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清风】从《红楼梦》的地理命名看作者的匠心构思
作者:田建松,曾用笔名晓月清风
众所周知,《红楼梦》依托神话开篇,其地理空间上达仙界,下至人间,远及海外。由于作者有“不欲着迹于方向”的创作原则,书中的地理名称便呈现出虚虚实实、云山雾绕的特点。如在全书开篇,谈起故事之缘起,作者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1]“大荒山”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无稽崖青埂峰”则无考,世上并无此崖此峰,应为作者假拟。这是《红楼梦》中惯用的手法,涉及到地理名称,作者时而因事命名,时而古为今用,时而借用佛道经典神话传说,使得本该呆板的地理名称变得摇曳多姿,生动活泼。这些地理名称饱含着作者的匠心构思,对于叙事及刻画人物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甚至有着点睛之妙。
一、象征意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概言顽石游历红尘的故事,因此书中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作者在处理仙界地名时常常虚拟一名,以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主旨,警幻仙姑所居之处“太虚幻境”便属此例。“太虚幻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人间风月情债的生发之所,又是女怨男痴的归结之地。此名突出一个“幻”字,与全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一回,脂批提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梦幻”是曹雪芹在书中想要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抒发了他对世态的认知和感悟。贾宝玉正是因梦而入幻境,而此幻境的主人恰恰叫做“警幻”仙姑,身居幻境而警“幻”,此书的立意本旨便不言而喻了。“太虚幻境”在“放春山遣香洞”之中,“放春”与“遣香”为并列关系,即放逐、派遣一干风流孽鬼下凡造历幻缘。警幻仙姑自言“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她的工作就是向风流冤孽“布散相思”,亦即“放春”。显而易见,这山、洞之名即是为了彰显警幻仙姑的作用而特意命名的。那么,“放春山遣香洞”位居何处呢?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风流冤孽长期不得见面,饱受相思折磨,岂不是会有离恨之怨、灌愁之苦?由此可见,这一系列地名与警幻仙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充满象征意义。使人不得不感叹,一山一洞一境都被作者用来衬托人物,可谓煞费苦心,无一笔虚写。
从天上到人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似乎是连接二者的枢纽,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顽石在这里修行、通灵,空空道人来这里访道求仙,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处是顽石凡心偶炽心向红尘的出发点,也是历经繁华悲欢之后的退归之处,关系着全书的开篇与收尾,于全书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那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有何隐喻呢?按脂批提示,“大荒”“无稽”谐音“荒唐无稽”,点明本书故事的属性——荒唐虚妄无从查考,这与第八回中的诗句“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是一致的,亦即作者自题诗中所写的“满纸荒唐言”。“荒唐无稽”之后便是“青埂”,脂批注曰:“自谓堕落情根,故无补天之用。”一干风流冤孽下凡,正是为了了结“情”之公案,着落在一个“情”字,此“情”并非狭义之爱情,而是涵括广泛的世情百态,鲁迅先生谓之曰“人情”,与本书“大旨言情”之主题正相契合。综合来看,全书以神话起,以神话收,看似荒唐无稽,实则是以情为根,抒发心中块垒。
二、谐音命名
在《红楼梦》中,作者喜欢以谐音命名人物,如不念舅甥之情的卜世仁(不是人),“托言真事隐去”的甄士隐(真事隐),专职跑腿送物的老宋妈(老送妈)……这些人名简明易记,诙谐有趣,有顾名思人之妙。颇具匠心的曹雪芹岂会让书中人物独享谐音之美?这一手法同样被运用到地理命名上,用以讽刺世情,批判世态。
