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号-上海徒步第63回 青浦朱家角古镇徒步
上海徒步第63回 青浦朱家角古镇徒步
——郭晓
朱家角,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坐落于上海西部,青浦区中南部,比邻东方绿洲、淀山湖景区和上海大观园景区。朱家角水路纵横交错,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昔有“家家临水,户户通船”之盛景。
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的朱家角,虽远离上海市区但也交通便利,从普安路延安东路公交站搭乘沪朱高速快线至朱家角客运站,步行十分钟即达;新开通的轨道交通17号线亦设有朱家角站,从虹桥火车站只需三刻钟即达。
轨交17号线1号口出站左转,沿珠溪路至祥凝浜路路口。金秋让这墙面都渲染了浓郁的色彩。
沿祥凝浜路直行,至新风路左转,不远处即古镇2号出入口。
入口左手边的慈门街,是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九碑廊、文昌阁、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街。
尚都里街拍,这现代化的建筑矗立路边,谁曾想尽头就是那上海名桥——放生桥!
放生桥——朱家角的标志性建筑,明朝性潮和尚捐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
桥下是淀浦河,是淀山湖到黄浦江的连通纽带。
拾阶而上,两岸风景慢慢映入眼帘。
站在桥上四下环顾,临水而建的商铺鳞次栉比,水面远去船舶留下的水纹,荡人心弦!
拍好美照缓步下桥,我们没有跟随熙攘人流,右转进入东井街。
刚意识到领队带我们走进的是一处居委会时,满目狐疑。谁曾想,这确是民国时期保留完好的一所民宅!
堂屋清晰的梁雕,后院干涸的水井,还有这斑驳而立的房门,十足的古色古香气息!
行至东井亭桥,队伍左转沿河北去。
朱家角正门,位于课植园路南侧。
由门而入,右转踏过涌泉桥,往南直奔课植园而去。
课植园,始建于1912年,耗时15年竣工,花费白银三十余万元。园名“课植”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园主马维骐(字文卿),故有“马家花园”之称,是当时朱家角最大、全上海首屈一指的庄园式园林建筑。
整座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构成,有迎贵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望月楼、书城楼、戏楼、藕香亭、倒挂狮子亭、碑廊等各类建筑200余间。如此气势恢宏的庄园,入口处外观平淡无奇,深谙江南园林“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造园艺术。
厅堂上书对联“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藏头“课植”之名。
园主晚年捐官道台虚职,这仪仗怕也只是摆设!
迎贵厅背靠荷花池,东侧是书城,往南穿过阴阳廊(碑廊)就进入到假山区。厅中所铺地砖为西德进口印纹水磨砖块,与南京总统府所用一般无二;两旁装就雕花落地长窗,前植桂花两株,以谐其音。
“马到成功”石
望月楼和书城构成园内最典型的两栋中西合璧建筑,昔日朱家角最高建筑,登顶楼可俯瞰全镇风景。
书城内的藏书楼,双层结构,飞檐翘角,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
书城前有双帛亭旧址。
昔有双帛亭,只剩双帛井。
戏楼
仿城隍庙的九曲桥
稻香村(园林区)略景
百蝠亭
观月台
出课植园往南,在一处并不起眼的角落,领队给我们介绍了这块石碑——永禁勒索碑。
过永安桥,我们回到了放生桥南岸,右拐步入北大街,江南第一茶楼的旗号格外显目。
北大街,沪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第一长街,古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号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街道宽仅三四米,最窄处两米盈余,两边砖木结构小楼,滴水檐几乎相连,构成“一线街”景观。
由于时间关系,我作别一起去共享午餐的小伙伴,独自漫步街道,踏上归程。沿途经过泰安桥、廊桥、城隍桥、戚家桥,路过童天和药号时,还是进去打了个转儿,无感。
一路兜转,来到了最后一站——大清邮局。
揭帘而入,迎面走来的是刚刚下楼的一队国外友人,然后接待小姐姐热情指明参观路线。
展览室楼梯一侧墙壁上,是历史邮递通信进展缩影。
顶层展厅,展示了那个时期各样式明信片,折射出那个年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民俗风情。
古镇不仅商业发达,宗教也非常盛行,与北大街隔水相对的漕河街,不仅有道教建筑—城隍庙,还隐藏着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圆津禅院,我也只是路过这里,对此不做多阐述。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清明街”,朱家角镇入选首批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松江镇,嘉定镇,南翔镇),她的文化底蕴自不必说,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情。
觅一闲暇时光,相邀三五好友,走一走石桥老街,探一探深巷幽弄,坐一坐咿呀小舟,放空心绪,体验一回“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快哉!
上海徒步光影shtubu—你,真的很有品位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