谓的“中兴门庭、光宗耀祖”的枷锁,他决心要以个性当笔,挑战武则天,干出一番事业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他无比兴奋的消息传来,唐朝开国元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扛起了反抗武则天的义旗。随即,60多岁的骆宾王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造反的队伍。
在这支拥有10万人之众的队伍中,骆宾王主管造反宣传工作。为达到动军声、振士气的目的,他激情满怀地写出了《讨武曌檄》的战斗檄文,酣畅淋漓地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攻击。檄文文字不长,但却让武则天为之动容,并赢得百世称颂——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义正词严,如长虹凌空、迅雷震宇,倾注了骆宾王巨大的政治热情,显示了他文学上的超人才华,同时,也是对他那狂狷个性的一次自我展示。
对扬州叛乱之事,武则天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她对讨伐她的檄文则甚感兴趣。于是,就命人找来一份当“闲文”看。据说,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当她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等句时,只是微笑而已。然而,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便矍然问道:“谁为之?”当左右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唐才子传·骆宾王》)武则天惊叹和佩服骆宾王的才华,可见她也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武则天读完檄文之后又反复赞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徐敬业很快就不行了。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至于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概有三种说法:被杀说、逃亡说和投江说,每个说法似乎都证据不足。其中,骆宾王逃亡的说法流传最广。但不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了骆宾王的结局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同时,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骆宾王的人生坎坷和悲惨命运,无不与他的性格紧密地联系着,这就不得不让人生发这样的感慨: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著名诗人、革命家闻一多曾对骆宾王的一生作过这样的评价: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翻检有关骆宾王的史料,笔者深感这个评价其实就是对骆宾王个性人生的总结。
前文已经提到过,骆宾王在奔赴西域和滇南等地行军打仗结束后,曾在四川宦游多年。就是在四川宦游的这几年中,他曾做出了许多张扬个性、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卢照邻是和骆宾王齐名的“初唐四杰”之一,但骆宾王却以诗代骂卢照邻是个“负心汉”,把卢照邻搞得是“狼狈不堪”,甚难为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骆宾王在成都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见了好友卢照邻的相好郭氏,看到娇小的郭氏一个人苦苦相恋着卢照邻,而卢却不为所动。于是,骨子里爱管闲事的骆宾王看不下去了,耍个性的冲动又冒了起来。随即,他愤然提笔,写了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卢照邻的朝三暮四和移情别恋。在这首不算短的诗作中,骆宾王义正辞严,感慨激昂,把郭氏的相思怨和卢照邻的背叛情写得淋漓尽致: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史书上没有记载卢照邻看到这首“歌颂”他的诗作后的反应,但骆宾王对此事的处理显然有失公允。因为,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卢照邻是因为通信不便而与郭氏无法联系的,更为严重的是卢照邻正在身染风疾,性命尚且难保,哪里还有精力千里迢迢地回到郭氏身边呢?这个骆宾王凭一时之冲动,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一时间,卢郭之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再来看看骆宾王做的另一件个性十足的事情,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李荣的道士。当时,李荣在京城长安的名头甚是响亮。有许多女道士都以能结识李荣为荣,其中尤其以著名的女道士王灵妃追求最甚。很快两人就忘记了那些清规戒律,住到了一起。事情传开后,李荣自知在京城混不下去了,便悄悄地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成都。京城长安,大事不断,各种新闻更是多如牛毛,李荣的这段绯闻很快成了旧闻。但不幸的是,这事让骆宾王知道了。过去骆宾王在长安时曾见到过王灵妃,到了成都后得知李荣也在成都,便又大耍一回个性,写了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作中,骆宾王用700字的篇幅,把李荣和王灵妃的陈年旧事一股脑地抖了出来,于是王李之事又成了人们的谈资。
面对一切以性格使然、以个性行事的骆宾王,放在今天大概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更深层次上的朋友的,因为你动不动就把人家的隐私抖露出来,谁还敢放心地和你做朋友啊!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骆宾王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怎样玩个性的。据《唐才子传》载文,诗人宋之问从贬谪地还朝,路过钱塘,到灵隐寺游览。当时正值秋天,在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宋之问见山石与树影相互掩映,泉声叮咚,难以安眠,便起来在寺中闲走。月光下,他见灵隐隔溪对面的鹫岭,重峦叠嶂,空寂无声,便即景行吟,一句诗脱口而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宋之问再往下吟时,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佳句。正当他苦吟不已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见大殿上有一老僧正在打坐,面前点着一盏长明灯。老僧看见宋之问的窘状,颔首摇头叹息不止,随即开口说道:施主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在老僧的启发下,又想出了十句,完成了那首题为《灵隐寺》的名篇,全诗为: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径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宋之问将全诗反复吟诵,越发觉得全诗十四句中,就数老僧那两句最好,是全篇中的警句,对老僧的身世也就越觉奇怪。第二天清早,他又特去拜访,却不见了老僧的踪影。再问及别的僧人,说那人就是骆宾王,一大早就离寺而去。
在自己隐姓埋名、顾全性命当老和尚的时候,骆宾王“潇洒”不减当年,又和宋之问这个卖友求荣的家伙玩起了个性。说实在的,也幸亏骆宾王走得早,要不然,以宋之问的为人和行事做派,肯定会向当朝权贵通风报信的,到那时,骆宾王纵然再有个性也难逃厄运了。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152期
作者:谢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