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换季提醒:这4个规矩不懂要吃大亏!

每当季节交替之时,也是多事之时,气温降低,冷空气时常来袭,很多人感冒、咳嗽、咽喉炎、拉肚子,不仅老人孩子如此,年轻人也不少中招;而且这时候中老年人,不注意还可能发生心脏病、中风、心梗之类心脑血管疾病,每每想到这,都有点担心父母长辈。

所以今天写这篇文章,希望跟大家一起聊聊,秋去冬来,季节交替,我们要如何养生防病,哪些宜忌规矩要遵守?

秋冬换季,什么变了?

养生要顺应四时特点,秋冬养生的重点,也随着天地之气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黄帝内经》记载

肺著秋气,天寒之时,阳气微如落日,人之皮毛则如木华不复,以致皮肉筋骨之固缩矣;
而肾气养于冬至之时,若于天地燥寒之时损耗肾气,则人之气机不理,元气不足也。

秋天阳气开始收敛,肺气独旺,心肝之气较弱,养生的重点养肺,早卧早起,收敛神气,不过度劳累,保持情志舒畅,这样有助于肺气肃降收敛,同时养肝补心气、养脾胃。

而冬天心肺之气逐渐减弱,肾气强盛,这时养生的重点就变成了:护肾为要,兼顾补心助肺。

根据戊戌年的五运六气,今年冬天会是一个湿冷的冬天,气候严寒而潮湿,阴气较重,雾霾也会比较多,更要注意养肾和预防心肺方面的疾病。

冬天如何养肾

历代医家与现代养生学家,对冬季养生既有不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并特别强调的:

冬生之时,肾气藏也,肾气若不藏,则精气亏损,人体衰老。

如何养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一句话总结得特别好:

「养慎,根本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内养正气就是保养我们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有病早治、注意生活起居,「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了。

猫冬养正气

猫是最怕冷又很会享受生活的,一到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它就不往屋外跑了,天天就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哪暖和就呆在哪里。

其实我们人也应当“猫冬”,这是最好的养正气、避外邪的方法。即便不能真的跟猫一样死宅在家,但至少应该有意识地减少消耗、避寒就温,把自己的阳气深深藏起来!

不要起早贪黑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冬天是最要不得的。冬天要想把阳气闭藏起来,一定要早睡晚起,晚上九十点就睡觉,最晚也不能超过11点,早上等太阳升起了再起床。

遵生八笺提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

对于现代人来说,最要命的就是夜生活太丰富、各种欲望诱惑太多。本应藏精养神、蓄志节力的过冬,但年底是应酬多、拼业绩、加班是一年中最严重的时候,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都是耗神伤肾的。

不过有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只能说立冬之后,尽量白天就把重要的、烧脑耗神的事情做完,晚上早点下班回家,周末好好在家休息,能不加班就不加班,也希望领导们看到能多多体谅员工哈,因为只有身体好,才可能创造出更多价值!

如果你晚上没什么事,只是习惯晚睡,追剧、刷微博、看朋友圈等,不耗尽最后一点精力就不睡,那劝你还是调整一下作息,点灯熬油,总有熬干的那一天,到时候想补可没那么容易,得不偿失啊!

避寒就温

《黄帝内经》中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宜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天要穿暖和一点,尤其是脖子、后背、腿脚、腰腹这几个重要部位。冬天女孩子们很喜欢穿短裙配靴子,这样搭配确实好看,但露出来的地方恰恰是我们最薄弱的关节。

不信你可以摸摸,膝盖的温度比大腿小腿都低,因为关节是气血最不容易流通的地方,如果受了风寒湿邪,很容易得老寒腿、关节疼痛,年纪越大,就越严重。

另外,现在也流行露脚脖子的九分裤,年轻男孩女孩都喜欢,那我告诉你这样做对身体伤害有多大!

先上图,看看脚踝内外有多少条经络和穴位经过,你就知道了

内脚踝

外脚踝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阴交穴,这可是肾经、肝经、脾经的交汇处,可健脾益血、调补肝肾,也是大名鼎鼎的妇科穴,你把它露在寒风中,宫寒、痛经、月经不调都会找上你;

男生也不要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你看少林寺的和尚,哪个不是把裤脚塞到袜子里去的,脚踝是前列腺、子宫、输卵管、输精管的脚部反射区,男生长期露脚踝,性能力会受影响哦。

而且脚踝上还有肾经的太溪穴、复溜穴、大钟穴,这些都是调补肾气的穴位,寒气从此进入,必定伤肾的阳气。

不要觉得出门开车有空调,到了单位有暖气,穿得少也没事儿。你不知道寒邪伤人,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在出门上车、下车进门的这段时间足够了。天冷了,咱不比谁时尚潮流,比谁健康好吗?

