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牛外交官,创造了 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大家好,这里是奇闻观察室,我是长风。
有一部成龙主演的电影《功夫瑜伽》,电影刚开始就是一个叫王玄策的人在印度大战的画面,其中还提到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那么,“一人灭一国”是真实历史,还是神话故事呢?
之前我讲了很多现代的真实案件,其实在古代历史上,也有很多引人关注、耐人寻味的案件,今天就从历史与战争的角度出发,讲一个外交官“一人灭一国”的真实事件,
大唐传奇外交官王玄策
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大唐贞观年间,带大家重新回顾一下王玄策的传奇人生。
历史背景
梦回大唐的感觉真好啊,故事开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大唐的版图也变的空前辽阔。他在位期间,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同时还积极平定四夷外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
唐太宗李世民
当时大唐呈现出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当然随着唐朝的日益强大,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没有闲着,远在大唐万里之外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国家也正在快速发展,它就是印度。哦,不对,在当时应该称它为古印度或者天竺。
地图
其实当时的古印度并没有实现统一,当时主要分为:东,南,西,北,中等五个天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藩国,其中要属中天竺的势力最为强盛。
中天竺的国王名叫尸罗逸多,他可不是一般人,文武双全,不但会领兵打仗,而且擅长赋诗作文,目前存世的文集有三部:《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
他利用6年的时间,不停征战,最终凭借着人不释甲,象不解鞍的精神,终于让东南西北四天竺臣服于中天竺,并成立了响当当的戒日王朝,尸罗逸多作为中天竺的王,也被称为戒日王。
戒日王 · 尸罗逸多
大唐和印度的交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第一次的交流,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西游记嘛,对吧,唐僧谁没看过啊。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真实发生的,不是神话故事,当时西方的佛教文化发展比较好,大唐的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孤身前往天竺学习佛法,记住是孤身前往,“没有几位女施主帮贫僧身体茁壮”,没有白龙马和三个徒弟,也没有美女妖怪。
玄奘法师像
当到达中天竺的时候,在佛法辩论会上,他凭借着高深的佛法造诣和精妙的口才,辩驳其他修行者,无人能够驳倒玄奘。
会后,戒日王请玄奘继续在国内宣讲佛法,当然玄奘也将大唐鼎盛的国力,辽阔的疆土,以及唐太宗的神武天威等沿途传播开来,戒日王也是此刻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竟然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
地图
他听闻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所谓英雄惺惺相惜,戒日王打心底开始敬服唐太宗,以及大唐鼎盛的国力。并表达了“我当东面朝之”的言论。
贞观十五年(641),戒日王派遣使者到达长安,向唐太宗上书,希望能够实现两国的互通交流。
这对于唐太宗来说当然是欢迎了,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更何况这也是树立大唐盛世,扬国威的好机会。
于是在贞观十七年(643)3月份的时候,大唐派遣李义表为正史,而副史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王玄策,王玄策出生于河南洛阳,当时的身份还是融州黄水县的一个小县令,并不出名,除了正副史之外,还有随从20人,他们的目的是送婆罗门客人回国。
王玄策
