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2018房企发展趋势图:强者恒强,定位分化
笔者以为,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趋势是“强者愈强,强强对决”。
——盘和林
伴随着2018年的结束,房企的年终成绩单也火热出炉。克而瑞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头部三强“碧万恒”基本格局未变,碧桂园以7287亿元再创行业高峰,万科以6069亿元紧随其后,恒大则以5511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三。
2018年,越来越多的房企迈过“千亿”门槛,千亿军团的扩充速度远超想象。2018年,千亿房企共有30家,2017年,这一数字则是17家,一年时间近乎翻番。将时间轴拉长,2015年,这一数据对应的是7家,2016年为12家,三年间,千亿军团扩充了3倍之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
回首2018年楼市,可谓是跌宕起伏、风起云涌,虽说今年紧缩的调控使得楼市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但从行业整体来看,只不过是“考题”难了些,表现依旧是可圈可点。“碧万恒”此次依旧稳居“前三强”,“强者恒强”的趋势十分明显。
不过,百强房企朗诗集团的业绩颇具“神奇”色彩,克而瑞数据显示,朗诗集团2018年前11个月的单月业绩最高为56亿元,最低为10.8亿元,剩余月份表现平稳,均超过30亿元,但是12月份单月业绩却达到了107亿元,相当于7-11月销售额的总和。
且不论其对外公布的数据是否有水分,从朗诗集团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在销售端,各企业依旧保持抢周期战略,积极推盘以实现项目的去化,狠抓回款。
不过,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资金命门被收紧的阶段,房企若想通过“快速回款”的方式保住企业“元气”,必须“手有余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因此,土地成为了各大房企必争的重要资源之一。2018年,房企拿地“梯队”明显,位列销售榜前十房企的新增货值、建面集中度均在50%以上,可以说排名前十的规模房企瓜分了百强房企手中约50%的地块。这反映出,土地市场目前的状况也是“强强对决”。
不过,在此大趋势下,自2018年棚改货币化改革后,各房企的战略布局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有的继续驻军三四线城市,有的则回归一二线城市。
然而,由于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特点各不相同,对于经济基本面依赖程度也不同,要想实现资金的迅速回笼,“因城施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线城市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首套房置业需求,二线城市的改善型需求正在增加,三四线城市首次置业以及改善行需求均在逐步提升。
在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需求稳步提升时,房企对于在三四线城市拿地也青睐有加,据克而瑞统计,房企在三四线城市新增土储建面占比接近6成,比二线城市高出20%。
土地份额之所以一直向三四线城市下沉,除了与城市土地总量有关,还与房企的市场定位有关,例如靠三四线城市起家的“碧桂园”,企业的战略布局必定会在三四线城市“遍地开花”。
从市场的价量数据来看,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仍旧是在调整期内,目前的趋势是“强者愈强,强强对决”,所以在此阶段,小型房企需要谨慎外拓。至于市场何时能够稳定下来,根本还是取决于经济主体之间何时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在这个阶段,房企需要精准把握市场机遇与调整周期,“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是最优选择。
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成效逐渐显露,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增量放缓就意味着内部市场结构将会出现变化,在这场“分化”的战争中,最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战略布局的房企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当然,正是市场中每一个企业自我调整,逐步分化的过程,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整体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从而满足了消费者更加丰富的需求,自身抗风险性也会变得更强。
(作者盘和林系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系地产深度报道专栏作家,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观点)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