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专栏 | 6 梓园的前身“立德堂”
乔家路113号为梓园遗址。我们小时候都叫它“王家花园”。王一亭的曾孙王孝方告诉我,外界都不知道梓园的前身叫“立德堂”,他拿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
我小时候听里弄干部与老一代人说,王一亭是不可以宣传的。我的父亲是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干部,他喜好古玩字画,经常带我去广东路上的文物商店溜达,也曾听到商店营业员对我父亲说:商店不接受王一亭的东西。上面规定,王一亭的字画是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原因是王一亭有政治问题。所谓的政治问题,就是说他与日本人勾勾搭搭,有卖国嫌疑。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一亭的字画才得以出现在书画市场上。
王一亭卒于1938年。抗战胜利后,不知怎么的被扣上了汉奸帽子,“梓园”被强行没收。现在,各种书报刊都在说他是一位慈善家,一生乐善好施,为人敬重。还说他在抗战期间,日本人试图迫使他出任伪职,被其拒绝,出走香港,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王一亭名震,号白龙山人,是海上的书画名家,与吴昌硕齐名,早年师从任伯年。1918年10月13日,为养老娱亲,王一亭从上海巨商郁氏购得“宜稼堂“一半房产,将该花园改建成“梓园”。王一亭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财务科长;曾在商场任日本某会社买办、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等职。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做过日资日清轮船公司的总代理。
上世纪初,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王一亭组织义卖赈灾,将义卖书画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日本政府,因此获日本天皇褒奖。日方为表彰他对中日关系作出的贡献,特派日本建筑师来上海建造了这座梓园楼阁,所以,这个楼的外观不中不西,完全是一副日本式的样子。
史载,梓园原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周金然构筑的“宜园”。内有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青玉航、快雪时晴、琴台、归云岫、宜亭诸胜。后几经易主。乾隆年间归乔光烈,改名“借园”。咸丰年间归郁泰峰后购下后改名为“田耕堂”,当时,堂内藏大量郁氏以重金购集来的宋、元佳本,并以此汇辑成《宜稼堂丛书》,颇具文史价值。清末民国初,归了王一亭,因园中有古梓树,便改名“梓园”。王一亭购得此园后,除在西部建造住宅之外,其他园景依旧。“八一三”日军侵沪时,园林被毁,只存门楼、塔式两层住宅与佛阁。
1922年11月23日,55岁的王一亭在园内的“立德堂”内设家宴招待途径上海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
据《上海文化源流辞典》载:王一亭(1867-1938)近代画家,名震,号白龙山人。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上海南汇,自幼家境贫寒,发奋经商和实业,30岁后成为上海大实业家之一。青年时代,倾心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时,曾资助讨袁,遭袁通缉。此后则一变不问政事,潜心画艺,从师徐小仓、任伯年。又与吴昌硕过往甚密,不时切磋,形成为刚健洒脱、拙雅并融的独特画风,与吴昌硕被时人合称“双璧”。擅绘山水、花鸟、人物,亦工书法。为豫园书画善会会长之一,上海书画研究会会董之一。作品在近代中国,尤其在日本享有盛誉。留世作品甚多,198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王一亭书画集》,搜集了其书画精品。
又据《上海辞典》载:王一亭(1867-1938)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名震,号白龙山人。早年为钱庄学徒、跑街、经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买办,逐渐成为沪上经济业大亨。曾任信成银行董事长、上海总商会协理、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宣统二年(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财务科长,次年参加光复上海之役,任沪军都督府交通部长、商务部长,曾参加创办立大面粉厂、华商电气公司、中华银行、大达轮船公司、湖州电灯公司,接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军50万元。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下令通缉,旋即退出政治舞台,从南市避居公共租界,深居简出,崇奉佛教,致力于慈善事业。潜心绘画,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1938年11月13日病故于上海觉园住所。有《白龙山人画集》《王一亭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