从大唐到天竺,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需要翻越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使团历经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中途还游历了大小数百余个国家,才抵达了中天竺。
此行还是比较顺利的,大唐给天竺带去了不少礼物,戒日王是极度重视,不仅让全城的居民夹道欢迎,戒日王自己更是携朝中大臣出城迎接,并拜受唐太宗的书。
王玄策等人在天竺过的那是一个逍遥自在,基本上就是游历天竺的佛教圣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参加各种欢迎宴。
网络图片
在回国的时候,戒日王还送给使团不少重礼,其中包括大唐没有的郁金香种子,菩提树种子等等。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种子,当时这些种子是不允许离开古印度的,所以很是名贵。
使团最终携带礼物在贞观20年(646)返回长安,唐太宗对于此行当然非常满意。
网络图片
不过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两个国家的建交,单靠一次出使可是远远不够的。相信小伙伴们也有这种体会,就算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如果相隔甚远,长久不联系,关系也会慢慢淡化。
大唐和天竺就是这种关系,刚刚结交,可不能因为路途遥远,通信不便,而变的生疏了。所以唐太宗为了进一步加深两国的友好关系,决定派遣使团再次出使天竺。
第二次出使天竺
贞观21年(647),距离使团回国才刚刚一年,唐太宗就决定派遣使团,第二次出使天竺。
既然是异域风情,又是交通不便,旅途遥远,理应派遣一个熟门熟路的人,而上次作为副史的王玄策,无疑就是最佳人选之一了。
王玄策
这次王玄策以太子右卫率府长史之职担任使团的正史,副史则是蒋师仁,另外还有大致30位随从人员,有史料记载其中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
王玄策对于此次出行也是信心十足,他觉得出使天竺最难的就是路途艰险,山路迢迢,不过有了上次的经验,已经了解了中印的交通道路,所以觉得难度不大,王玄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次出行,造就了一个历史上的神话。
影视图片
王玄策率领使团出发之后,一路向西,路途中的各个小国争相敬献礼物,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远在中天竺的戒日王已经身亡。
他这一身亡可不得了,因为戒日王当时统一古印度,靠的就是武力,而且戒日王朝内本来就是众多藩国组成的一个联盟邦国,他们表面上是臣服戒日王,但其实心里都各自的小九九。
戒日王一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立马就篡权夺位,自立为王,控制了中天竺的城池和兵马。可这些事王玄策等人并不知晓,毕竟是古代嘛,通讯不发达,所以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进。
阿罗那顺 · 影视图片
按照计划,中天竺作为古印度的权利中心,也是王玄策一行人的最后一站,所以他们在经过东南西北四个天竺时,还接受了他们敬献的各种宝物。
当快到达中天竺的时候,使团的马车上已经装满了各式珍宝了。此时新上位的阿罗那顺也打听到,大唐派的使臣快到达了。
网络图片
有句古话说的好,敌人的朋友那就是敌人啊!
阿罗那顺心想,我刚刚篡权夺了戒日王的王位,而这个戒日王跟大唐关系又甚好,如果大唐使臣知晓了事情经过,回国告诉唐王,说不定大唐会派兵前来,为了戒日王出头,更何况他看着使臣车队内满满的宝物,也是心痒。他做了一个决定,将王玄策带领的使团给控制起来,这样远在东方的大唐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阿罗那顺派遣了几千名士兵,袭击了只有30多人的使团,几十人对战几千人,结局自然不用说。
两军对战 · 网络图片
最终使团的人是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各国敬献的宝物也被抢光,至于正史王玄策和副史蒋师仁,阿罗那顺觉得留着当做人质,说不定后面还会派上用场,于是单独将他们关押在大牢。
“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和蒋师仁被抓后,也是心里极其担忧害怕,本来以为这次出使是个美差,结果却落的个牢狱之灾,也不知道阿罗那顺接下来会怎么对待自己,如果不想办法逃走的话,必定是九死一生啊。
按道理来说作为文官的王玄策和蒋师仁,孤身在异国他乡,想逃出牢房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实际上他们真的就逃了出来。
有关他们是如何逃走的,我查了《新唐书》和《旧唐书》的相关记载,都没有明确答案,书中只有一句话“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来形容。
