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狭义磁州窑概述和遗址
现在所谓磁州窑,有两层涵义:一是狭义的磁州窑,指邯郸地区分别以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为中心的遍布周围的一系列磁州窑窑场。二是广义的磁州窑,也叫磁州窑系,泛指产品风格相似的广大北方地区和一些南方地区的窑口,除观台窑、彭城窑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河南当阳峪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鲁山窑、新密窑沟窑、山西介休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等。
磁州窑概述
磁州窑作为一个在民间形成、“野蛮”生长、鲜有文献记载的民间窑群,想探究其起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由于磁州窑窑场大多处于北方中原地区,这些地区本来就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其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从该地区远古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寻找磁州窑的渊源。
邯郸地图 磁山文化发掘区与磁州窑主要窑址,相距仅20公里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三)——谁是最早的陶器?》中提到,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影响最广的文化,而仰韶文化的祖先,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1972年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部、与峰峰矿区的交界处,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被确认为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也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根据出土文物分析,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早于仰韶文化约1000年。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椭圆口盂、鼎、爵、鸟头形支座、三足钵、侈口式直口深腹罐等,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原料以夹砂红褐陶、灰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烧成温度较低,且均系用手工制作。由于原料中掺入一定的砂质原料,质地较坚硬,因而磁山陶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便于日常使用。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磁山陶器虽未施釉,大部分素面,主要纹样有浅细绳纹、蓖纹、编织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剔划纹和少数指甲纹,纹样流畅优美。这都是先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器具完成的,显示磁州先民高超的造型技巧和艺术审美观。
磁山文化红陶深腹双系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磁山地区先民创造的技术与文化,一定会被后世所继承。上述磁山陶器中所创造的装饰技法,如蓖纹、附加堆纹、剔划纹等,在如今发现的仰韶陶器、殷商陶器、磁州窑瓷器中都有体现。
商代刻纹白陶器 多为安阳殷墟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殷商时期,殷王朝自盘庚迁都于安阳近三百年之久,直到商朝灭亡。在安阳殷墟定都期间烧造的陶器有白陶、灰陶、红陶、黑陶、印纹硬陶等,其中灰陶是彩陶与黑陶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产量最大,而白陶的原料是一种氧化铁含量很低的粘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胎质洁白细腻,形体规整,造型、纹饰均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应属贵族使用的尊贵品。磁州与安阳毗邻,属于殷商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在陶的发展与制造过程里,磁州窑所在地区应参与其中。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1974年在邯郸磁县下七垣村南曾发现殷商陶窑和大量印纹硬陶器,在峰峰矿区彭城镇富田村的豆腐沟一带,也发现商代硬质灰陶鼎。在历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陆续在邯郸地区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均具有鲜明的磁山文化风格遗留。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从磁山文化起到殷商止长达5000年历史长河中,远古磁州地区陶器的品种和工艺、造型、装饰特征,均显示磁州地区陶器的持续发展。同时表明,后世磁州窑的发育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也是有坚实社会、文化、技术基础的。
北齐 青釉直壁碗 磁县孟庄村北齐元良墓出土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根据文物部门调查,磁县境内有北朝时期古墓葬134座,在部分已挖掘的墓葬如齐外兵参军元始宗墓、北齐元良墓中都发现了青瓷器陪葬品。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北齐元良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中有青瓷大盘、碗、高足盘、罐、虎子等8件青瓷器。这说明,在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河北省磁县这个地区已经有青瓷器。结合陈万里、冯先铭在1959年6月对磁县瓷窑窑址调查时,发现位于北贾壁村的贾壁窑就是一座北朝时期的青瓷窑。由此判断,磁县北朝墓葬中的青瓷器,主要应为磁县当地生产,同时可判断,在北朝(公元386—581年)时期,磁州地区已经在烧制青瓷瓷器。
北齐 青釉碗 磁县贾壁窑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
那么,现在意义上磁州窑瓷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烧制的呢?这也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一直在探寻的问题。
磁州窑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及其主要窑场位置图
现在所谓磁州窑,有两层涵义:一是狭义的磁州窑,指邯郸地区分别以观台窑址和彭城窑址为中心的遍布周围的一系列磁州窑窑场。二是广义的磁州窑,也叫磁州窑系,泛指产品风格相似的广大北方地区和一些南方地区的窑口,除观台窑、彭城窑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河南当阳峪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鲁山窑、新密窑沟窑、山西介休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等。
由于观台镇窑址显得古老且未被严重破坏、保存相对较好,业界比较认同通过观台窑可以窥见磁州窑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历程,所以这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主要集中探寻的窑址。观台,相传曹操在此建台检阅军队而得名,此前名叫“六河沟”。观台地处河北磁县漳河流域出山口的冲击扇平原顶部,春秋时期公元前422年,西门豹曾在此开渠引漳河水灌溉。此处河道长期稳定,资源丰富,有陶土和浅煤,十分适合于陶瓷业的发展。考古探明,以观台窑址为中心,周围集中分布包括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青碗窑、青碗河、南莲花、荣华寨、白土、北贾壁等一系列窑场。其中北贾壁窑属于北朝时期创烧的青瓷窑,有不少专家认为不应归于磁州窑系列。
观台窑址地貌全景
为配合当地建设,研究磁州窑的发展历史,考古工作者多次对磁县观台窑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一次比一次深入。尤其是1987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观台窑址进行的发掘,比较明确地搞清了窑址遗物分期,建立起了磁州窑的发展序列,确认观台窑创烧于五代后段到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左右),停烧于元代末年。
观台窑址发掘——连窑,2至6号,燃煤窑
1987年由秦大树、马忠理等学者专家领导的这次发掘,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出土器物类型的演变和烧制工艺、釉色、胎质、装饰技法的变化,结合同层出土的纪年器物和钱币等纪年材料,将观台窑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期: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败期。下面我以这次考古发掘报告为主要蓝本,综合其他文章和历史资料,分四个时期介绍观台窑的发展历程,来梳理磁州窑的发展脉络。
观台窑址发掘——石碾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