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极致,便是“物哀”!
物哀,是日本的一种审美意识。日本的传统音乐旋律单调,舞蹈动作缓慢(自行脑补穿和服的歌妓表演情景);日本的绘画也很少追求鲜艳浓厚的色彩,而这一切都跟“物哀”有关。
哀,并不是中文的“悲哀”之意,在日语中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之上,有点类似汉语中的“呜呼”、“啊啊”。所以,简言之,“物哀”就是内心为外物感动,由衷而发,有所感叹。
本居宣长(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四大名人之一)是这样说的:樱花盛开是赏心悦目的,而你见到樱花盛开就应该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感叹,这就是物哀;如果你见到樱花盛开而无动于衷,那你就是不懂物哀。
虽然物哀可以包含有很多感叹,但日本人似乎更加偏爱“哀”这个字的本意——哀伤。他们更喜欢残月、花蕾、落花,因为这些事物凝结着一种令人怜惜的情绪,这样会增加美感,悲与美是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物哀中“哀伤”情绪,一定是恬淡的,不能是强烈的,否则就不叫物哀。
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的感动,比如男女恋情的哀感;二是对人情世态的咏叹;三是对自然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动心。
物哀,是一种非理性的、纯主观的情感。当你要解释它的时候,不同于“悲哀”;但自己去感受“物哀”的话,它似乎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种淡淡的、幽幽的空寂和哀伤。
这些作品均出自吉田博(1876~1950)之手,他是日本近现代版画的巨匠。吉田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作品稍有瑕疵就全部捣毁,重新再创作。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种匠人精神可见一斑。
他的作品似乎只是刻画一个普通的画面,包含的情绪并不多。但其中又透露出一丝沉寂、无奈的感觉,即便是绚烂夺目的樱花,在他笔下也是“淡淡”的,因为美到极致,便是“物哀”。
赞 (0)