红尘富贵之地姑苏,地名着实古怪,街称“十里”,巷名“仁清”,庙曰“葫芦”。按脂批提示,“十里街”、“仁清巷”谐音“势利”“人情”,二名“伏甄、封二姓之事”,“总为士隐火后伏笔”。甄士隐,一位望族子弟,风光之时严老爷亦来拜访走动;落魄之后被岳父封肃半哄半赚,越发穷困,甚至还要遭受白眼与抱怨。封肃谐音“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二者相连,“ 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扒高踩低、亲情冷漠竟然成为风俗,这就是作者所要揭露的势利人情。在甄士隐的故事中,既有亲人的落井下石,又有朋友的忘恩负义(贾雨村对于恩人之女见死不救),这是一个是非颠倒、人情冷酷、官场腐朽、世风日下的黑暗社会。作者又在十里街、仁清巷之内置一“葫芦庙”,讽喻世人沉迷于势力人情实在糊涂,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其讽世、喻世之旨不言自明。小小一条街巷,便为全书世态人情作引,足见作者匠心,堪称妙笔生花。
与封肃之姓名、籍贯相互呼应一样,贾雨村的籍贯也对其名姓的隐含之意做了进一步补充。按脂批提示,贾雨村之姓名、别号隐含“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而其籍贯“胡州”则暗含“胡诌”之意,二者互补且与开篇之“作者自云”互为关照——“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作者一再强调,此书为假语村言,为胡诌,“不敢干涉朝廷”,“并非怨世骂时之书”,足见其惧祸之心。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毕竟文字狱之风盛行,不得不多加小心,才会以“胡诌”自嘲,反复自证清白。
三、随事命名
此类地名的独特之处在于,因事件需要而虚拟出具有强烈指向的名字。第五十八回出现的“孝慈县”便是如此。在此回中,因病去世的老太妃请灵入先陵,先陵所在地便是“孝慈县”。《红楼梦大辞典》释意此名“或取《论语·为政》‘孝慈而忠’之义”,即“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2]脂批提示,此地名为“随事命名”,结合君王“上孝于亲”,此名似有暗含皇陵所在地之意。此外,“孝慈县”或许还含有另一层意思:皇帝因国丧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为一己之私而举国皆哀,如此法令,“孝”则孝矣,“慈”未必慈,更别提什么“民忠”了。贾家就因为诰命必须入朝随班按爵守制,不得不谎报尤氏产育,方解了家中人荒之囧。
如果说“孝慈县”暗含反讽之意尚待商榷,那么“平安州”就是实实在在的“反用”。名为“平安州”,偏偏强盗横行,劫人钱财,实在是不平安。贾赦与平安州州官互相往来,包揽词讼,也终将惹祸上身,无法平安。这些只是显而易见的例子,还有一些暗含的事件。平安州在书中两次出现,都与贾琏的出差有关,又与二尤的死亡紧密相联。平安州第一次出现源于隆儿之口,当时众人正在讨论尤三姐与宝玉结缘的可能性。不久之后,贾琏在前往平安州的途中路遇尤三姐的意中人柳湘莲,结下婚约,定下信物,不料尤三姐遭遇悔婚之辱,含恨自杀。平安州的第二次出现为凤姐计赚尤二姐创造了良机,等到贾琏归来,尤二姐已经吞金而逝。可见,两次平安州之旅皆暗伏重大变故,名曰“平安”,实则暗流涌动,委实不平安。这正是作者的烟云模糊法,“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有反用必有正用,正用也是随事命名手法中常见的一种,此类地名以其形象贴切让人记忆深刻。比如“水仙庵”,出现在宝玉祭奠金钏儿一节。宝玉素日最讨厌世人不知原故,胡乱供神盖庙,如今因为庙名合了他的心事,故借此地一用。众所周知,宝玉对女儿极为尊崇,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是无价之宝珠。小丫鬟胡诌晴雯死后成为芙蓉花神,他也不以为怪,深信不疑。于宝玉而言,金钏之香魂湮灭于水井之中,冠以“水仙”之名恰如其分。水仙庵中祭“水仙”,可谓神来之笔,作者如此设定,既表现了宝玉对女儿的尊崇,又突出了他的痴处。
“水月庵”又名“馒头庵”,是贾府的私家庙庵,凤姐弄权、秦钟得趣、芳官出家都是出现在这里。“水月”有水中捞月之意,比喻世情空幻,难以把握;又以“馒头”作为庵的诨号,取人生终归“土馒头”之意,更加深其空幻没落之感[3]。巧合的是,“馒头庵”附近便是“铁槛寺”,这是贾府私家修造的寺庙,以备寄放灵柩,寄居人口。铁槛,本意为铁门槛,亦即铁门限,代指权贵豪门。作者把“馒头庵”与“铁槛寺”写在一起,应该是借用了“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意象,此句诗中含有生命有限,死亡必然之意。人终归一死,任谁也无法抗拒,即便身前有万千繁华亦难挡死亡的来临,正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作者因诗拟名,随事命名,也符合全书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主旨。
四、古为今用
《红楼梦》创作于乾隆时期,为避文字狱,书中自言“此书不敢干涉朝廷”,“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涉及到故事背景,作者云:“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这是因为地名所独有的标记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功能,是无法完全隐去的。所以,书中一旦涉及首都,常常用“神京”、“都中”、“京都”等模糊的称谓,正是为了“不欲着迹于方向”。更多的时候,作者以“长安”代表首都。如甄宝玉知道“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刘姥姥知道“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夏金桂家是长安城中无人不晓的“桂花夏家”。