小心四股不正之风

1.晨起冷风

早晨阴寒之气很重,寒风特别伤人,大家最好等太阳出来,晚点再出门,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可别起早晨练了,年轻人上早班的,一定要多穿点,穿厚点,出门之前吃点热乎的,可别空着肚子出去,

《抱朴子·养生论》:「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说的就是冬天的早上,千万不要饿着肚子。最好的喝一碗热粥热汤,一是养胃气,二是暖身抗寒。

2.脑后受风

「神仙也怕脑后风」,后颈有风府穴、风池穴,被称为「脑后之空窍」。当「虚邪贼风」从脑后偷袭,轻则伤风感冒,落枕,颈椎不适,重则中风瘫痪。

特别是走在风口或两栋楼之间,风特别大,要是光着脖子,全身瞬间凉飕飕。所以最好穿高领的衣服,或围上围巾、带上帽子,保护好脖子颈椎。

3.夜间对流风

入夜,阴气最盛,阳气最弱,若被风邪侵袭,最易伤及肾中阳气,容易颈项、腰背疼痛。

所以晚上睡觉不要开窗,特别是朝北的窗户 (北方属阴,北风凉、寒重),如果怕闷可以开门,特别不能门窗都开着,北方人基本不会这样,但南方人有时候因为白天暖和,晚上就容易忽略这个问题。

4.运动出汗吹风

冬天本身收藏,不适宜出汗,运动也以全身温暖后背发热就可以了,不能运动到大汗淋漓。不然运动出汗后皮肤毛孔张开,寒风一吹,马上就能进入身体内部,非常容易生病。

忌过暖出汗

不过万事过犹不及,有的人认为既然冬天保暖那么重要,那我就把家里弄得暖暖和和,出门也穿多一些,稍微活动就出汗,这样也是不妥的。

中医古典《普济方》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北方人尤其要注意,冬天我们的目标是藏,如果家里温度太高,动辄出汗,那么身体里正在“猫冬”的阳气就被扰动了,这样阳气是必然藏不住的。而且,如果家里温度过高,一般人很难真的不出门,这出入温差过大,更容易感冒生病。

另外,现代人做体力活动的少了,不担心劳作出汗,倒是过量运动、剧烈运动、汗蒸这些方式导致出汗太多,冬天还是尽量避免吧。

向历代医家学补冬

冬天除了猫冬,我们还需要干点啥?最重要的莫过于补肾养肾了。为此我专门查找了历代医家和现代养生学家、国医大师们的养生思想及经验,总结了一部分,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1

吹字吐纳法

《遵生八笺》是明代著名的养生书籍,里面有很多很实用的养生知识,我特意选了这个呼吸法,简单又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治肾脏吐纳用吹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吹之。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除肾家一切冷气、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内虫鸣及口内生疮。更有烦热,悉能去之。数数吹去,相继勿绝,疾瘥则止,过多则损。

只要用鼻子长长的吸一口气,然后呼气时读“吹”字就可以了,大吹36次,小吹10次,可养肾、助阳气、去寒热。

2

揉耳朵

耳为肾之窍,《国医大师邓铁涛康寿之道》中说到,邓老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梳头+揉耳朵,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师王鸿谟也提出,寿命越长的老人,他的耳朵就越长:耳垂大且厚软肥大,这往往是肾气强盛的表征之一。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耳朵上的穴位很多,而且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每天捏捏耳垂、揉揉耳廓、上下搓搓耳后、拔一拔双耳、提提耳尖,对疏通经络、滋养肾脏非常有帮助。

不拘泥手法,以自己感觉不太疼为适宜。耳朵会变红,直至有温暖感,最好也会觉得颈部和腰背部有热热的感觉,此时气血通畅,舒服之至。

3

冬补药膳

药膳调养,这是李时珍养生思想的精髓。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以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因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

中医说的三焦,包括脾胃、肝胆、肠道等消化系统,命门代表肾,所以冬天补养身体,一定要健脾胃、补肾养肾。

《饮膳正要》:「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禁炙饮食并火焙衣服。」

《老老恒言》 :「冬月将起时,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属以益脾。或饮醇酒以鼓舞胃气。。。。然亦当自审其宜。」

《遵生八笺》:「是月宜进枣汤,其方取大枣去皮核,于文武火上反复焙香,然后泡作汤服。」

冬天可以适当吃些黄米,补脾胃、益气血;也可以吃些奶酪、莲子桂圆大枣汤,喝点黄酒也很好,最好把大枣用小火炒到皮焦黑,用来泡茶喝,养脾胃而不容易上火。

至于补肾我们之气也说的很多了,羊肉、坚果、黑豆、黑芝麻、莲子、虾、海参等,经常吃些。

在这里我要重点说说枸杞子。《遵生八笺》记载初冬(农历十月):

「取枸杞子,清水洗净,沥干研烂,以细布袋盛,榨出汁水,去渣,慢火熬膏,勿令粘底。候少稠,即以瓦器盛之,蜡纸密封,勿令透气。每朝酒调一二匙服之,夜卧再服。百日轻身壮气,耳目聪明,须发乌黑。」

而且清末民初的中医药专家、气功大师李清云,长寿超过200岁,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心静、开朗;三则常年将枸杞泡水当茶饮。

所以,冬天养肾可以经常吃些枸杞,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有闲情的人自己熬些枸杞膏,每天一两勺;如果没时间就用来泡茶喝,实在不行,买些品质好的枸杞直接干嚼着吃也很好,每天一小把就好。

但是不管吃什么做什么,都离不开众多医家总结的养生经验“四字箴言”:

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饮食有节,以素为常;

起居有序,不妄劳作;

适度锻炼,动静结合;

心胸宽阔,善待他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