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记忆:“薪胆物”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最早听到刘五店的大名,与村庄无关,是因为一种叫文昌鱼的古生物。据称,此古生物之所以被称为文昌鱼,是因为它们总是在文昌帝君诞辰前后出现。
文昌鱼,又名蛞蝓鱼、双尖鱼、鳄鱼虫、米鱼,厦门人称之为“薪担物”(形似扁担),龙溪人称之为“物儿鱼”,云霄一带称之为“娆儿鱼”,是恐龙时代的海洋生物 —— 脊索动物的典型代表。这种生物因为没有脊椎而很难留下化石遗迹,一度成为生物进化中的缺失链条。
1923年,一位叫莱德的厦大美籍教授偶然来到刘五店,看到刘五店渔民居然把这种珍稀生物当成佐餐小菜,不由大为震惊。莱德教授的发现很快轰动了国际生物学界。为了尊敬刘五店渔民的原创,国际生物学界沿用了当地对这种古生物的一种雅称 —— “文昌鱼”。文昌鱼有多种叫法,每种叫法的背后都有一种民间传说,如鳄鱼虫和朱熹有关,米鱼和郑成功有关,文昌鱼则和文昌帝君信仰有关。
由于文昌鱼的大量存在,刘五店一度成为全球惟一的文昌鱼渔场。这个渔场拥有长达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在刘五店人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文昌鱼不过是和海蛎、虾米、蚣蚮一样的寻常鱼获。只不过因口感尚佳,被当成刘五店最具特色的乡土美食。刘五店人漂荡过海时,总要带些文昌鱼鱼干,以慰思乡之情。
刘五店曾有片名为“汕头尾 ”的沙滩,据说,其形成便与文昌鱼有关。由于食用文昌鱼的传统较为久远,刘五店人甚至发明了专门用来捕捞文昌鱼的奇特渔具:一种特制的宽锄头。这种宽锄头用来把混有文昌鱼的海沙耙上船。海沙运回刘五店海边后,被淘出的沙子日积月累,加之海浪作用,居然形成了一条干净曼美的沙滩——“汕头尾”。
五十年代中期,厦门兴起造堤运动,环境的恶化导致文昌鱼悄然逃离刘五店海域,徙向靠近金门的一侧,如黄厝与大嶝周边海域。“汕头尾”也因为建设刘五店盐场时整条沙线都被挖去围盐场,不久便消失了。
近日,我看到人工养殖的文昌鱼。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了这种古老的脊索动物。让我意外的是,文昌鱼不动时静如处子,行动起来却迅如闪电,其速度之快,让人大感惊异。
我想,这也许就是其种类能从远古苟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初稿写于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