“长安”,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人们的概念中,“长安”乃是汉唐两朝的首都,清朝首都则是北京。实际上,宋、元、明、清几朝虽不定都长安,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都别称,文人在写诗做赋之时,常以“长安”称呼本朝首都。如宋朝苏轼激励潘大临之作中的“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清代诗人龚自珍借猫讽人之作“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以及清代诗人庞垲表现中元节之夜京城大道灯火通明景象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这种现象,许鎏源先生认为“大概因汉唐两朝国力太盛,因此后代虽不定都于长安,人们依然心向往之,故于文章吟咏之事,每以‘长安’称呼本朝首都,以显示京畿的重要地位”。[4]结合《红楼梦》“不欲着迹于方向”的写作特点,作者以长安为京都之名,倒未必仅仅是“心向往之”,掩盖现实地理标记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今混用。如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贾宝玉却称林黛玉原籍苏州;林如海履新之地名曰维扬,同回贾敏病故,回目却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最混乱的要数金陵——贾家祖籍金陵,贾母因孙责子扬言要回的却是南京,而贾蓉的籍贯则为江南江宁府。这种乱象在书中比比皆是。综合来看,《红楼梦》在使用今名(此处指清代地名)的基础上,又混入大量古地名,大致有三种可能:(一)与全书时序混乱相似,乃“书未成”之瑕疵;(二)使文章显得典雅别致;(三)作者刻意隐去“地舆邦国”而出现的向历史回溯现象[5]。
五、实有其地
《红楼梦》虽然以神话开篇,以神话收尾,却并不是一部完全架空的小说,终归也要透露一些现实信息,书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便具以实名。比如凤姐口中只有宝玉才能顶了贾母上去的“五台山”、六祖慧能寻师所至的“韶州”、孙绍祖之籍贯“大同府”、薛蟠出差所途经的“虎丘”……
值得玩味的是,书中经常出现一些清朝时期北京曾经存在过的建筑,如:兴隆街、清虚观、天齐庙……然而部分学者认为,清虚观与天齐庙在全国各地均有多处遗存,并非北京独有,这些地名是否专指北京城内的建筑,值得商榷。诚然,单独审视每个地名似乎皆非北京独有,但是综合来看,只有北京城并存了书中的多处地名,其它前朝帝都皆无法与之比肩,相对来说,这些地名来源于北京城的可能性更大。曹雪芹长期在北京生活,将熟悉的部分街、巷、观、庙写入书中是顺理成章的事,其中亦或缘于有所凭借。“假作真时真亦假”,地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正是作者擅用的“烟云模糊”法。
除此以外,书中还提到许多外国名字,如爪哇国、暹罗、波斯国、福朗思牙……随之出现的还有很多舶来品,像“暹罗茶”、“暹罗猪”、“俄罗斯呢”……这些外国地名及物产,一方面体现了宁荣二府生活的豪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十八世纪中叶中外文化发展交流的概况。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地名匠心独具,蕴涵丰富,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指称符号。正如胡文彬先生所说:“《红楼梦》的地名与其他古今中外小说中的地名的最大区别就是它除了具有一般的区别空间的‘标记’功能之外,曹雪芹还赋予了地名以艺术上的升华,即艺术化了的地名,富有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红楼梦》中的许多地名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遐想,甚至围绕‘地名’、地址而引发议论。这正是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6]这些承载了文化、承载了寓意的地名,读者若囫囵读之,不求甚解,既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享受,也辜负了作者的匠心,错失了理解该书深意的一条途径。脂批曾言:“ 凡看书者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虽为调笑之语,却不无道理。
[1] 本文所有原文与脂批均引自:曹雪芹著,脂砚斋评,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