意思就是说王玄策在夜里遁走了,至于是怎么遁走的也没有说明,也有资料说是戒日王的妹妹,也就是原先中天竺的公主,帮助他们逃跑的。
网络图片
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在他们背后肯定有人出手相助。有人可能觉得,王玄策逃走之后,第一时间应该是返回大唐,向唐太宗禀明此事。可是王玄策并没有这么干,他决定先不回大唐,而是前往他国借兵,来攻打阿罗那顺。
细想之下,这招确实是高,如果我是王玄策,我也会这么干,你想啊,这可是唐太宗第一次让王玄策当正史出使天竺,算是委以重任了,结果你不仅事没办成,宝物也丢了,随从人员也没了,就两个人光溜溜的逃了回来,身为大唐使臣还被叛臣所俘虏,这是对大唐来说羞辱太大了。
如果王玄策此时逃回了大唐,就算唐太宗不治他的罪,但碍于国家颜面,他的前途也算是玩完了。
王玄策和蒋师仁可能也是想到了这点,当然他们也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性格较为刚烈,不堪忍受如此大辱,虽然不是武将出身,但是他们作为外交官,也是熟读兵法,口才更是没的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代表的可是国力强盛的大唐啊,只要他们去求援,周围的小国都会给几分薄面的。
拿定主意的王玄策决定直奔吐蕃王朝,向其求援,为何要先去吐蕃呢,因为此时的吐蕃和大唐已经和亲,关系友好,大唐的文成公主远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 松赞干布
王玄策翻山越岭,终于赶到吐蕃,并向吐蕃王松赞干布道明来意,想借兵回去攻打中天竺,松赞干布二话没说,派遣了1200名精兵相助。
其实这里我觉得松赞干布是使了坏心思的,偌大一个吐蕃王朝,国力虽然不能和大唐相提并论,但也是非常强盛的,结果只派了1200名精兵,这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中天竺的阿罗那顺,那可是有几万士兵啊。这明显就是不想得罪人,派点兵意思一下。
不过王玄策也没有办法,少是少了点,总比没有强吧,接下来他继续来到吐蕃附近的泥婆罗国借兵,他知道这个泥婆罗王跟松赞干布也交好,还是亲戚关系,松赞干布还迎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更何况泥婆罗国是个小国,更是惧怕大唐的国威。
网络图片
最终王玄策借助松赞干布和唐太宗的名头,再加上他精明的外交言辞,说服了泥婆罗王出兵,这次还不错,借到了7000骑兵,史书上只记载了王玄策一共借了8200多人,但实际上应该远不止这些,因为王玄策又沿途檄召各大唐藩属国,很多小国应该都派出了兵力前来相助,具体多少兵力,无从知晓,但我想至少超过了1万人。
泥婆罗国地理位置
当大军赶到中天竺的时候,阿罗那顺真是猝不及防啊,他根本想不到,王玄策这么快就杀了回来,自己的士兵还没有做好准备呢,但是他也不怕,毕竟有数万士兵在手,而且还有引以为傲的战象大军,所谓战象大军,就是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挥大象作战,攻击力惊人。
战象大军 · 影视图片
根据《天竺热风录》记载,王玄策很是精明,他效仿前人田单,巧妙的利用了“火牛阵”,一举攻破战象部队。
具体做法是,征集很多水牛,在牛角上绑上兵器,再将牛尾浸入火油,然后点燃,牛群冲进象群之后,大象惊慌失措失去战力,还踩死了不少自家的士兵。
“火牛阵” · 网络图片
王玄策和蒋师仁又设计,成功实施了背水一战,在大战期间,之前不满阿罗那顺统治的周边小国也是派兵来援,后来阿罗那顺死守城池不出,王玄策又采用了大唐的攻城绝技,云梯弩车等,这些天竺人见都没见过,最终仅仅花了三日,就大破阿罗那顺的数万大军。
史书记载的也比较简陋,“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意思是,只用了3天时间,就攻下了都城,杀死敌军3000人,而被追落至水中溺亡的则有一万有余。
弩车 · 云梯
战败的阿罗那顺只好弃城逃走,他一路逃往了东天竺,并向东天竺王尸鸠摩借来救兵,妄图反攻。不过这根本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大军,王玄策用计,成功击败阿罗那顺残部,并且活捉了阿罗那顺。
虽然阿罗那顺的妻子依旧拥兵守在其他城池,但所谓兵败如山倒,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篡取王位不久,根基尚还不稳,所以很快就被击败了。
最终王玄策俘虏了阿罗那顺以及他的妻儿老小,还俘虏了大概1万2000人,牛马等各种牲畜2万多头,攻克了大大小小的城池和村落580处,真可谓大获全胜。
攻占城池 · 影视图片
《旧唐书》卷三 中有记载: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击败了阿罗那顺,也就意味着盛极一时的中天竺国,被灭了,这个赫赫战果,震惊了天竺其他各国。
此时东南西北四大天竺国也是惊慌失措,生怕王玄策继续领兵来攻,其中最害怕的无疑就是东天竺王尸鸠摩,因为他曾借过兵给阿罗那顺。为了表示诚意,尸鸠摩很快就送来了牛马牲畜3万多头,用来犒赏王玄策的军队,同时送来的还有各种武器,弓箭以及宝石。
牛马牲畜 · 影视图片
其余的3大天竺国也不敢闲着,也送来了大量的财物,表达对大唐的友好,王玄策心想,本来只是阿罗那顺造反,现在已经平定了,扬了我大唐国威,也可以给大唐交差了。
如果继续攻打天竺其他国,一来破坏了中印的交流,唐太宗很可能会怪罪,二来自己本来就是客场作战,孤家寡人,士兵都是借的,如果继续攻击,很可能激起民愤,万一遭到反噬就完蛋了。
思前想后,还是就此作罢吧,不再继续攻打其它天竺各国,准备收收礼物,将俘虏带回长安交给唐太宗处置。
随后王玄策将阿罗那顺等囚犯装进囚车,带上天竺各国敬献的财宝,并带着上万名俘虏,以及几万头牲畜,浩浩荡荡的向长安出发。
其实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当时是怎样回到大唐的,要知道回去可是要翻越高耸云端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啊,带着几万头牲畜,别说是翻山了,路途上管理都很费劲。
要不是史书有明确记载,我都不太相信,只能说王玄策聪慧过人,管理能力惊人,才有能力将他们成功带到长安。
翻山越岭 · 影视图片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份,王玄策终于班师回朝,他一进长安城,整个长安都轰动了,能不轰动吗,王玄策曲曲一个文官,出行的时候,使团一共才30多人,结果回来的时候,不仅将中天竺给灭了,横扫了半个古印度,最后还千里迢迢,带回了上万俘虏,数万头牲畜,无数的金银财宝,这样的壮举着实是令人震惊啊。
唐太宗对于王玄策此行也是非常满意,能不满意吗,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多了一个附属国,当唐太宗听闻了王玄策先是惨遭入狱,后又善用外交辞令,巧借他国士兵,不费大唐一兵一卒,就灭掉了中天竺,更是对他的智勇双全赞赏有加。
为了表示嘉奖,唐太宗擢升王玄策为从五品朝散大夫,并为他举行了浩大的庆功宴。
自此之后,就有了王玄策不用国家一兵一卒,横扫天竺各国的佳话,“一人灭一国”的言论也开始传出,实际上这并没有夸大战果,当时古印度有很多藩属国,其中中天竺最为强盛,当时王玄策带兵横扫的时候,说不定都不止灭掉一个国,当然当时的国家规模跟现在是不能比的。
后续
显庆二年(657),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这次主要的目的是送佛袈裟,此次出使并没有出现意外,王玄策参拜了各个佛教圣迹,完美的完成了礼佛之旅。
很多资料只记载,王玄策一生当中,三次出使天竺,但是实际上,应该还有第四次,龙朔年间(661-663),王玄策曾奉命前往天竺请高僧玄照入京,玄照归国后,曾于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庭造佛像一龛。
洛阳龙门石窟
纵观王玄策的一生,他先后四次出使西域,在外交史上都非常成功,后世有有研究者认为,王玄策的功绩可以跟高僧玄奘、张骞相提并论,但为何在历史上,有关王玄策事迹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呢?
很可能是他官阶只是从五品,除了第二次出使有的功绩之外,后来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所以《唐书》并没有给他单独立传,有关他的记载自然而然就少了。
王玄策(左) 玄奘(中) 张骞(右边)
也有人说,是王玄策带回了一位自称200岁的高僧,献给唐太宗,结果炼制的丹药并无功效,所以唐太宗怪罪下来,没人敢给他立传。
不过王玄策自己在显庆三年(658),根据自己出行西域的经历,撰写了《中天竺国行记》一共十卷,还有《历代名画录》三卷,里面记载了天竺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以及当时的经济,历史。
不过他可没有玄奘的运气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广为流传,而他的书籍在后世中均被遗失,所以他的事迹也是鲜有人知。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其他历史文献中,拼凑出王玄策不平凡的一生。
其实不管是现在的国家冲突还是古代的邦国使节,外交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外交官能让两国和平相处,也能和王玄策一样,通过外交战术实现“一人灭一国”,而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不仅要有口才,还要有策略和大局观。
作者:奇闻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